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西兰是这样一个存在:澄净、空灵,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天永远都是蓝色,树永远都高大苍翠。新西兰又是这样一个存在:丰富、粗砺,带着粗犷的野性,以龙卷风般的神力,把人卷入缤纷缭乱中……
第一个新西兰人
只要提起新西兰,一定要提到毛利人。1000年前,正是这样一群大无畏的人,在巨浪中乘着独木舟穿越汪洋,发现了这块土地,带给了它最与众不同的风格。
我对于英式橄榄球赛毫无兴趣,但每次有赛事我总要守在电视机前面,不为别的,就为新西兰全黑队(All Blacks)开场时那绝对“爷们”的Haka表演:那些平均身高一米九,体重100公斤的彪形大汉挥舞并拍打着手臂,伴随着瞪眼、伸舌头、有力的跺脚等动作,嘴里吼出Haka诵词:
Ka mate,ka mate
Ka ora,ka ora
Tenei te tangata puhuruhuru
Nana i tiki mai whakawhiti te ra
Upane,upane
Upane kaupane
Whiti te ra
Haka,是新西兰毛利人舞蹈的统称。全黑队所表演的是一首表达挑战和必胜决心的毛利战舞:Te Rauparaha’s Haka。这首战舞源自毛利Ngati Toa部落的部落首领Te Rauparaha,他被认为是部落里最强大的战士,一个英雄。据说有一次,他为了躲避敌人的追踪,在红薯地里躲了一夜,第二天太阳刚升起时,一个毛发浓密的战士告诉他,他的敌人已经走了,于是,他就在初升的阳光中跳起这个战舞:
这是死亡,这是死亡
这是生命,这是生命
这个长毛的男人
他的话让我再一次沐浴阳光
上升,上升
直达顶端
阳光闪耀
全黑队选择毛利战舞来做排名世界第一英式橄榄球队的胜利宣言,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第一个新西兰人就是毛利人。
长白云之乡传奇
因为Haka,我对毛利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往新西兰之前我试图在南太平洋的一片空白中寻找毛利人的故乡哈瓦基(Hawaki),但地图上却没有。多方查阅才发现原来哈瓦基并不存在,科学家认为毛利人很有可能来自波利尼西亚。我终于在地图上发现了波利尼西亚那比芝麻还小的黑点。再看看它到新西兰的距离,实在难以想象公元1000年,那几个土著是怎么凭着两条独木舟穿越了这一片汪洋,而且还不止穿越了一次。
一切开始于一个伟大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库佩。在当时,新西兰南北岛还是一块未有人类涉足的处女地。在波利尼西亚生活的库佩也许是厌倦了每天打渔晒网摘椰子的日子,邀约了三两同伴,乘上独木舟,从故乡哈瓦基南下,一起向着未知的海域出发了。
在当时,航海是一种高危行动,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大海吞没,被鲨鱼袭击,或者是无功而返。但库佩既勇敢又幸运——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远方的地平线升起绵长的白云,云下是一个大岛屿。库佩的妻子兴奋地脱口道:云彩!云彩!白云!绵延的白云。于是,库佩发现的这片土地就被称为“长白云之乡”(Aotearoa)。库佩在如今惠灵顿附近的海湾靠岸,开始了环行南、北岛的冒险,然后带着发现的宝藏回到了哈瓦基。
他发现这块土地的故事被毛利人以口传历史的方式传给了后世。数十年之后,库佩曾居住的地区发生了战乱,于是,他的族人沿着库佩的航海路线,迁徙到了新西兰。
在之后的800多年里,毛利人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直到欧洲人闯入这里。此后时间又过去了200多年,毛利人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像澳大利亚土著一样几近消失。时至今日,如果要亲身体验毛利人的生活,还是有地方可去,那就是罗托鲁瓦。
罗托鲁瓦碰鼻礼
在新西兰流传着一句名言:“没到过罗托鲁瓦,就不算到过新西兰。”素有“毛利之乡”美誉的罗托鲁瓦是一个拥有7万人口的小城,环城皆山,且多数是火山,地热十分丰富,热泉及泥浆池多不胜数,到处蒸气弥漫,甚至在热闹的城区道路旁也能看到白色水蒸气翻腾,城中总是散发着一股硫磺的味道。据导游说,新西兰人有时候会善意打趣把此城称为“臭鸡蛋之城”。
