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羌族肩铃舞艺术发展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产生于对人类文艺实践的历史总结,并且自创立伊始,就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羌族肩铃舞艺术是羌族民族舞蹈艺术遗产的典型代表,与羌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条件,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时期,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发现羌族肩铃舞艺术发展的规律,深入探讨促进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羌族肩铃舞;风格特点;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产生于对人类文艺实践的历史总结,并且自创立伊始,就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为丰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精辟地分析了艺术与社会其他方面尤其是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艺术的发展决不是同社会物质基础的发展成比例的。毛泽东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在领导中国人民抗击外侮,取得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胜利的同时,还耗费巨大的心血对中国文艺尤其是革命文艺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是由他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文艺尤其是革命文艺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舞蹈艺术作为艺术文化领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文艺理论的指导。
  恩格斯曾以“时代的旗帜”赞誉那些描写“下层等级”的“生活、命运、欢乐和痛苦”的进步作家。[1]这说明他早已关注文艺为了谁的问题,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毛泽东则进一步明确革命文艺必须解决“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这个根本问题,为此,他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并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详细地论述,显示了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敏锐的洞察力。舞蹈艺术同样也必须以此为产生基础和发展路径,以羌族舞蹈为例,其产生与发展必然受到羌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羌族舞蹈艺术,而羌族肩铃舞正是因为兼具群体性、民俗性、宗教性的文化内涵及实用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羌族的社会结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思想意识与精神状态。才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来看,单纯就舞蹈动作而言,其属于客观实在的物质的范畴,而舞者通过动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则属于意识的范畴,舞蹈的动作决定着舞者所表达的内在情感,而舞蹈作品的精华更在于所内含的感情,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羌族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往往是边歌边舞,常伴以羌笛、口弦、羊皮鼓等乐器,节奏舒缓有致,旋律明快优美,形式质朴粗犷,流畅自由,生活气息浓郁。其舞蹈动作的主要特点是上肢与手部的动作较少,多以躯干和脚部动作为主,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轴向转动、左右拧倾、肩部转动、多侧面顶胯、脚部点踏等。受地理环境、民俗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羌族舞蹈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其中,较为典型的有“萨朗”和“席步蹴”。“萨朗”多体现在自娱自乐性舞蹈中,表现豁达乐观、热情奔放、粗犷朴实的风格,舞蹈动作上以身体多侧面的顶胯和轴向转动为主;“席步蹴” 多在祭祀活动中出现,因受宗教祭祀礼仪的影响和限制。形成了动律下沉、舞姿古朴典雅的风格,舞蹈动作上以上身倾斜和拧倾为主,羌族肩铃舞起源于祭祀性舞蹈,也保留了以上这些舞蹈风格和动作特点,可贵的是,羌族肩铃舞采用了色泽艳丽的肩铃,通过舞者肩部运动,使铃铛多角度飞旋,弥补了由于舞蹈动律下沉所带来的空间表现不均衡的不足,也极大地提升了观赏性。伴着欢快的羌族音乐,羌族姑娘尽情地舞动着肩铃,脚步是那么灵动,姿态是那么優美,散发着高山旷野的泥土芬芳,蕴含着羌族人民的坚强与豁达,彰显着羌族同胞的热情和善良。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 这两个“深入”深刻揭示了在当时的历史与客观条件下,先进的革命文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个根本途径,体现了文艺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必要要求,也就是说,文艺工作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并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出发,舞蹈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亦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以羌族肩铃舞为例,其最初形制起源于羌族祭祀性舞蹈,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带有鲜明的羌族祭祀活动特征。在羌族的祭祀礼仪中,一般以左为始祖,以右为火神,祭祀方向是从左至右,这一规定在羌族肩铃舞中的同边行舞中得到遵循和体现,即要求舞者始终从左至右而行。另外,由于羌族对太阳神的尊崇,一直沿用太阳历,每到太阳升起和落下之时,人们就要焚香祈祷,感谢太阳神为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而当阴云密布之时,人们就要一起高声呼喊太阳,祈求太阳神的出现,由此可见太阳在羌族同胞心目中的地位,肩铃舞者的跪拜、呼喊动作中就含有对太阳神顶礼膜拜和希望得到太阳神庇佑之意。再如,肩铃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型缓慢绕圈的动作表现的是人们围着火塘缓缓而行的生活场景,这来源于羌族人对火的崇拜,在羌族人看来,火塘不仅是生活的必需之物,也是情感交流之地,甚至是与神灵沟通的渠道,而肩铃艳丽的黄色亦有焰火飞舞之意,这些动作和道具不仅体现了真实的生活情景,也体现了羌族神秘厚重的火文化。同样,在舞蹈编导创作时,一方面,应该尊重舞蹈存在的背景和环境,并要考虑舞者的身体限制和动作能力,而另一方面,舞者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充分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尽可
  能完美地呈现。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在羌族肩铃舞中颇具特色的“顺边美“动作风格就源于羌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地处高山峡谷,道路崎岖,以狩猎和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以及惯于背负重物穿山越岭,“这是形成羌族民间舞蹈以下肢动作为主及胯部和脚步关、开特点和同边行走的重要因素之一。”[2]而运用双肩转动带动彩铃飞舞,则是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受到地理条件限制,上肢活动受到一定限制,故而,“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了胴体的轴向后转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动律。”[3]正是因为尊重羌族舞蹈产生和发展的时空环境,并充分发挥舞者的主观能动性,才使得羌族肩铃舞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神韵,又闪现着和谐、灵动之美。
  舞蹈艺术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才能获得最强大的发展动力,创作源泉才永远不会枯竭,“艺术工作者才能‘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有真正化为血肉的丰富充实的革命思想感情,产生为艺术创作所必不可少的强烈的创作冲动。”[4]羌族肩铃舞的发展就是鲜活有力的证明,肩铃舞起源于祭祀性舞蹈“大葬舞”,历时千年的传承,仍然圃于旧有的形制,难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较大突破,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直到近年来,随着当地相对封闭的生活区域逐步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工作者走进羌族村寨,深入到羌族同胞生活当中,带着对羌族舞蹈艺术的深厚感情和艺术创作的强烈冲动,经过不懈努力,才使羌族肩铃舞在艺术上获得新生,真正焕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民间舞蹈是动态性的文化,离不开产生和培育它的生态环境和民族群体的认同,在表现形式上既有社会经济与生活条件的局限,又在舞者融入时代精神中孕育新的创造。”[5]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仅是生活场景的简单复制或反映,而是对实际生活具有理想化、典型化,并富有人文关怀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舞者对幸福的最终追求,渗入了舞者深厚的感情。民族舞蹈艺术尤其如此,正是因为羌族先民把对未知的神秘和对幸福的向往寄托于诸神万物,从而发展为原始崇拜,并把这种原始崇拜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在其舞蹈艺术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宗教神秘的气氛也就不足为奇了。总之,来自高山峡谷、遥远神秘的羌族,其舞蹈文化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和神秘的魅力,如何保護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每一个舞蹈工作者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但首先必须肯定和坚持的是,只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才能汲取更多有益的营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羌族肩铃舞以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和绚丽多姿的身影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53.
