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新闻发言人直面三峡敏感问题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l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三峡工程其规模之大和效益之巨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在十七大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记者向新闻发言人朱之鑫提问关于三峡大坝的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他甚至提出“您是否认为建造三峡大坝是一个错误呢?”这种对三峡的质疑和误读,很令中国人费解。三峡工程不仅为中国解决着问题,也为地球村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么,三峡工程到底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三峡工程将如何解决人们关注的生态环境呢?2007年1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三峡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向中外记者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后,就直接回答了现场记者们抛出的一个个问题——
  2007年11月27日, “三峡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举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出席了这次新闻发布会。
  
  泥沙问题
  “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在现场,100多名中外记者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和环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中,国外记者对三峡建设中的资金、移民、生态隐患、地质危害等问题提出质疑。国际市场报的记者首先提出“三峡库区泥沙的问题”。他说:“三峡库区泥沙的问题现在好像很严重,我听说过上游的一些水电站,向家坝和溪洛渡,建设这些水电站的主要原因就是解决三峡泥沙的问题。他们说40%的泥沙是从长江上游而来。如果是这样解决问题,泥沙好像会流到长江上游的地方,这样怎么解决上游泥沙问题呢?”
  


  的确,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一直以来是公众关心的话题,一些外国媒体对此也进行了不客观的报道,如:“几百公里长的水库中,水看起来像酱油一样”等一些类似的报道出现在一些外国媒体的报端。面对这种提问,三峡办主任汪啸风回答时,引用了一个数字说明问题,“在2006年和2003年,对蓄水以来不同的水位进行观测,入库的泥沙量原设计预测是每年5亿吨,而现在实测的结果只有2亿吨。泥沙量明显减少。而且工程的排沙功能已经达到或超过设计的要求,就是说排沙的功能也很好。”这种回答用数字说明问题,显得客观真实,不容置疑。而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站在学者的角度进行了补充回答。他说:“工程实施以来,一些情况都在预计之中,而且情况比当初的预计更加有利。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面对这位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充满激情的回答,在场的记者们都会心地笑了。
  
  环境保护问题“建大坝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法新社记者抛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她说:“9月25日的时候,部分专家学者在武汉召开一个研讨会,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他们发出警告,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有很多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会酿成大祸,而当时也有引述,汪先生说‘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很多的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好像今天听你们的汇报,都是比较正面的消息。不知道汪先生能否阐述一下当时你提出的警告,到现在你们对问题有什么对策吗?那个情况还是一样令人关心吗?”
  面对这位记者的直言不讳,汪啸风微笑着坦然作答:“我想首先说一下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结论,结论指出: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一句“利大于弊”,言简意赅,直接表明了观点,客观真实,令人信服。
  接着他话锋一转说:“我在武汉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我也根据这个结论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我要给大家表明,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就是从项目研究开始,就十分重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而不是某些舆论所说的中国‘始料未及’,也不是某些舆论说的‘中国政府官员首次承认这个问题’。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工程所作的结论是科学的。”他的回答有力地批驳了外国舆论对中国三峡工程的不客观报道,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问。
  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一直是人民关心的话题。一位路透社记者问道:“三峡水库里面有多少地方存在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危险?这些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大概有多少人口?而且在这些人口中,有多少是因为可能存在危害而搬走?”
  对此,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斩钉截铁地回答:“三峡工程不但不会诱发库区地质灾害,反而为灾害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种说法,引起了在场记者们的极大关注。
  三峡论证显示,三峡地区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地。统计数据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建设之前,三峡地区共发生过40多次较大的滑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85年的秭归县新滩滑坡,长江因此停航12天。那么,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否会加剧三峡地方的地质灾害呢?这个疑问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为了揭开路透社记者心中的的谜团,李永安用事实说明了问题,他说:“90年代三峡工程开始兴建以后,为库区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在规划设计中组织了很多专家对整个库区的地质灾害的地方进行了勘察和研究,蓄水135米时投入了40亿资金,蓄水156米时又投入80亿资金,应该说这些治理的成果都是有效的,没有因为蓄水的原因在干流上发生地质灾害。目前,从国家到省市都建立了专业监测队伍和群众性群测群防队伍,尽量减少和避免因水库水位的变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40亿资金” 、“80亿资金”,从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政府对三峡建设的重视,对三峡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从国家到省市都建立了专业监测队伍和群众性群测群防队伍,尽量减少和避免因水库水位的变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这些回答给在场的中外记者们吃下了定心丸。
  
