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雅坚致,玉韵天成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呈现给世人绚烂的艺术风采,时至今日,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艺术已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中的佼佼者,深受世人亲睐。紫砂壶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这其中更离不开一代代制壶艺人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明、清至今的紫砂制壶名家层出不穷,他们不凡的艺术功力和人格魅力,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促进了宜兴紫砂事业的繁荣兴盛。
  被誉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的当代紫砂壶艺杰出代表——顾景舟先生就是一位划时代的壶艺人,在当代紫砂壶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技艺精湛、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世人敬仰,是每一位制壶艺人的榜样。顾景舟制壶尤其讲究精益求精、传承创新,注重人文元素的渗透,欣赏他的作品。无不流露着高雅的文化气质,而这又与其高超的壶艺境界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
  紫砂“玉璧提梁壶”(见图1)是顾景舟的代表作之一。该壶造型精美绝伦,表现出了壶艺创作的极高水平,该壶将中华玉文化元素与壶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流露出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气质。这把“玉璧提梁壶”的形制是从顾景舟早年所创作的“提璧壶”发展而来的,期间几易其稿,方才精湛绝伦。而这个时间跨度更历时二十余年,可见一代壶艺宗师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现以此壶为例。谈一谈其玉文化气质。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爱玉、崇玉,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礼仪制度等。
  宜兴紫砂是一门善于吸纳的艺术,它取各家所长,进而以紫砂语言诠释个中精髓,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更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紫砂艺术,紫砂“玉璧提梁壶”便融入了中华玉文化和玉器艺术的内容,通过独到的形象演绎,使之别具文化气质,传递出中国人的玉文化情结。这把壶在对“玉”这一元素的体现上,主要通过光润如玉的线韵质感和生动完美的玉璧形壶盖来具体表达。营造出高深的艺术境界。
  紫砂壶造型丰富,并以造型构成主体核心。“玉璧提梁壶”整体气韵高远,圆柱形身筒纵向压扁,横向拉伸,张力饱满;六方二弯壶嘴从壶身前侧胥出,似蛟龙吐水,为使视觉感更为舒适,正面基本粗瘦一致,至凤头处向前延伸成“了”字型,侧面拉平、拉扁,以利流孔出水流畅。提梁把拉平下压,端庄浑重,与壶身连接线呈弧形,显得力度凝重、灵秀精神。整壶造型的线、面都力求细腻流畅、温润光洁、隽永耐看,颇有几分古玉的质感,使作品在整体意境上得到升华,并将光素器造型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该壶更以壶盖造型来突出作品的玉文化,盖面平整,双圈成玉壁,从上面俯视,其整体为一块完整的玉壁,壶盖沿口处用阳圈处理。留一狭窄的边缘。平盖下凹,平面上巧妙地布满均匀的玉饰小圆点,小巧精致、规整简洁,壶盖中间留一圆孔代替壶钮,既不失实用功能,更使整体形象逼真具体、惟妙惟肖,将玉璧之灵秀气息凸显了出来,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玉文化气质更深入人心。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玉璧提梁壶”融入了玉文化的内容,使之朴雅坚致、玉韵天成,带给人强烈的情感触动和精神洗礼,同时该壶也衬托出了顾景舟的文人作风和君子品质,真正使壶与人融为一体,达到壶艺创作的最高境界。
  通过鉴赏“玉璧提梁壶”,使人深刻体会到作为制壶艺人的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既然投身紫砂事业,便应该将热诚和执着贡献其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创作出更多有质量的紫砂壶艺作品来回报社会。
其他文献
紫砂壶的造型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是历代艺人师法造化所得,是汲取其他艺术的特点,经长期发展而创造,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丰富、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按其不同类型,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即人们俗称的光货、花货和筋纹货。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渊源。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紫砂壶是典型的形与神的结合体,它一方面将自然生活中的事物提炼成壶艺
期刊
我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博大精深的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艺术创作,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中国的陶瓷艺术起源极早,经久不衰,并且愈加发展壮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善于汲取文化精髓,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成为文化的实物载体和具体表现。这其中尤以宜兴紫砂壶艺独树一帜。它的发展伴随着历代制壶艺人与文人的创造参与。深受世人喜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
期刊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紫砂陶是另外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造型款式极为丰富,器物色泽古朴典雅,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增添其人文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造型审美意识,历史上有很多赞颂紫砂的诗句,如李渔的“人间珠玉安足取
期刊
摘要 把禅境融入紫砂壶的创作,化为壶器的境界,使紫砂壶在艺术美的层面中表现物象的同时,也有深邃的内蕴。以禅境入壶也使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的轨迹更加符合传统哲学思想,这就使紫砂壶作品更富于意象美,使有形的实证思维模式变为更加空灵致远的意境之态。现以紫砂“禅境壶”为例,探析壶器的造型及其人生感悟。  关键词 禅境壶;紫砂;人生感悟  宜兴紫砂壶能用、能赏、能品,继而形成了紫砂文化,直至升华到禅境。禅境往往
期刊
摘要 陶刻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因源流悠长、技法独特、内容广泛,融书画、文学、金石于一体,被广泛应用于紫砂艺术的各个门类中,其各类作品也广受收藏家好评。梅是陶刻中较为常见的题材,紫砂壶、挂盘、花瓶中均有其身影,现以梅的艺术性与人文性谈谈其在紫砂陶刻中的应用。  关键词 紫砂;陶刻;梅  陶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各类陶土器皿上刻画纹饰和文字,而紫砂陶刻的起源与古陶器的铭刻有着
期刊
独步传统手工艺之林的宜兴紫砂陶艺,其形成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世代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宜兴紫砂陶艺具有鲜明的手工特性,是富有情感和温度的艺术形式。紫砂壶的诞生可追溯到北宋年间,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摩谟寄茶诗)》其中有语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可见在宋代的时候,紫砂壶就已经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在之
期刊
艺术是自然的缩影,而大自然更为各类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灵感,紫砂壶尤为如此。紫砂壶是陶瓷茶器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其材质特殊、形态丰富。并且内涵深邃,历来便深受世人的亲睐,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文中曾写下这样的评语:“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时至今日。紫砂壶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了不断的完善与改进,而取材自然、表达情感、祝福生活,一直是其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期刊
摘要 紫砂壶是集书画、陶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陶艺品,自诞生以来历时数百年经久不衰,这与其良好的艺术包容性密不可分,现以紫砂“竹节壶”为例,探讨紫砂壶艺术作品中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 紫砂;文化魅力;竹节壶  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曾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可见,竹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的非凡地位,事实上,对于竹的崇拜并非始于宋代,还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先秦时期,而受众面也非局限于文人
期刊
紫砂壶的世界充满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一把把壶就是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们以不同的造型、装饰、色泽等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同时融入生活和自然的固有本色。提炼出一定的思想内涵。使之有形、有神、有情。据目前史料所载,历史上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是供春款的“树瘿壶”,该壶以自然界的银杏树瘿为塑造原型,整体温雅天然、素色泥胎、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而这把取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
期刊
摘要 宜兴紫砂作为传统手工艺制品,性能优越,实用与赏玩俱佳,是不可多得的饮茶名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经久不衰,并在历代制壶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艺术审美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在当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关键词 紫砂壶;造型;人文  中国人饮茶、嗜茶的习惯古来有之,文人墨客更是将之作为一种雅事,茶具的选择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而紫砂茶壶性能优越、外观优雅,水到渠成地成为了首选的饮茶佳具。并在历代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