  [2] 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M].重庆出版社,1981.
  [3] 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陈倚虹(1991—),湖南湘潭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其他文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在声乐演唱与学习中,人们通常会更多地强调技巧性的东西,例如气息、呼吸、共鸣等,然而却很容易忽略歌唱的初衷。历史记载表明,要说追溯歌唱艺术的来源,我们大可以从人类历史起源中去寻找,可见歌唱艺术产生的年代之久可以与人类历史发展所相提并论。所以,歌唱艺术最终还是要归结于人,那么,歌唱中最直意的表达当然还是要从人的语言出发。本文则是通
期刊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南宋中期,画院中形成一种有代表性的所谓“院体”山水画风格——即李、刘、马、夏等人。相对于北宋丰实宏厚的“全景山水”,他们独创了空灵优美的“边角之景”,尤其是马远、夏圭将边角山水发展至高度成熟,并以“马一角”、“夏半边”而独步中国绘画史。 一角特写、大幅空白便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构图形式,细节真实、诗意追求成为其独特的审美趣味。结合这两点,本
期刊
(新疆阿勒泰市文化馆,新疆 阿勒泰 836500)  【摘要】:文化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它对各种培训都是免费开展的,因此,在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馆对于群众进行专业性的文化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随着近年来,少儿美术学习不断受到家长与孩子的青睐,美术培训对于社会的发展又有着新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馆;美术;免费培训  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让人们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
期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相对于漫画而言,动画是是将一幅幅漫画通过时间的艺术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能动的故事形式。一个国家动漫产业的发展关乎到这个国家观众对于动画片的喜爱程度。动画具有各种形式的制作方法,也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然而,动画能够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不仅取决于它的制作,还有剧本、动作、摄像语言和色彩等这些元素。  【关键词】:二维动画;镜头;场
期刊
(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水彩人物画在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传统水彩画的活泼、透明等特点,又不断吸收了其他画种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如今水彩人物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画家们不断尝试水彩人物画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如何保持当代水彩人物画自身的表现语言以及如何拓宽水彩人物画艺术语言的生存空间呢?一是吸收中国画的水墨意境,二是创新作画工具材料。  【关键
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摘要: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歌剧流传至今,《费加罗的婚礼》是其创作的一部经典的喜歌剧。其中伯爵夫人罗西娜就是一个经典的角色,莫扎特把伯爵夫人复杂、无奈的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本文对《求爱神给我安慰》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求爱神给我安慰;艺术特点;演唱分析  一、《求爱神
期刊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绘画与文学虽然分属两种艺术门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表现形式和手段都各不相同。但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为它们的互补提供了可能性。自古以来,无论中外,绘画和文学都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以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在此期间,波提切利与但丁的《神曲》作为绘画与文学的代表,很好的诠释了绘画与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文艺复兴;绘画;文学;关系  一
期刊
(甘肃省天水市歌舞艺术研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摘要】:在歌舞剧舞台表演艺术中,舞台道具是布景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地位无可替代。本文对舞美道具在舞台实践中的表现作出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舞美道具;舞台实践;表现  舞台美术简称舞美,舞美包括了歌舞剧表演中除了表演之外的其他所有造型道具,例如化妆、道具、布景、灯光之类。舞台道具在舞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舞台道具指的是
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刘天华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一生致力于振兴民族音乐,他对于我们国家的国乐做出的贡献是卓越的,推动了国乐的改革发展,影响了我们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他还在音乐教育方面做出重要努力。本文主要介绍刘天华在国乐改革中创作的作品,对二胡乐器及技巧的改革和国乐改进社等方面,并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品《光明行》、《空山鸟语》来分析刘天华国乐改进
期刊
(小石桥彝族乡文化事务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剖析云南原生态舞蹈文化的状况,分析其优势和劣势,重视原生态舞蹈发展,分析适合原生态舞蹈文化工作的目标及方向,找寻一条适合原生态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思路。  云南是个民族文化繁荣,生态文化丰富的省份。在省内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传承着每个地区特有的民族舞蹈。甚至,在不同的村落,同类舞蹈都有不同的衍生及理解,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