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古琴记

来源 :东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NG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初,袁纲夫妇陪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琴家,音乐学者,伯牙琴会会长丁承运夫妇,至草石寒舍造访,吾顿感受宠若惊也!初见面,便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肩一拍,手一拱,知音啦,知音!
  丁承运教授自幼热爱中国文化艺术,琴、瑟始启蒙于胞妹丁伯苓,后师从古琴大师顾美羹与张子谦先生。丁氏治琴学五十年,注重师承,其风格古朴遒逸,儒雅蕴籍,气象高远,一派灵机,运指如行云流水,浸透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法自然的精神,是当代最有成就的古琴家之一。最新出版全球首张《琴瑟合鸣》专辑。
  夫人付丽娜曾任教于安阳师范学院,执教于河南大学,讲师、副教授,现任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与琴、瑟演奏师丁承运,琴瑟合鸣,音清调逸,再现千年遗韵。
  袁纲伉俪酷爱古琴弹奏,收藏上品之古琴一对,视为珍物,欲请丁教授为其古琴取名并撰铭文。丁教授欣然从命。
  
  墨玉
  
  丁亥岁初,袁纲夫妇载余及内子访金石家程鄂先生蒙慨允予镌琴,余遂以墨玉名之并撰铭文时,袁纲已启程巴黎,获悉颇惬意,其铭曰:黝然其色,泠泠希声,神游太玄,目送归鸿。丁亥盛夏夷门琴士丁承运识并书于两湖书院。
  
