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北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醒来就想去逛八市”
  厦门人所指的思北一带,是包含了大同路、开元路、思明北路,甚至是中山路一带的老商圈。开元路和大同路是原来老厦门的中心马路,依着这几条主干道拓出的思北一带,则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厦门曾经最繁华的商业区。近十多年来,依着BRT思北路口站往东的湖滨西路一带,也慢慢被纳入思北的区域概念中来。
  漳州姑娘阿梅便是一个生活工作在这一带,又极其热衷于老厦门市井生活的人。阿梅成长于漳州古雷半岛上的小渔村,父亲曾经是修船的木匠,后来改做海产养殖,这些经历也成为阿梅与海洋紧密连接的情感纽带,她对于大海的情感远比其他人来得深厚得多。在思北一带工作和生活,更让她有充足的时间在这里闲逛:八市对她来说就像是一个怎么逛也逛不完的宝藏,有时光是看看八市里摊贩摆得整整齐齐的蔬果和鱼生,都令她觉得无比满足;曾经厦门最繁华的大同路上,有她最爱的五湖茶室;即便要拐回湖滨西路,生活机能丰富的现代社区里,也能找到社区味道十足的咖啡馆。在古早与现代之间来回穿梭,也只是隔了一条短短的厦禾路的距离。
  提到对厦门老城区的感情,她打趣说,“每天醒来就想来逛八市。”平时散步的时候,她一般会沿着厦禾路往轮渡码头的方向走,这期间会路过晨光旧书店,这间其貌不扬的旧书店曾经是厦门新华书店的旧书门市部,爱书人依然能从中淘到不少宝贝;再从正门进入八市,一下就会淹没在那个嘈杂喧闹却又满是新鲜的市集之中,阿吉仔馅饼、曾经的良山大排档、深巷二楼唱南音的集安社,八市一带对业态和生活的包容性着实令人感到惊讶;出了八市顺着大同路往下走,经过大同路与太安街的交汇处时,便会来到著名的五湖茶室,这里是老厦门人最熟悉的茶桌仔文化,点上一壶一枝春,就能在这里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
  这两年阿梅工作的地点移到了湖滨西路上,也就是靠近思明北路的路口边上,通行BRT的高架桥将思北与湖滨西路分开两边,一边是厦门古老的缩影,另一边则过渡到新兴的城市社区中。在这片社区里,也有好些经营得当的咖啡馆和食肆,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人,如同阿梅一样,可以自由地在两种模式间切换。对于阿梅来说,这片老社区无论从社区机能抑或是生活形态,都能满足自己一颗热爱文艺又热爱生活的心。当然,在这中间更重要的事情在于,每一次在这里散步,都将是一次奇妙而未知的旅程。
  周边散步好去处
  阿梅的沙坡尾散步线路
  思北路口  厦禾路  开禾路  大同路
  在思北散步
  最适合的时段:清晨七八点,傍晚四五点。
  最适合的线路:从思北路口走到八市,再到大同路,最后再从思明北路返还。
  不可错过的时间节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不能错过。
  最能消磨时间的地方:当然是八市,看到小贩把各种菜和各种鱼摆得很整齐就觉得很开心,每次都能逛一两个小时。还有就是大同路的老茶摊,可以和当地的阿伯聊天。
  钱包里要放多少钱:两百块就够了,泡一壶茶二十块,买点馅饼,再买点海鲜回家做饭。
  Cho’s Coffee丘氏咖啡
  禾祥西二路禾祥首府之122
  Cho’s倡导社区与自然生活的理念,店主人拿云希望咖啡能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过分宣扬自我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就体现在一家小店的经营上:这里的咖啡拥有最朴实的名字,依靠口感征服客人而不是花哨的做法和名字;装潢舒适而不喧宾夺主,干净、整洁是这家店给人的第一印象;这里的每一个杯子、碗碟都印有咖啡馆的名字,这样看似简易的小小细节其实很多咖啡馆都做不到。
  晨光旧书屋
  厦禾路178号
