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论和政策、制度和法律、工作和实践等重大问题,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
当前,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民族地区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引发的矛盾有所增加,“三股势力”的活动日益猖獗,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加强党在民族地区的领导,积极而有效地开展民族工作。因此,加强党在民族地区的领导要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教育、卫生等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较为困难。这些状况决定了党的各项政策必须要围绕发展来制定、各种举措必须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最终成效要用发展的水平来检验。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一批重大饮水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在扶贫开发方面,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提高扶贫效能。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要与我国经济支撑带、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还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在生态建设方面,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在实现各民族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医疗卫生基础条件落后。如何从实际出发,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考验。必须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前特别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切实把改革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各族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犯“急躁病”,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注重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党和政府在各族群众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在尊重民族差异、整合利益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倡各民族相互亲近、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努力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情谊,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要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严密防范各种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发生,依法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和事件;要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增强“四个认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四个认同”即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必须明确,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能否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引领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生活、行为的方向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内化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价值认同,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在尊重各民族宗教、文化、生活差异的基础上探寻各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共通之处,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要建立健全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促使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群众作出表率。应建立健全典型激励机制,大力选拔、宣传民族地区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推广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应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在民族地区各种重大活动、重要仪式、传统节庆活动中注重弘扬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理、寓教于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植根于各民族群众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应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自律意识和效能意识。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各族干部与人才队伍,特别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队伍。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推动工作重心下移,着力建立健全基层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把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激励各族干部自觉把身子扎到离各族群众最近的地方,把精力放在解决各族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把干劲用在各项工作最薄弱的环节上,推动民族工作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作者系自治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宁夏行政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章 立
当前,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民族地区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引发的矛盾有所增加,“三股势力”的活动日益猖獗,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加强党在民族地区的领导,积极而有效地开展民族工作。因此,加强党在民族地区的领导要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教育、卫生等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较为困难。这些状况决定了党的各项政策必须要围绕发展来制定、各种举措必须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最终成效要用发展的水平来检验。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一批重大饮水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在扶贫开发方面,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提高扶贫效能。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要与我国经济支撑带、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还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在生态建设方面,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在实现各民族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医疗卫生基础条件落后。如何从实际出发,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考验。必须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前特别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切实把改革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各族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犯“急躁病”,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注重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党和政府在各族群众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在尊重民族差异、整合利益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倡各民族相互亲近、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努力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情谊,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要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严密防范各种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发生,依法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和事件;要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增强“四个认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四个认同”即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必须明确,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能否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引领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生活、行为的方向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内化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价值认同,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在尊重各民族宗教、文化、生活差异的基础上探寻各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共通之处,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要建立健全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促使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群众作出表率。应建立健全典型激励机制,大力选拔、宣传民族地区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推广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应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在民族地区各种重大活动、重要仪式、传统节庆活动中注重弘扬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理、寓教于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植根于各民族群众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应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自律意识和效能意识。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各族干部与人才队伍,特别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队伍。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推动工作重心下移,着力建立健全基层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把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激励各族干部自觉把身子扎到离各族群众最近的地方,把精力放在解决各族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把干劲用在各项工作最薄弱的环节上,推动民族工作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作者系自治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宁夏行政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