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雕刻民族魂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新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给社会留下永恒的艺术,一直是全国著名的根雕艺术大家、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心愿的艺术追求。
  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从一个积贫积弱,被列强欺凌的落后国家,逐渐成为一个自立于民族之林的世界大国,进而向世界强国昂首迈进。我们整个国家和人民焕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找回了民族自强自立的民族魂。这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基础和保证。应该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应该讴歌我们民族的魂魄。
  王心愿决心用手中刀笔,展示我们的民族魂。说起根雕艺术,我们一般想到那些小巧玲珑的各种挂于卧室书房厅堂的摆件,表明主人的嗜好和风雅。但是用根雕表现民族文化的恢宏气韵,在根雕艺术界却很鲜见。

  一個偶然的机会,他倾尽毕生积累,从社会上购得一件30吨重的巨型乌木。可以说,这件乌木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珍奇巨木之一,它源于中国大西南岷江江底,乌木近2米的直径、 30米的长度,横卧那里,像一条巨龙震撼人心。
  有了这样世间罕见的巨型乌木,用它雕刻什么?在一段时间内,王心愿在乌木前漫步徘徊,思忖再三。巨大的乌木,像一道历史之路,在他面前铺展开来……他突然想到,为何不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来象征我们伟大民族走过的漫长的五千年呢?
  想到这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他忽然想到,与其铺开画卷另外构图创作,为何不将我们闻名世界的国宝画卷《清明上河图》重新展现呢?将这样一幅巨大的作品雕刻在世界巨型乌木之上,用古老的乌木承载千年古画艺术,承载我们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构思和创意呀!伴随着王心愿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这场异常艰难的跋涉拉开帷幕……
  在近30米的巨型乌木上,要用精美的根雕艺术二度创作出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品,不仅考验精湛的工艺,更考验作者的毅力。当年从遥远的大西南购得这件巨型材质之后,为了运回中原,他历经了多少艰辛已经无法尽述。如今,在雕刻工程中,哪怕有一点闪失,不仅成为遗憾,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清明上河图》人物众多,景象万千,形态传神,韵味生动,具有非常浓郁的北宋时代特点,显示了那个时代我们的灿烂文化。将这样一幅稀世珍品用木雕形式再现,绝不意味着对古画的单一临摹,因为巨型木材也不是平平坦坦的一张宣纸,它要求创作者因时因地因材去进行创作,去表现出古画的神韵。比如,《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边,画中有一条激流中行驶的帆船,张开的帆蓬上扯下一根长长的缆绳到桥上,那是表现不让船只的帆蓬与桥刮撞。按照根雕艺术的要求,这根在画上为平面的缆绳,在乌木上却是镂空的。一根直径不过几毫米的长长的缆绳,利用原来的木头雕出来,这真是需要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对王心愿来说,这不仅是艺术才华的考验,也是对他心理的考验。
  经过连续披星戴月的劳作,一幅举世震撼的根雕《清明上河图》终于问世了。在深圳文博会,在中原大展,在全国各地,几乎引发轰动。
  但是,王心愿决非就此止步。他的艺术创作,是用手中刀笔,表现和记录我们整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他的杰作《汴水虹桥》,同样取材于《清明上河图》,这座当年横跨汴河之上的著名桥梁,形态优美,宛若凌空飞过的一道彩虹。
  他的乌木根艺《一飞冲天》,则凝聚了作者韬光养晦、奋发向上的坚定抱负。王心愿对古木赋予了新的生命,一飞冲天,表达了我们这个曾经受过无数磨难的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无比向往。

  他的巨型木雕《丝绸之路》借用古木的曲折年轮,着意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驼队跋涉的身影,表现我们的先祖们在欧亚大陆上开拓进取的决心和意志。这样一件作品正好契合了我们今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自古以来那种睦邻、善邻、友邻、富邻的美好道德传统。可以说,这是一部寓古于今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应该有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关注人民的辽远志向,应该将自己艺术才华与我们伟大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眼下,正当艺术盛年的王心愿正在以更加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创作眼光投向我们更加宏阔的历史。有人说他已经是一个“根痴”“木痴”,他远离故土,偏安北京一寓,在根和古木的世界享受着他的创作人生。一柄刻刀、一套纸笔,书写着他内心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片深情。
  王心愿,这位曾经在保卫祖国南部边境立过战功的老兵,如今正在新的战线继续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讴歌和颂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懈努力,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夏一萌)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文化融合,我国音乐步入了多种形式、多种流派、多种创作手法并存的时代,音乐作品在传统五声调式基础上,“十二音”被广泛应用。中国现通用笛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六孔定调笛”,受乐器构造所限,演奏变化音较多、转调频繁的现代音乐作品难度较大。笛子改良,既是演奏者和音乐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一、改良学术背景简述  (一)历史上的笛子  1.新石器时代“贾湖骨
