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打孩子悠着点儿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接: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自2016年3月1日起,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对家庭暴力的范畴、预防、处置、人身安全保护令和法律责任做出规定。
  很多人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则是两回事。而且,凡是打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有自己的理由。与打别人迥然不同的是,打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孩子好。
  那么,大人打孩子违法吗?家里发生的暴力行为外人管得着吗?这样的问题在今年3月1日实施的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中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部法律所说的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即法律约束的是所有家庭成员,包括成年人对孩子实施的暴力行为;家庭暴力不仅是对身体的侵害,也包括精神上的伤害。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仔仔被爸爸“修理”了,他跑去找妈妈诉苦:“妈妈,有人打你儿子你会怎样?”妈妈说:“我会打他的儿子报仇!” 仔仔:“哇……”打孩子似乎成了家常便饭,人们是拿大人打孩子当笑话说的。
  在我国,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的观念根深蒂固,父母们“打孩子有理”的认识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所思、所想,许多父母从孩子暂时顺从中尝到了“甜头”,却不知道孩子受到皮肉之苦之后会产生怎样的永久创伤。打孩子究竟打出了什么呢——
  危及孩子生命 有个妈妈怀疑儿子偷拿家中的钱,她心生气愤,叫孩子把衣服脱光,先用皮带抽打,孩子还不认错,又用塑料管持续打。结果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妈妈追悔莫及,没想到幼小的生命如此脆弱,她也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10年。
  自尊心受到伤害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打孩子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反而因此做事不计后果,觉得“大不了就是一顿打”,甚至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撒谎 有的孩子“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父母脸色行事。一位妈妈因孩子撒谎找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你撒谎一定是有原因的,对吗?”孩子吐露了真情:“我怕挨打。”专家对妈妈说:“是你们教孩子说谎的”,这是妈妈万万没想到的。
  播下仇恨的种子 有的孩子挨了打后会记恨大人,甚至报复父母。有个妈妈惊恐地说:“我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还狠狠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他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产生攻击行为 父母动辄打骂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很可能也变得脾气暴躁,当与别人相处不如意的时候,当他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丧失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动辄打孩子,容易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打后指着爸爸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
  打孩子造成的哪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希望的。在绝大多数家庭中,被打的孩子没有成才,棍棒之下也没有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根本不为孩子所接受。皮肉之苦是暂时的,而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是永久的。
  家庭暴力不是私事
  在当下,大人打孩子可不能太随意了,稍不留神就是违法行为。《反家庭暴力法》强调“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法律中对家庭暴力有明确的惩罚规定,比如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即便没构成违法犯罪并不意味着就没事了。法律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不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加害人,公安机关也要进行批评,同时出具《告诫书》,并作为法院审判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而这个“加害人”包括孩子的父母。
  大人打孩子是家庭内部发生的事,外人管得着吗?《反家庭暴力法》做出了“强制报告”规定。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可报案、起诉之外,还规定与孩子接触的老师、医生、社区等相关人员有“及时报案”的责任。
  为了保护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这部法律专门规定了实行“人身安全保护令”,也就是当家庭暴力对孩子构成伤害的时候,可以向法院申请得到政府及社会的呵护。
  总之,《反家庭暴力法》不仅是孩子的“护身符”,也是家长的“紧箍咒”。每一位父母都要知法、守法,切实保护好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教育孩子不一定要打
  不可否认,打孩子是教育的一种方法,但这是最简单、最下策、没有办法的方法。有人说,我也不愿意打孩子,可是不打他就没记性!其实,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并不意味着体罚。当孩子做出了这样或那样不尽人意的事,如果不打,如何惩罚呢?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自然后果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大人不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造成的结果中体验不快或痛苦,俗话叫作“自作自受”,迫使他自己改正错误。
  终止注意 有时孩子产生偏差行为是想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时父母不理睬他,孩子没辙了,自然就对“干坏事”失去兴趣,这种方法对不良行为有抑制作用。
  适度隔离 把孩子从产生不良行为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不准他从事喜欢的活动或外出。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违背了什么规定,隔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短期目标是立即阻止问题行为,长期目标是帮助孩子达到自我控制。
  重复纠正 孩子每次出现负面行为时都予以纠正,让孩子必须采取正确的形式实施这一行为,直到重复一定的次数为止。当孩子接受父母要求并表现出适宜的行为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或许会收到比打孩子好得多的效果,关键是父母自身的修炼,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增长教育智慧。
  (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代表作《家庭教育社会学》)
其他文献
现代都市人在面临各种竞争和压力,人际之间交流互动不良时,或多或少都会遭受抑郁情绪的困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远离抑郁症呢? Modern urban people
营销者说移动端的优势是消费者24小时随时随地携带,是非常好的营销载体。2014年李维斯中国将增强移动营销预算,移动营销原来占数字营销的5%-10%,2014年将增加到20%-30%。Levi
为什么当处在逆境或遇到困难时,有的人能够正视并勇敢地战胜它,而有的人则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呢?  维生素B12与自杀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自杀与维生素B12严重缺乏有着密切关联。前不久,德国的一些医生在临床上发现,无论是那些自杀身亡者,还是那些自杀未遂者,他们的体内均呈现维生素B12严重缺乏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们给那些自杀未遂者服用了大量的维生素B12,结果他们的自杀念
纵览国内近几十年来的电视内容生产,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唯有新闻、电视剧和综艺这三种内容形态作为常青树一直处在收视和盈利的顶端。2014年初,多部高品质网络自制剧上线,各大
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打造与上海城市相匹配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是上海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出发点。2012年2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特殊
本文通过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主要批评观点的分析认为,这一原则是机会平等原则的组成部分及其得以实现的保证。它既较多地考虑了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也充分照顾到了
21世纪世界政治和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与国之间不再分裂成东西方两个阵营相互对抗。军事上潜在敌人开始变得模糊,威胁各国自身安全的不一定是别国的军队,而更多来自各
当前,我国90后高职生成长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物质环境的优越、长辈的千般宠爱,导致许多“90后”高职生的挫折容忍能力很低,一旦遇到挫折,便会产生极其消极的心理反应。挫折
《喜福会》中母亲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完美的诠释了传统东方父母的教育观念,本文作者谭恩美通过描述四对父母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再到最后的相互理解沟通,反映出东方文化的碰撞
贵州省近年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且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延,部分HIV感染者已进入临床期,到医院就诊的一般人群中HIV的检出率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