除了“泡汤”和洗泥浆浴之外,罗托鲁瓦还以毛利人的聚居地闻名,这座城里如今居住着2万多毛利人,棕色的皮肤,身体粗壮结实,孔武有力。他们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但整个罗托鲁瓦区域仍保留着35个毛利会堂。会堂是毛利村落的社交、文化中心。在许多毛利会堂里,毛利长者会教授本部落的知识、礼仪和宗谱。一代代毛利人以口述历史、讲述古老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方式来传承民族的精气神。可以说,没有毛利会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毛利人。
因着众多和我一样对毛利文化感兴趣的游人,毛利主题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如今要系统地体验毛利人的文化,还有专门的场地——塔玛基毛利村寨 (Tamaki Maori Village)。前往村寨的道路两旁是茂密的丛林,得以与现代的城市文明分隔开来,据说这里的毛利人生活仍与欧洲移民踏上新西兰土地之前无异。向导也是毛利人,其人矮壮,爱笑,极有热情,完全不像是会瞪眼吐舌跺脚跳战舞的人。他一路上逗趣地教我们说毛利人的问候语,同时也郑重其事地介绍了毛利人的欢迎仪式和碰鼻礼礼仪。
高大的红色图腾木雕矗立在村前,背后就是掩映在一片丛林中的毛利村寨。向导一路把我们引进毛利会堂,欢迎仪式开始。这里的欢迎仪式也颇有些“战斗味”,开始于“挑战”——村中的勇士向到访的客人提出挑战。这名勇士手持长矛(木矛上也雕满了精致的图案),将一段小树枝(据称这只是象征性事物,也会是别的物品)放到地上,同行的一位朋友依着向导的指示,上前将树枝捡起,据说这表示自己为和平而来,不抱任何敌意。然后,会堂里聚集的毛利女子开始高声吟唱起欢迎曲。
接着行欢迎仪式中最隆重的部分——碰鼻礼,据说只有十分尊贵的客人才能享有此待遇。一位十分威严的毛利长老站起身来,在我面前站定,然后微笑地望着我。我想起之前向导介绍的碰鼻礼,忙立正站好,长老抬起双手,张开双臂,两手轻轻搭上我的双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额,轻轻地贴靠,虽然不明白,但仍倍感神圣。
村寨里还展示毛利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包括历史、舞蹈、编织、雕刻和纹身等。手工编织主要用料是箭麻,正在编织的毛利人身边摆放着不同颜色的箭麻条,向导说,毛利人会把箭麻的茎秆分成薄片,然后用当地植物做颜色,染完之后就可以编织成精巧的玩具或用具。
木雕则是毛利人最负盛名的艺术作品。木雕在毛利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那些树立在村落里外高达四五米并被染上了颜色的木雕。村寨中的雕刻学院教授下一代如何用木头雕出毛利人的象征,除此之外,同时也会制作一些作品在村外的纪念品商店贩售。临别,我买了一个巴掌大小的木雕,原始的线条勾勒出的人脸极为威严有力,摆放在家里,肯定辟邪又镇宅。
新西兰第一城
毛利人并不是直接就选择了罗托鲁瓦,库佩当时在北岛登上这块陆地时的港口,还得往北走。为此,我启程出发前往惠灵顿,据说库佩就是从这里靠岸,踏上了“长白云之乡”的土地。
惠灵顿在毛利语中也被称作Te Whanganui-a-Tara,也就是“塔拉的伟大港口”的意思。据说,当时库佩靠岸的港口为霍基昂阿港,随后他继续踏上旅程,到访了新西兰的众多其他地区,并最终带领自己的族人定居在了这片大陆上。
在毛利神话故事中,毛伊钓起北岛时,鱼嘴的部分就是惠灵顿港,而惠灵顿以北的怀拉拉帕港则是“鱼的眼睛”。鱼嘴张开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惠灵顿港就在鱼嘴中发展起来。
