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摩擦起电”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相互接触的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带电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涉及到不同种物质相互摩擦后,物体能够带电.那么,“不同物质”和“摩擦”是否是构成“起电”的必要条件呢?如果“接触”是“摩擦”的前提,那么,两种物质相互接触,不用摩擦能否起电?摩擦后的物体带的电荷是摩擦力“摩”出来的吗?如果不用摩擦也可以起电,那么,摩擦的作用又在何处?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 摩擦起的什么“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这里,“电”指电荷,即摩擦后产生静电.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二、如何判断摩擦后的物体带电
  
  应用转化法的思想,设计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根据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将问题转化为把摩擦过后的物体靠近碎纸屑,观察碎纸屑是否被吸引.如图1所示.若碎纸屑被吸引,说明物体带电.
  方案二: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制作了验电器.如图2所示,当验电器的金属球带了电,两个金属箔片必定带有同种电荷,因而相互排斥张开一个角度.我们便可以根据金属箔片是否张开一个角度来判断与验电器相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问题得以转化.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互摩擦后的两个物体都带电.先让验电器带上已知电性的电荷,再让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验电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张角度大,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同;如果验电器张角先合拢又张开,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而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过后,橡胶棒带负电,而毛皮带正电.
  
  三、起电源于摩擦吗
  
  1.接触起电
  实验:在验电器的金属球上安装一金属圆筒,在筒里注入蒸馏水,把装在胶木柄上的石蜡小球浸没在水中,从水中取出小球,可以看到它可使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这表明水带电.在这个实验中,不论小球浸没在水中的深浅程度如何,也不论取出小球的快慢如何,实验总是成功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变.实验说明,起电与摩擦无关.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验:当剥离商品的外包装时,我们发现,塑料薄膜和物体常常带电,即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时,物体也往往带电.“起电”缺省了“摩擦”的步骤,显然,起电与摩擦并无关系.那么,“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子核具有束缚周围电子的本领,不同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必然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物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电.所以物体与其他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所以,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实质上,摩擦起电就是一种接触后分离造成的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
  2.摩擦的作用
  (1)摩擦是为了使物体紧密接触
  當两个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紧密接触时,在接触面两侧的两种物质的原子也会紧密接触,当原子的这种紧密接触程度接近于物体里原子与原子间的距离时,束缚电子本领强的原子就能“夺取”束缚电子本领弱的原子里的电子,使得电子在两物体间发生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实际上,只要有了紧密接触就会有电子转移现象发生,不一定非要使劲相互摩擦不可.
  (2)摩擦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物体表面不可能完全平滑,实际上两个物体真正接触到的地方不会是物体的整个表面,而只是一部分.当两紧密接触的物体发生摩擦时,可以使物体之间真正接触的面积增大,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机会增多.当再把物体分开时,其中每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增加,带电现象比较明显.看生活中一实例:运油汽车在运行时,油罐里装运的汽油不停地晃动着,使得汽油轮流不断地跟油罐的壁紧密接触发生摩擦,这样产生的电荷就会聚集起来,就会越来越多.为避免出现危险,用一铁链将电荷传到地面.
  (3)摩擦是为了使接触面的温度升高
  有些物体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很强,电子不易转移,当两种这类物体接触后,相互强烈摩擦时,做功使被摩擦的表面温度显著升高,物体内能增大,这就增强了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就有更多的电子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从一个物体“跑入”另一个物体里,使两物体均发生了带电现象.至此,我们明白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其他文献
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
如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实现学校自主和谐发展,就成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认真践行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教育管理者的永恒研究课题。从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我认为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校自主和谐发展,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着眼于学校未来,找准促进学校发展的突破口。近年来,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中学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校情,面向未来,认真实施“三大引领”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自主和谐发展。  
物理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不少学生物理学不好,原因不是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质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性.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一、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理想是意志行动的强大力量源泉.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们常说,“双基”教学实际上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应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世界、面向生产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知识让学生学习.主要有:(1)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和事实;(2)最普通的物理常识、物
【摘要】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我们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到条件、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倡导任务型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农村中学走出教学困境的良策。  【关键词】提高素质 任务型教学 师生关系 评价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2001年我国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英国的斯宾塞说:“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有限.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时间有限,才显得珍贵.因而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古训.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技能,培养各项素质,提高走入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是最紧迫、最有益的事.做题是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最重要过程之一,有些学生做题时,即使题量少、难度低,也常会出现时间紧、不够
【摘要】本文针对英语课堂中学生经常犯一些语言错误这一现象,从教师对待“错误”欠科学的态度以及该态度产生的原因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和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课堂 学生 教师 语言 错误 情感    众所周知,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始终是英语教学中最积极的因素。   我们应该承认,在一个班级,学生们的智力因素存在一些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