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现代化”话语内涵的演进r——一项概念史的考察

来源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ng216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既是一个由诸多历史事件所构成的重大历史进程,也是一个超越时空且具有极强“语义承载能力”的独特概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概念在中共话语体系中随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就历史阶段而言,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四个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行,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方位丰富和发展.就内涵认知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专注于强调其“工业化”内涵逐渐演进至如今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统领,“人的现代化”为本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方位丰富发展的层面.从概念史的角度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现代化”话语内涵的演进,不仅可以透视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化”话语逐渐中国化的历史逻辑,还可以体悟中共在领导中国走向复兴征程中的艰辛探索.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的办学状况持续受到全社会关注。虽然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生源等问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农村乡镇初中教育仍处于一种较为艰难和尴尬的状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大多选择到县城中学就读,农村初中生源大幅减少,部分乡镇初中只好停办或者合并,能够坚守在这些学校的教师也大都送自己的子女到县城就读。在此背景下,农村乡镇初中学生的学业整体表现呈现出哪些新变化,又存在哪些急需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通过梳理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可以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疫情将促进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桥接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好的技术
从教三十多年,我从小学语文教师到副校长,再到校长,基本十年跨越一个角色.在职业生涯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喜欢边实践边思考,一直把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有些思考以文字形式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