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稚的人谈喜欢,成熟的人谈责任……
  1
   许知远的《十三邀》请到47岁的亚洲偶像木村拓哉。
   许知远问木村:“你有没有特别想扮演的角色?”
   木村回答,那是一个专业团队无数人的努力,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文艺青年关心自己的喜欢,职业人士关注他人的付出。《十三邀》李诞那一期,李诞问许知远为什么要做访谈节目,许知远说没办法啊,我得挣钱(养书店)。你瞧,有时候连文艺青年许老师,也知道有些事情,不喜欢,但必须做。
   2
   最近我们团队招聘,一个应聘者说她觉得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就很难做好,所以她想做自己喜欢的。
   我问她之前的职业是什么。
   她说瑜伽老师。
   “那你不喜欢吗?”
   “开始挺喜欢的,做了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
   我问她现在喜欢什么,她说喜欢做运营,报了很多网课,也把难啃的《运营之光》啃完了。
   于是我让她在运营的岗位上试用。
   结果试用期还没过,她就干不下去了。
   運营是一个特别琐碎的活儿,需要细心、耐心与决心,这些她都没有。
   她之前所了解的运营,是像将军一样运筹帷幄、指哪儿打哪儿,实际做起来,发现最重要的,不是你站上指挥塔怎样做,而是你如何爬上这个指挥塔。
   这个过程,是平平淡淡加默默无闻,无鸡血、没段子、不励志,无论是讲师做讲座,还是作家写书,都会选择性地忽略。
   于是,这个女孩以为自己学了很多知识,其实空有一腔志气和一碗鸡血。
   离职的时候,她跟另外一个员工说:“我还是要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事情,我做不好。”女孩才24岁,我很想告诉她,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么,喜欢就会变成弱者的借口。
   3
   强者谈坚持,弱者才谈喜欢。
   一句不喜欢,可以甩掉所有的不努力、不作为、不坚持。
   喜欢是什么?它代表某一个时间节点的短暂情绪,无论是你喜欢的工作,还是喜欢的人,长久相处的时候,都会发现里面包含着诸多不喜欢之处。
   主持人窦文涛说过一件事,在《锵锵三人行》火爆之后,台里决定给他一档时事节目,叫《文涛拍案》。与《锵锵三人行》的风格不同,《文涛拍案》讲大案要案,内容黄暴、不设嘉宾。这个节目,窦文涛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然而这件不喜欢的事,他做了8年。窦文涛后来在《圆桌派》上回忆这段时光,说因为不喜欢,总担心做不好,常常一期节目反复录四五次。 “有一天录完节目下班,已经是清晨6点,深圳暴雨如注,那一刻我心里只有四个字:生无可恋。”窦文涛说。你瞧,再光鲜的人、再顺利的人生、再喜欢的事,也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心生厌倦,甚至生无可恋。
   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甚至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人生。
   4
   小到保持身材,大到养家糊口,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能仅仅凭兴趣,而是靠专业、信念与坚持。
   凡事谈喜欢,动不动还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我敬你是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小宝贝。
   这样的小宝贝,我劝你敬而远之,因为他们不仅自己一事无成,还专业坑搭档、坑队友;说好听是文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说不好听点,就是情绪化,不负责任。
   我的副业是开咖啡馆。这个行业,只谈喜欢,不谈责任的人特别多。
   我一个朋友拿50万出来开店,请了一个合伙人。合伙人特别喜欢做咖啡和烘焙,开咖啡馆也一直是她的梦想。
   听上去很完美,对不对?