  晨光旧书店的老东家早期在厦门新华书店古旧书门市部工作,与古旧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山路的古旧书门市部关张后,应读者之请,于1996年在厦禾路旁开办了晨光旧书店,专营古旧书本,并按质论价收购旧书,来者不拒。在店里几乎堆出了个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景。后来老东家病了,索性就把在日本求学的少东家拉回来守业。
  向阳商场
  横竹路22-28号
  横竹路,老厦门人更喜欢叫它“竹子街”,竹子街以出售竹竿而名,尚有瓷器店卖碗,亦名“碗街”。而这些业态后来都浓缩到了街上的向阳商店里。向阳商店是大同路上百货业光景的一个遗影,里面旧而不乱,锅碗瓢盆,花草盆栽,还有小朋友的椅轿,与周围生活有关的器物应有尽有,若是喜欢些古旧味的东西倒是可以进去翻翻,在向阳商店的斜对面还有一间经营了58年的蒸笼竹器加工店亦值得驻足。
  阿吉仔馅饼
  大元路
  厦门岛早时归于同安县管辖,同安人也是较早移民到厦门的族群,由此顺道带来了马蹄酥。香甜而不易发腻,让它有个雅名叫“香饼”,外是酥皮,内以饴糖做馅,古早做法是用缸炉烤制,现多是用电烤,因为热量丰富又有些营养,在同安常被拿来做月子补品。在大元路口的阿吉仔以马蹄酥为人称道,其他糖饼也在水准之上。早市时,门口都会排个长龙,因为销量好,东西自然也就新鲜,对于茶配与伴手品来说,这间店是个好选择。
  集安堂
  河仔墘巷
  集安堂是厦门旧时的三大南音社团之一,创立于1883年,如今已走过131个年头。集安堂南乐社最初由当时泉州南安、惠安等地来厦的创业者创办,用来丰富各乡邻之间的业余文化生活,是专业团体的交流场所。现在的集安堂位于八市内河仔墘巷一处逼仄小楼的二楼,现在仍有几十名会员,虽然环境简陋,但是每逢周四周日,依然会有南音活动及表演。
  五湖茶室
  大同路太安街路口
  开设于大同路太安街口的五湖茶室仍然见到最市井的厦门生活,这里以最淳朴的方式服务着老厦门人。几张低矮的小桌子,几把磨得黑亮的竹椅,再加上最朴素的茶盘与茶具,沏上一壶一枝春,点一份贡糖或者脆口酥做茶配,便能在这里消磨上一个下午。曾经厦门茶桌文化兴盛,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茶肆,如今茶肆消失,茶桌文化也逐渐凋零,五湖茶室成为仅存的屈指可数的古早茶摊之一。
其他文献
前往安溪福田乡福前农场,是在大雪之后冬至之前,这里主要的经济作物芦柑刚刚采摘完,黛青色的山林里挂着一大片一大片橙灿灿的柿子,正是收成的时候。温暖的南方在这个节气之后,开始有了冬天的感觉,走在村里干净的水泥路上,迎面而来的空气,清冷清冷的。一九五八年建置的福田农场,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延伸地带,省级自然保护区云中山自然保护区离这里不远。福前山地广阔,四面被群山环抱,海拔在两百米—九百米之间,常年朝雾夕岚
期刊
起跑前的热身,在琼林古村落的一处空场中进行,台湾电音三太子也登台助兴,热身现场几乎成了广场舞。准备起跑,21公里的参赛者队伍打头阵,迅速穿过了古村窄巷,奔流在了乡野公路上。我跑得不慌不忙,没有对成绩的预估,有趣的是这里的道路变化多端,一点都不枯燥,很快我便真正地开始享受奔跑了。    跑过公路、田边,进入高耸松树的中山纪念林路段,上坡、下坡、急转,红土路面上铺满了红色的松针,柔软得就像在蹦床上奔跑
期刊
培田原属于长汀,1956年划入连城,古代这里是通往汀州府的交通要道,商业集镇繁华,行业齐全,手工艺繁盛,目前村内还保留一条千米古街,留有当年的铺面。俯瞰培田村,大片有着徽派屋顶和封火墙的大宅坐西朝东,依山水之势而建。全村背靠西侧的卧虎山(也叫“后垅山”),面朝东面的笔架山,由北向南铺展开,一条河源溪在村庄东部绕村而过。目前,村落有30余幢建于明清时期的高堂华屋、21座祖祠、5个古书院、2座跨街牌坊
期刊
“在这里待了七年,还想继续呆下去。”  “我其实很宅的。”林宇鸣说,他说自己其实很少在华新路一带“散步”,但自从七年前32/how开张之后,他的生活就没有和这片社区失去过联系。  林宇鸣的32/how是华新路老别墅群中最先变成商业业态的几个地方之一。2007年的时候,林宇鸣与同样出自前线广告公司的李颜、杨涵憬共同创办了32/how,当时他们找了很多地点,最后觉得华新路这片区域更符合工作与生活的理念
