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Gustilo Ⅲc损伤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_C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GustiloⅢC型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一期或择期采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重建四肢GustiloⅢC损伤患者16例,年龄18 ~62岁(平均37.5岁),受伤至进行皮瓣手术的时间为5 h~ 16 d(平均6.7d),血管缺损长度为6一16 cm(平均12 cm).前臂外伤患者4例,下肢外伤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严重软组织缺损及节段性血管缺损,肢体存在循环障碍.4例患者一期手术修复,12例患者一期清创负压吸引敷料覆盖1周或数周后,二期行游离皮瓣手术. 结果 术后1例出现创面感染,1例患者术后1d出现血管危象,2例皮瓣边缘局部坏死,皮瓣供区未见并发症.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40个月(平均22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好,质地柔软,弹性好.术后下肢Johner-Wruhs评分的优良率83.3%,上肢功能Berton评分的优良率75.0%. 结论 Flow-through皮瓣能够不牺牲主干血管,同时实现重建血管、覆盖创面的目的,尤其适用于受伤肢体仅存1支主干血管的病例,重建效果满意,术后功能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超薄穿支皮瓣修复(足母)甲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显微镜下均匀修薄皮下脂肪,保留2~3mm皮下脂肪,皮瓣面积3 cm×8 cm~5 cm×12 cm,修复(足母)甲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稍臃肿,质地柔软,有弹性,无色素沉着,无冻伤,负重区溃疡及疼痛,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
目的 研究对比同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与邻指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 1年12月年共50例指端缺损患者,指端缺损面积最小1.2 cm×1.0 cm,最大2.2 cm×1.4 cm,随机选择行同指指动脉岛状推进皮瓣修复25例,邻指皮瓣修复25例,对比两组皮瓣的患指外观满意程度、有无痛觉过敏、指端耐寒性、指端两点辨别觉、患指指间关节活动度,并对指端两点辨别觉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
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因其临床应用便利、促进创面愈合,已在我国各地医院推广应用于各种创面的治疗[1-8].但在临床应用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尤其对复杂性创面的应用常感棘手[9-12].现就我们临床实践谈一点在复杂性创面中VSD技术应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一、复杂性创面复杂性创面主要指以下几种情形创面:1.污染严重创面:急性创伤直接导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开放性骨折、开放性复合组织缺损;
期刊
目的 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EC-IC bypass)手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AOICA)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AOICA行血管搭桥手术治疗8例患者的经验.吻合前根据造影结果进行选择目的血管,吻合后再行荧光造影评估吻合情况.共搭桥11次,行ICG荧光血管造影25次. 结果 8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选择了较适宜的目的血管.术中发现2例吻合
患者男,42岁.因车祸致右小腿软组织缺损1周入院.检查:右小腿中、下段前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5 cm×9 cm),伴有胫骨与肌腱外露,胫前动脉损伤,胫后动脉完好.由于小腿后侧也有损伤,局部无可供转移的皮瓣也不适宜行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治疗方法:先行受区创面清创,缝合部分创面.用VSD治疗1周,创面明显缩小,仅遗留前内侧6 cm×5 cm骨外露创面.然后,行健侧胫骨后缘内侧纵行切口,分离比目鱼肌与
期刊
目的 探讨剪开套接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和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方法 取SD大鼠40只,体质量400~ 450 g,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8只,小间隙吻合组16只,外膜原位缝合组16只.术后大体观察大鼠肢体恢复自主活动及溃疡愈合的情况;术后12周,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吻合口处解剖学形态,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S-100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方法 2011年6-2011年11月,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急性压迫组(4h、24h,n=6)、慢性压迫组(4h、12 h、24 h、48 h、72 h、1周,n=6).在C5~6硬膜外间隙置入不同规格吸水聚氨酯胶片制作急、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行MRI、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运动功能评分(BBB)评价神经
目的 探讨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儿童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9月至2013年2月,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底内侧皮瓣转移修复儿童足跟软组织缺损7例,腹股沟处取皮,植于供区创面.结果 修复后皮瓣及游离皮片全部成活,穿鞋袜时无足底处挤压等不舒适症状,随访3个月~1年,皮瓣外观良好,质地佳,行走后无皮瓣皮肤破损,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6~9mm,平均7 mm.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转移后对肢体损
目的 探讨手掌毁损伤特点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合腓骨骨皮瓣修复的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对5例各种原因导致手掌毁损伤患者,行清创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合腓骨骨皮瓣修复,男4例,女1例;致伤原因:机器冲压伤4例,爆炸伤1例,均为多块掌骨缺损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例合并有多发伸肌腱断裂并指固有神经、血管损伤,2例伴伸肌腱撕脱并手内在肌毁损,携带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4.0 cm ×6.0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手掌背侧毁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手掌背侧毁损创面,解剖皮瓣及血管蒂,形成以旋股外侧动脉外侧降支为主干,以第一穿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其中皮瓣覆盖创面,血管蒂及各分支重建掌浅弓,术后患肢功能锻炼. 结果 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手掌背侧皮肤完整性均得以保留,其中2例环指坏死行截指,1例小指远节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