期刊
传承经典与推出新人是上海国际音乐节的宗旨之重,36届的举办经历,使音乐节已经具有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在去年因疫情间隔一届之后,今年的音乐节更加引人期待,尤其是紧凑而丰富多样的音乐会布局,使得好戏连台,令人应接不暇,各方观众的专注度也大增。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地注重了经典的挖掘与历史名家的致敬类音乐会,5月9日的“传承经典 致敬大师——纪念丁善德诞辰110周年专场音乐会”就是其一,担
期刊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镌刻前行的印记,高扬奋进的风帆。邰丽华委员用手语“演唱”国歌,以无声的力量表达最深沉的爱;木沙江·努尔墩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深情追忆因勇救落水儿童而永远“缺席”的代表拉齐尼·巴依卡……这些感人的场景,为今年的两会注入真情、带来温暖,生发出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21年全国两会,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历经“千锤百炼”而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
期刊
河南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被誉为八朝古都。  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封是当之无愧的人杰地灵之福地,各行各业人才辈。  胡振东就是一个老开封人。他虽不是专业音乐人,但对演奏乐器和制作乐器却情有独钟。  少小听父拉胡琴 结缘乐器伴终身  胡振东身材高挑挺直,尽管有些瘦削但很结实。当我问他多大岁数时,他很幽默地告诉我:57啦。我知道他是倒着说的。75岁的老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  胡振东住
期刊
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理念、一种修养、一种文明。  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是多么的重要,誠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然而,近年来,诚信受到了严峻挑战,且不说商场上的尔虞我诈,也不必说曾一度存在的黑心棉、毒奶粉,就是哪一天你扶起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人,说不定你就惹上麻烦的官司。  弘扬诚信文化,加强诚信建设,时不我待,任重道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
期刊
摘要:2020年9月,笔者在攻读博士期间举办了一场题为《丝弦上的融合》的学位音乐会。在演奏二胡经典作品《二泉映月》与《听松》时,大胆将二胡的钢弦换为丝弦,这一大胆的尝试不但让听众有了全新的听觉体验,更让这两部经典之作有了“回家”的感觉。本文是笔者通过对乐器形制的回归到声音的回归、再到对传统艺术传承的实践与理论探究。  关键词:丝弦 传统 音色 韵味  在胡琴发展的历程当中,曾经历过很多次的改革。从
期刊
学贵有师,春风化雨。青蓝相接,薪火相传。5月24日上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传统拜师仪式。  仪式的开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王国振发表讲话,他指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历來重视员工队伍的职前培训以及岗位培训,通过高师带徒让技术队伍进一步扩大。在6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就开办工业中学,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开办了国内第一家民族乐器制作中专班。2012年,企业又与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合
期刊
摘要:音乐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演出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发挥专业优势”“拓宽实施路径”“建立保障机制”三个方面,以天津音乐学院的演出艺术实践活动为例,阐述了在“大思政”视域下,音乐专业院校将思政教育与演出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育人机制,共同建设“大思政”的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大思政 音乐专业院校 演出艺术实践 天津音乐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期刊
摘要:《钢琴少年》为2017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从德国引进的钢琴教材,由德国音乐教育家、钢琴家汉斯-归特-霍尔曼Hans Guenter Heumann创作的一套针对于钢琴启蒙阶段的儿童。本文以《钢琴少年3》为例,通过对于教材中手指位置的扩展、音程、音阶三个模块的分析,进而对于整本教材中的教学进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钢琴少年 钢琴教学 钢琴启蒙  《钢琴少年》是由德国作曲
期刊
2021年3月5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举办了“弘扬雷锋精神、提升社区治理”雷锋资料展启动仪式,此次展览共计3天。启动仪式当天,东华门街道工委书记冯建国、东华门街道办事处主任秦磊、雷锋资料展民间收藏家周金富、顺义供电公司工会主席冯立祥及相关媒体部门领导与地区居民共计50余人,在智德社区古朴小院内共同学习新时代雷锋精神,一起观看雷锋展陈资料。60余件珍贵的资料和实物,跨越时代,生动地展现了雷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