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朽与不朽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在进化中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东西。当然,也有许多速朽的东西成了过眼云烟。市场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过滤着存世的价值,就像大风扬沙,将生活的瘪谷吹去。
  许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滩。很难想像,在一片泥泞的滩涂上会耸立起海市蜃楼那样的胜景。可是,当茅屋与高楼并存,城市却在进化中抛弃了茅屋。同样很难想像,一条曾经是船夫与劳工行走其上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竟会成了高楼林立的外滩。
  我有时候会想,城市的进化太过薄情,它似乎总是在按照市场运行的砝码选择着什么,扬弃着什么。以至若干年以后,当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的变迁时,也许就只能钩沉致远于历史的教科书了。
  也许正是这样的因缘吧,我在外滩行走的时候,目光就常常会停留在身旁的那些建筑物上。这些建筑物已经凝固成了历史的痕迹,阅读它们,我好像在阅读上海,听它们叙述上海的过去。
  有人说,外滩是上海的象征。也有人说,外滩的建筑虽然并不出自同一位建筑大师之手,但是外滩的建筑群却惊人的协调,散发着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气息,给人以刚健、雄浑的城市生活的质感。
  我在感受着外滩建筑神韵的同时,也在想像着几十年乃至一百多年前的上海。我想,倘要解读旧日的上海浮华,最好的去处恐怕就是外滩了。实际上,我这样的感觉只是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
  5月的一天,我走进了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此时正是绿色蔓延的季节,让我颇为惊讶的是,透过绿树掩映,我看到的也是一幢幢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的古典西洋建筑。
  我在一幢名为“思晏堂”的小红楼前站住了。这幢楼,取纪念美国浸会第一位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之意,1909年落成,楼高3层,長110尺,阔64尺,按当时的市场造价为4万墨洋。可惜的是,这幢楼在1956年9月的一天毁于龙卷风,虽然第二年5月完成了重建,但建筑上部已非原貌了。
  上海理工大学是沪上的一所百年名校,前身为创建于1906年的浸会大学,是在华美国浸礼会创办的一所颇有影响的高等学府。校园内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建筑群,除了思晏堂,还有思裴堂、思伊堂、思孟堂、思雷堂等,一共35幢,其中大部分建于1937年前。这些西洋建筑,风格统一,多清水红砖建筑、两坡红瓦屋面、砖混结构。它们散落于绿树和草坪间,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可是,有谁想到,100年前,就在我站的地方,居然也是一片泥泞的滩涂!早些年,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外,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田里的农作物,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岁月就这样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惟有校园里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守望着,并且见证着一座城市的过去和今天。
  1840年,上海被迫开埠,英国商人和传教士最先踏上黄浦江畔。商人敲开了上海市场,靠鸦片迅速暴富。曾经的泥滩上,渐次出现了洋行。传教士选择了东北郊外黄浦江畔的这一块荒滩地,举行学校第一幢楼的奠基。
  


  时间是条河,从此岸到彼岸,记忆的小舟摆渡了几十年。我在摆渡的小舟上阅读历史,阅读上海。然而,我漠视了市场的功能。事实上,不论是外滩的建筑群,抑或上海理工大学校园中那些古典西洋建筑,都是经历了市场遴选的结果。在城市的进化过程中,正是市场——用一双粗砺的手,将腐朽和速朽的东西轻轻地抹去,并且按照存世的价值,惊人地完成了今天和昨天的对接,为我们留下了解读上海的痕迹。
  外滩的建筑犹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里的建筑犹在。但是它们——市场为我们留下的历史痕迹,如今已经被我们注入了新的生活内容。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