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小组任务驱动为契机的德语课堂教学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ywl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经常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拥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却不能进行相应的口语表达的学生大有人在。本文浅述了高职德语专业学生在准备大学德语四级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小组互助形式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既能提高书面的应试水平、又不耽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互助;德语四级;德语口语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证书对于高职德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高职德语专业第四学期是大学德语四级考试的冲刺学期。如何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和巩固,使得多半学生既能顺利通过笔头考试,又能使语言的应用能力得到加强和升华,为不久的将来的实习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早在作为新生的第一堂德语课上我就和学生们说过,要在第四学期末参加大学德语四级的考试。这将是检验他们两年来学习成果最有力的砝码,考试的通过也将是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一枚敲门砖。光阴飞逝,转眼已经到了第四学期,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学生即将迎来考试。同学们开始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在继续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应试做准备成了大家的共识。
  二、发挥小班教学特点,分小组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
  我们班总共才24名同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共同学习的效率,我把全班分成6组,每组4个同学。每组自选出一名组长。出于学习的方便,大家的座位都按小组来座。为了在既定的学时内既不耽误本学期语言知识的层层累进,又增加四级的通过率,我在授课时只要时机得当,就以小句为单位,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即由我来引导,从一个知识点让同学们联想起相应的词组搭配,介词配价,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等。
  例如在单词讲授时有这样一句话:Er qualifiziert 10 junge Schwimmlehrer.我随机点到一个同学的名字,他们整组的同学必须负责qualifizieren和junge的词汇联想(Qualifition, Qualit?覿t, Junge, Jugendlichen,alt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其中有近义词、反义词、动名词等。
  再如:在文段分析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被分配到字数相当的文段。在分析过程中,每组当中的四个人将自行分工,分别充当朗读者Vorleser,分析者 Erkl?覿rer和提问者Fragensteller(两位)。课文朗读并分析完后,我对学生的发音和语调以及文段解析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的分析有较大错误,我会提醒另外两位成员是否有值得纠正或完善的部分。最后,由组内剩下的两位同学对该文段进行提问,为了节省时间,这样的问题一般都由我来答复。提问者若觉得手上的材料经过前面两个步骤都弄懂了,实在没有问题可提的,也必须发言指出其中重要的、值得记忆和掌握的语言现象。该组任务结束后,我会最后再问下班上其他所有同学是否还有问题。在提问环节进行时,有些同学提出来的问题看似好笑,但不失为好问题,能够引导老师进行扩展和发挥。这些扩展和发挥往往是老师没有预备的,同时学生也不知道的。又一次,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一个句子怎么这么多逗号啊?”全场大笑,我也笑了。随后我分析了这个句子复杂的结构。并问那位提问的同学:“要是要你表达同样的意思,你会怎么说,会用这么多逗号吗?”于是引出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以及使用场合的讨论。教学相长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三、教学评价
  以任务驱动组织的课堂教学,同学们完全是课堂的参与者,整个班级的上课氛围常常是紧凑而令人愉悦的。这样的任务驱动往往能逼迫学生们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练习。在第一次实行这种分组互助学习时,我发现全部由男生组成的那组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在前面小组分析文段时匆匆忙忙准备自己的任务。学生们被告知,“轮到你们的任务时请说‘吴老师对不起,我们这次没准备好,下次会准备好’。在这之前,请认真听其他同学讲。”这组男生中除了组长外,其他三位是我班基础最差的同学,平时也比较懒惰。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不差,人人都有自尊心,因而比较愿意配合我,在随后的每次小组任务中,都能尽自己所能完成自己会的部分,不会的内容就在课堂上提出来。大胆地提出问题是他们进步的最后证明。尽管他们已经在第四学期了,但作为老师如果说要放弃他们讲会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即便他们没能通过6月份的四级考试,在小组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到的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和真诚、认真的学习态度也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10级高外8班的戴欣霞同学目前在江苏太仓的一家德企供货商担任外贸助理。经常要用到德语,也很锻炼人。该学生毕业证还未拿到就已经转正,今年四月份就有机会德国去出差。我把她的工作经历讲给了学生听,让大家更加清楚除了获得德语证书外,口语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说四级证书能让求职的学生在简历初选中脱颖而出的话,口语能力则是面试和工作中继续留任的重要指标。 所以在我的基础德语课堂上,学生也经常要展示他们的口语作业,在展示时当然是绝对不能带稿子的。每组4人的搭配非常适合每一位同学的展示和发挥,通过大约两周一次的口语作业展示我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每位同学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优缺点。例如,在一次采访表演时,我们班涌现出神采奕奕、端庄大方的记者; 受访者中一些平时表现一般的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出来的内容清晰、丰富,再加上沉着、镇定的形象让老师为之一亮;而听个别基础好且语音语调近乎完美的同学的会话则是一种享受。同时,在会话展示中,也可能会出现普通的语用或语法失误,凡此种种,我都会在每组展示结束后对每位组员进行点评。即使出现再多的语法错误,我都会强调一点:你能说出那么多的内容已经很不错。在要开口讲话时请忘记有语法错误这个名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地扮演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好教师的点评与引导作用。
  五、结语
  任务型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展示自我、提高能力是目的,合作学习是渠道,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发展与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人相互关联。学生们是否会合作学习,直接影响任务教学的成功与否。
  在当今社会中,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与学习方面都普遍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就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从而使之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取得成功后的快乐,增强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一起完成任务,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