  移民问题“三峡移民条例用法律保障落实”
  
  在现场,全球广播新闻记者提到三峡的移民问题。他用关心中国政府的口吻问:“如果有些人是需要被移民,但他们不愿意从房子里撤出来,你们将如何对待他们?”随即他又抛出一个问题:“现在有报道说重庆将再有400万人移民,能否确认一下这个消息?”面对这种发问,汪啸风并不回避,他显得镇定自若,微笑着回答道:“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安置好移民,而且要让他们稳定致富。三峡移民问题某种程度上是由中国独特的‘人口多’的国情造成的。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移民安置,并且让他们稳定致富。截至去年底,对口支援资金已达341亿元人民币。因为上述扶持政策,绝大多数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三峡库区19个县(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运行平稳。”汪啸风还用很多具体的数字作了很好的回答,充分显示出他作为三峡“当家人”,对三峡移民工程的重视。
  另外,针对近期媒体报道重庆有400万三峡移民的说法,汪啸风回应说,三峡移民规划除国家批准的以外,没有其他提法。地方政府为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可能会进行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这和三峡移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院士希望外国媒体不要“妖魔化”三峡工程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的问答环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突然出言打断,要“以一个普通公众的身份,向外国媒体说几句话”。潘家铮说:“一直以来我很尊重外国的记者和报刊,他们的报道客观公正。可是最近我发现有一些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偏见太深。他们对中国的成就、贡献绝口不提,对中国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阴暗面’,到处搜罗、夸大歪曲、讽刺挖苦,甚至无中生有、挑拨离间。”
  潘家铮以一些三峡工程报道为例:“你看看他们的标题,什么‘扬子江上的妖魔、三峡工程成为全球变暖的定时炸弹’,作为我个人,三峡工程耗尽了我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现在这个工程被人们形容为‘妖魔’、‘炸弹’,心里很不好受,我希望他们能够客观地报道中国,中国人民欢迎朋友们的批评和监督,哪怕讲得重一点,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请不要‘妖魔化’。我诚恳地希望,所有在华的外国记者们,都能成为中国人民真正的好朋友。”这位白发老人发自肺腑的一番讲话尽管中断了发布会的正常流程,但赢得了现场持续热烈的掌声,把这次新闻发布会推向了高潮。
  “三峡工程,承载着几代人的心愿和梦想。从1919年提出设想,1954年开始论证,1992年批准兴建,至2006年全线建成,历时近百年。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三峡经历了太多的故事……”相信随着这项跨世纪工程的投入使用,答案会越来越明朗。
  本文图片由中国网 胡 迪提供。
  (本栏目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合办)
  (信息反馈请发至cxj9693@sina.com)责编:曹晓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患者咳嗽、排痰护理,促进气道或肺内分泌物排出的作用,从而能预防肺部术后并发症,有效促进肺复张,预防肺部感染。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0年6月80例确诊为
目的 调查广东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不同特征护理人员对护士岗位管理的认知状况,以期为中医医院护士岗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岗位管理认知调查表,对720名护理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天线扼流圈。与传统平面波纹形或金字塔状扼流圈相比,该扼流圈具有小型化、低剖面等特点,并且仿真结果显示,在GPS-L1和GPS-L2频段,天线具有高的前后比,
转矩同步是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分析了目前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电机系统的耦合控制策略,并应用于多电机传动系统。通过与采用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