  白雪
  
  袁纲伉俪爱古琴,余既为纲琴题名墨玉并铭文,夫人甚羡之,遂复为其琴定为白雪以成璧合,以琴学一段佳话也,其铭曰:冰玉其质,婀娜仙姿,天风逸音,步虚之始。丁亥盛夏夷门琴士丁承运识并书于武汉音院。
   蒙丁承运教授撰文,取其名,挥毫书之,承袁纲夫妇将其心爱之物允吾镌刻,受宠有余,从命操刀,唯恐有一闪失,不可大意。近时人为古琴刻字,大多赏见新琴多有刻字,然而多数不足观赏,奈何!甚至大打琴折,乃有刊字者竟以电脑字体、电脑机刻之,琴若有知亦当饮泣。
  知古人每名一琴先必与琴厮磨周旋,相知相契而后方可得一可人可琴之嘉名。若自书法不佳则不如集古书法家之字为上,以不损琴格,近于古雅也。书法风格必亦尽可能与琴名相谐合,丁先生的书法从二王风格遒劲,我认为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七月,报载温度37,草石斋书案摆放着待刻的墨玉、白雪双琴;音响弹奏着丁先生新版专辑“琴瑟合鸣”,琴瑟在御莫不好静,优雅古韵的琴声,给炎热的天气平添了几分爽意。
  刻字半辈子的我,曾刻过砖、刻过石、刻过铜、刻过竹、刻过木,至于刻琴想必也应木制之琴。多年本还有点拙功在身,也没其可难。由于忽视了对琴的了解,与琴厮磨不够,未做到相知相契,没想到真磨练了一遭。
  古琴之漆亦用大漆、生漆,材料中用的是玉粉、玛瑙粉、鹿角粉等调和,始料不及的硬度、碎度。漆面厚约8mm,硬度约3-3.5度,如同刻寿山石的材料,一般木刻刀是难以刻下去的,连换了几次刀,结果都一样,最后换用工具钢制作的刀用力使之以手执,敲打不行,恐怕震坏了琴身,尖可削铁的刀锋已经钝了,只得边刻边磨,每刻3-5个字便得磨刀。磨刀的时间比刻字的时间同比。最难的一天仅刻10余字,此时人疲、手酸、臂麻、腕力差,手指已磨出几个水泡。只得另换几种刀刻之,执著着。
  稚童无戏言,年仅4岁的小外孙,见外公如此辛苦,手指的磨水泡几凸,脱口说道:姥爷你咋这么惨哪!在幼小的心灵里她所看的只是现状,岂知姥爷的心态?
  丁先生的古琴“琴瑟合鸣”之“神人畅”仍优雅的回荡着,乐曲表现神与人的交流,以轻清庄严的泛音象征着神。案头墙壁上镌刻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座右铭静静的守候着他的主人。佛法认为:人们常常被一些严酷的现实所困扰,亦真亦幻,此时是坚持把握当下,还是放弃自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禅宗的回答是向上走,向上走!
  墨玉白雪二琴共书大小180字,袁纲在第10天便接到我已告罄的电话,惊不可信,原本想如何也得一月两月的刻制啊!真是神了、妙了,急着要见他的心爱之物将会是何等模样方才放心。
  丁承运夫妇,袁纲伉俪认真地审视着我所交给的作业-----古琴,所叙曰:“亦乐于知音琴话也”,我曰:“你有琴亦我友情"。
  席后丁先生笑曰:这对古琴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琴,为了音色圆润、饱满,此琴是以大漆与金刚砂配置的,你先生的作业是圆满的,听罢,我晕!
其他文献
在东风公司党委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单位领导和广大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呵护下,由东风公司工会、党委工作部主办,东风汽车报社承办的《东风》文学双月刊走过了四年的历程。四年里,广大文学爱好者结合自身的感受,写出了许多再现时代风云、讴歌东风精神、赞美和谐社会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感染、召唤、激励着东风人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职尽责。迄今为止,共出刊25期,计三百多万字,很多在本刊发表过的优秀作品被选入《
期刊
戊子年五月,东风十堰管理部安排部分管理人员赴东风华东事业基地学习考察,行间偶有感触,摘记如下。    盐城印象    对苏北盐城,只依稀记得当年新四军曾在这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电影《51号兵站》中,我们地下党“小老大”就是从这里乘船前往上海,执行购买无缝钢管任务的。  我们这次没有去参观当年的兵工厂,而是到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学习考察。在十堰时偶尔能见到“悦达”汽车,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风悦达起亚生产
期刊
当电话铃声响起时,我正站在窗前,发呆地望着窗外一片片飘零的落叶。  快步冲进客厅,顾不上父母惊讶的神情,抓起电话,  “是你吗?……你现在一切可好?……我就要走了,二十分钟以后的火车……你自多保重!”  是你!那个曾经令我魂牵梦绕的声音,又一次温柔地回响在我的耳边。为了等这个电话,我在离电话机不远的窗台边痴痴地等候了三天。  我扣上电话,来不及和家人打招呼,发疯似地奔向火车站。  当我推开候车厅里
期刊
我的心中正在  成长一种神圣的灵感,  燃烧着像一支  穿云的羽箭。  它犹如藏着法术的魔镜,  以象征的手法,  把世俗的图景幻化在眼前:  ——太阳王子的高速战车  把瞎摸乱撞衣衫褴褛的  吐着低俗方言的不同部落  拖到用金币  装潢的豪华的彼岸,  渡河的船票呵  是用“忘却历史”兑换。  他们中的一部分喜欢  用“现代”这个术语  把都市和自己精心包装,  然而总是弄巧成拙,处处  露出“
期刊
小小说以它短平快的优势,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好的小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个绝妙的结尾。作者心平气和,娓娓道来,似在王顾左右而言他。不经意间,来了一个漂亮的结尾,如惊涛立起,叫人提神醒目;又如金石击钟,余音悠长;更如电光闪烁,照亮全篇。我以为,小小说的作者苦心经营的正是这样的结尾。作品的选材、构思、谋篇布局也全部围绕这个结尾进行。因为小小说的题材和体裁有很大的限制性,作者必须在有限篇幅里
期刊
求学于古老的随城,便和美丽的白云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白云湖,爱它春天的杨柳依依,风和日丽;爱它夏天的绿草茵茵,涟漪层层;爱它秋天的蓝天白云,金风硕果;爱它冬天的琼楼玉宇,冰清玉洁。  哦,清秀明丽的白云湖哟,有着别具风韵的四季!似一幅画,挂在我的眼前;如一杯酒,沁入我的心里。  春天的白云湖是一位文雅娴静的少女,展示着五彩的风姿,流露着迷人的笑意。"吹面不寒杨柳风"。夹着暖暖春意的微风拂过,像母
期刊
静静地,我的心走进了春天。   和风吹拂,阳光普照。   做着梦的小草,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  白云漂浮,浪花涌起,一片又一片的新绿绿了视野,更绿了我荒芜了一冬的心田。  小鸟在飞,溪水在唱。  风筝牵引着我的视线,在辽阔澄澈的天幕上延长再延长。  足球黏贴着我的脚踝,在柔软碧绿的草地上飞转再飞转。  好多想法,好多梦想,好多可能,在这个时段,又开始了新的蠢蠢欲动。动在肌肤,动在脑际,更动在心头。
期刊
结晶于浩渺苍穹  舞蹈于漠漠长空  以柔弱之躯  演绎生命之凄美  以晶莹之情  完成对大地的绝世之吻     冷热相交  孕育生命的原色  羽化鹅毛  轻盈如絮  绝地的飞舞镌刻  变命运之剪影  熙熙攘攘的漂泊  掩映旅途之凄凉  碧空清辉  洋洋洒洒的步履  以无影的轨迹  铭记悲怆短暂的生命    高度有时  会增加堕落的速度  柔软的身躯  在冷酷的环境里  会变得愈加坚硬  冷嘲热讽 
期刊
不觉间,路边的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树上的小鸟啾啾地“唱”个不休,心有灵犀的“春姑娘”用她的巧手又把小区妆扮得生机盎然起来。傍晚时分,一曲《春江花月夜》从休闲广场飘来,和着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三四十位中、老年人手持红绸扇翩翩起舞,那舞姿,那神态,那一招一式,都显得那么悠然和优美。  瞧,人堆中穿着红色运动服套装、跳得最欢的就是我的老同事李虹(孩子们称她李婶)。前几年一张“菜脸”的她,这两年渐渐变成“人
期刊
曾几何时,不经意间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黑白线条”中所蕴涵的那种特别的美,以及“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所富有的东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将一颗朦朦胧胧的心深深地吸引。  曲指十数载,“非人磨墨,墨磨人”,坚持不懈地“静守”中,极其虔诚地崇尚、尊重以及在诸多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业余时间变得十分充实,感受到其中枯燥的同时也获得不少快乐,书法上取得一点长进或一点点成绩,总会得到周围同事和领导的赞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