   但老司机要告诉你们,创业谈梦想、干工作谈喜欢的,基本都不靠谱,记住这一点,你能规避人生99%的坑。
   这个世界上,喜欢与爱一样,都是易耗品,像烟花一样,易冷。
   朋友的店开了不到半年,合伙人的激情就余额不足了。
   产品不上新,管理不上心,四五月正是生意旺季,她却要出门旅游,一走20天。
   我朋友求她:“等七月好不好,淡季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好不容易有点生意。”
   她说:“不行,我不能为了工作放弃自己喜欢的事。”
   我朋友差点晕过去——姐啊,当初开店的时候,你不是说开咖啡馆是你最喜欢的事吗……
   5
   喜欢,是孩子的脸、六月的天。
   人生漫长,诸多无奈,我们终究不可能以喜欢抵达成功,更不可能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我家小美从4岁开始学钢琴。
   我对她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希望她能从小坚持去做一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枯燥得要死的事儿。
   报班之前,我问过她,她说喜欢。后来每到练琴的瓶颈期,小美都恨不得把钢琴砸了。
   朋友来我家看到,建议我别逼孩子,还是选一个她喜欢的事情让她做,才能事半功倍。
   我告诉你们,这种鸡汤千万别喝。
   我们来分析一下人性:
   喜欢是我们的本能;同时,喜新厌旧也是我们的本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人人都是loser兼渣男、渣女。
   而教育本身,一定存在反人性的部分。
   音乐小王子周杰伦算是天才了,两岁会哼歌,三岁唱得有模有样,去妈妈同事家,摸了钢琴都不想走。
   这么喜欢,这么有天赋,学钢琴的时候怎么样?不想练琴,被他妈叶惠美打得想死。
   人生实苦,喜欢并不能让它变得容易。幸运的是,我们还拥有另外一种人性:容易被成就感支配。
   这么说吧,喜欢,就是站在山下看山上的风景,而成就感,是半山腰的观景台。
   在本能的喜欢与有效的成就感之间,一定有一段上坡路。支撑你完成这段上坡路的,不是喜欢,而是信念。
   6
   喜欢本身,无法成为信念,只会成为我们见异思迁的遮羞布。
   幼稚的人谈喜欢,成熟的人谈责任。
   一件事,有所成,一定是10%的喜欢 90%的责任。
   成功,是在喜欢与厌倦之间进行螺旋式上升;上升的成就感,支撑我们一次次对抗厌倦,到达柳暗花明的境界。
   过度强调喜欢的人,在第一个厌倦到来的时候,就会换一个坑位;于是,他们跳来跳去、筋疲力尽,却永远只能在山底看风景。
   我偶像毛姆说:“为了心灵的安宁,人最好每天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然而,爱因斯坦老师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瞧,连神仙都打架,难怪我们听了再多道理也过不好一生。
   但如果让我二选一,我选毛姆,因为爱因斯坦是天才。
   天才横空出世,世界为之让路,而普通如我们,想要不疯魔、不报废,最好是每天心平气和地去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在日复一日枯燥的历炼中,化喜欢为信仰、化兴趣为力量,找到自己的节奏,活成鸡血本血。
  (摘自读书有范)
其他文献
非常赞同网络上热传的一句话:“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   杰斐逊和华盛顿是好朋友,在反英斗争中,他们两人并肩作战,共同抗敌。战争结束后,杰斐逊没有因为华盛顿的丰功伟绩而对他顶礼膜拜,也没有因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杰斐逊是国会领袖。两人经常因政见不同吵得不欢而散。然而平静之后,
我们自由了吗?我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吗?我扪心自问。作为一名高中生,作为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我每天都在祈祷,渴望明天自由天空向我开放,但一直都乌云遮天,没有一丝阳光洒向大地。  進入高中后,我们身心俱疲,每天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课文,上不完的课,像无数条坚不可摧的铁链束缚住我们每一根神经,套牢了每一颗渴望自由的心。如今,中学生、众多家长以及社会许多部门还有老师都被强行绑在高考的这辆战车上