期刊
要记住这个日子:2014年12月20日,《海峡旅游》杂志甩手旅行团安溪首发团成行!编辑设计线路,主编做全陪,16个团员玩high了。  收队回厦时,主编被“央求”:可不可以周周都有?下次团什么时候发?首发团团员要有优先报名权……顿时,我们有了一种“要红”的感觉。  我们举着旗帜进村了(此处感谢为甩手旅行团自制导游旗的团员麦子),这可是村里的大事!雨停了,茶园靓了,虎邱镇的私房菜大厨来帮我们做饭了,
期刊
我很早就离开家乡,始终觉得外面的山水不如家乡,去年回到周宁后,就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这个小小的县城,怕这样的好山好水、风土民情,再不拍下,很快就会消逝。  用24节气的方式记录家乡,是因为在大城市生活的时候,我发现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正在消失,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正在被西方文化主导,传统中国只有在乡村才能感受到。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立夏一定要吃光饼,过年时初一、十五一定要到林公宫
期刊
红点文旅  我在酒店溜滑梯  酒店有个金属质溜滑梯,从二楼贯穿而下,形似滑水道?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的设计,在2014年7月刚开业的台中红点文旅得到完美实现。留英建筑硕士,听到红点文旅总经理吴宗颖的头衔,对这个设计有些释然。“建造溜滑梯,与我的个性有关。我希望它能直接点明红点文旅的精神,就是我们要够独特、与众不同,才有资格自诩为地表最潮。”  初入红点,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会被这个巨型金属制品吸引。溜
期刊
福建漳州东山岛,有着美丽的海岸线,干净的海滩,清澈的海水,而在东山南部的澳角村,则更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渔村。它东临台湾海峡,南有澳角湾,北有东山岛最大的乌礁湾,两个海湾紧挨着,几乎要相互交汇,构成X湾的奇特景色。不少作家、诗人、画家都到这里采风,没有商业化的侵扰,这里的清晨被浪花拍醒,夕阳伴着海鸟沉入。村里有朴质勤劳的渔民,有白净的海滩,清澈的海水,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港,新鲜美味的海产。来到这里的
期刊
“在沙坡尾,我们选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俗称的沙坡尾避风港,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以前。之前的厦门港被称为“玉沙坡”,而这里正处于整片沙滩的末端,遂得名“沙坡尾”。  守望者今年终于把“新家”搬到了沙坡尾。沿着大学路走到沙坡尾菜市场附近,再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顺着大埔头的石阶蜿蜒而上,再从某条不知名的小路拐入,他的客栈便藏身于沙坡尾的市井中。和沙坡尾所有的老房子一样,上面清晰地写着“生活”二字。 
期刊
这里是距离厦门只有半小时船程的小岛,雄壮入云的太武山是它的胸膛,无处不在的闽南古厝是她藏在掌纹间的脉络,历史遗迹则是它曾经沉痛的秘密。从1956年开始实行的“战地政务”,让这座小岛在时光中沉潜下去,不到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常住人口仅6万,金门安静、祥和。  这样一处被封存的时光焕发出浓郁乡愁的岛乡,多适合用村跑的脚步一一辨认历史与记忆,以及感动和感慨。2015年12月6日,历时将近一年时间的筹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