曾经我看不懂父亲,也读不懂父亲,在我小时候的眼里父亲就是个十分不可思议的人。很小的时候我做错了事,黑着面孔、对我严厉吼叫的必定是他。后来我长大了一些,他虽然不再像先前那样板着面孔训斥了,但却以喋喋不休教育我的方式“折磨”着我。然而,还远不止这些,他开始让我做各种冒险的事情:走路时让我从台阶上往下跳;游泳时袖手旁观地看着我一个人在水里惊叫扑腾着;最要命的是在游乐园里逼我玩一些我看来好惊险的游乐项目。
这个世界,有大海,自然有小溪,有高山,自然有平原,有月亮,自然有星辰,假如只有大海的波澜壮阔,高山的摩天接云,月亮的清辉遍地,没有小溪的浅吟低唱,没有平原的坦荡如砥,没有星星的闪闪烁烁,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些单调?  小溪、平原和星辰只是充当了衬托的角色,但这个世界上需要衬托的角色。  树高千尺,但没有根下的泥土,要么枯萎,要么腐烂;繁花万朵,但没有扶持的绿叶,就会立马黯淡,就会顷刻凋零;英雄辈出,但
什么是真正的见识?见识有关于对世界的洞察,对人性的判断,对事物的取舍。   在我看来,见识分三个等级。   三流的见识是关于消费的见识,这却是很多人最引以为豪的。刀叉怎么摆,牛排怎么选,哪个酒庄好,哪个装修风格流行……这种“见识”是消费,你到了那个层次,自然会了解,只是一种圈子的熟悉。如果你不在那个层次,知道再多也只是满足一下好奇心,没什么用处。把这些当作金科玉律去模仿,只会东施效颦。  
这条街该是有自己的名字的——每条街都有自己的名字,不是吗?如果金乡路的名字也是它自己的话。  但是南港的人大多不知道这条街自己的名字——或许只有活了很久很久,久到这条街还不存在的老人,才会知道它的名字——江南片的人就更不可能知道它的名字了。其实南港的人也并不十分关心这条街的名字——难道知道了这条街的名字就可以让肉贩手里的鸡胸脯多一个翅尖吗?或许也只有江南片那些做生意的才喜欢吃翅尖这种添头,南港人最
俞敏洪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农村家庭,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教育中,英语这门科目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因为专業的英语老师比较稀缺,大多都是进入城市的中学,很少会分配到农村。   由于底子差,所以,到了高中之后,俞敏洪的英语压根就跟不上,以至于几乎到了什么都不会的地步了。但这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他的英语老师,是英语老师的一席话,让他如醍醐灌顶。英语老师告诉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在座的小子,没有一个
爱心信息不对称 并非技术问题  发出“捐赠御寒衣物”的学校可能没有想到,四面八方寄来的爱心衣物,会成为自己挥之不去的烦恼。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当下,这种情况本可避免,譬如建立一个捐赠平台,供需之间即可实现对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足以迎刃而解,民间捐赠的结构性瓶颈,也可以有效破解。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即便有了信息发布平台,可以有效地实现供需技术对接,不过对于并不专业的民间慈善而言,要實现无
意大利是个垃圾大国,在首都罗马的街头,除非有重大外事活动,平日里垃圾与苍蝇共舞的现象俯拾即是,在乡下的小镇上,尤其是雪上加霜。  1954年的意大利首都罗马,二战的阴影才刚刚散去,人們刚刚从一场噩梦中苏醒过来,拼命地享受着自由和平的现代生活,一系列消费品充斥着罗马的超市和商场,垃圾堆积如山,政府伤透了脑筋却毫无办法。  罗马郊区的田陵镇,镇上约有万人居住,家家门口垃圾成堆,开始是自家的垃圾堆向自己
残阳如血,笼罩着大地的梦  江山如画,点缀着肆意的青春  荒草凄美了那似笑非笑的神情  落叶飘摇过那忽明忽暗的朦胧  打开记忆的闸门  流年  已是一个过不去的曾经  那惶惶不可终日的依旧在颤动  那凄凄不堪入梦的依舊在呻吟  任无数岁月去抹平那累累伤痕  却还被沧桑着夜半无数次被惊醒的梦  当紫罗兰再次扑鼻时  葡萄架底早已荒抚了来时的脚印  耳旁依旧回响着布谷鸟的啼鸣  然而,那炮竹一声却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