如今行走在惠灵顿的街头,很难想象这些古老的传奇故事会与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有着怎样的联系。建筑既有历史感又充满了现代的元素,城市紧凑、明亮,街道上飘着好闻的咖啡香,处处都是衣着光鲜、面带微笑的人们。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具有毛利血统的人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我走进惠灵顿特阿罗帕游客中心,希望能找到一些小册子来搞清楚毛利人和惠灵顿的关系,却意外地发现了更大的惊喜。游客中心的外观看起来就跟一般公寓楼一层底商没什么不同,里面却更像是一个遗址博物馆,保存着两座古老的毛利建筑物地基,建筑由树蕨木制成,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40年代毛利人定居在特阿罗帕的时期。据说毛利人从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曾居住在这片村落内。上世纪人们翻修房舍修建居民楼,才发现里面还藏着这种特殊的宝贝。于是,如获至宝地发掘出来并增添了详细的解说标牌,向人们介绍这片遗址的历史以及保护。
19世纪40年代,欧洲移民进入惠灵顿时,强盛的毛利部落占据了哈特山谷东面的怀瓦赫图、佩顿,覆盖了凯瓦哈拉瓦哈拉溪入海口至皮皮特阿帕、库木托托帕和提阿基怀帕的居住地,最后延伸至滨海中心地带的特阿罗帕。起初,欧洲人计划在佩顿建起根据地,但发现沼泽地并不适合建造一个舒适的小镇,于是,他们迁到靠近港口的区域,建起了惠灵顿市。我没有查到原来居住在这附近的毛利村落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不过看起来,他们并未就此离去,而是在城市里留下了许多关于毛利文化的印记;也许惠灵顿那缤纷丰富的文化,也是两种差异极大的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之一。
如今的惠灵顿,被认为是新西兰最有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城市,城市的整体风貌融合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时尚感。众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品不俗,蒂帕帕国家博物馆、城市艺术馆、城市与海洋博物馆,每一座展览馆内都珍藏了过去与当代的各色艺术品,向参观者展现新西兰的过去与现在。咖啡馆与美食餐馆更是遍布全城,达到300多家。而众多爱酒的人也专程到惠灵顿附近的马丁堡红酒产区品尝越来越受欢迎的黑皮诺和雷司令。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常常会忘记,这个低调又带着活力的城市,正是新西兰的首都。无怪乎Lonely Planet盛赞惠灵顿是“世界上最酷的首都”,并在2011年“全球最值得一游”的城市中位列第四。
这个城市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发生。我到访的时候,由惠灵顿做东道主的2011年橄榄球世界杯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所到之处都能听到Haka战舞那激烈昂扬的吼声,至于全黑队的战衣,更是这个时节最酷的时尚。
Tips
你还可以去:蒂普亚Te Puia
蒂普亚毛利工艺艺术学校位于罗托鲁瓦,是由新西兰政府于1963年创建的,意在传承与保护编织、雕刻和文化表演等各种毛利艺术形式。 从那时起,学校的雕刻和编织学院就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毛利艺术家的好苗子。此外,学院还为展示和销售正宗的毛利艺术品提供了一个场所。 而学校还位于华卡雷瓦雷瓦(Whakarewarewa)地热谷的入口处,校址下方就是新西兰主要的毛利文化旅游景点——著名的普胡图(Pohutu)间歇泉。
Tips
钓起北岛的男人
新西兰的北岛是怎么来的?让毛利人告诉你。
在波利尼西亚神话中,毛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半人半神的神奇人物,正是他钓起了新西兰北岛。尽管他不是神,但毛伊智勇双全,具有可以战胜任何普通人的神奇法力。毛伊思想活跃,不得到问题的答案誓不罢休。他还是一个竞技大师,扔镖时他扔得最远;放风筝时,他放得最高;钓鱼时,他能带回一整筐鱼,而他的哥哥们只能钓到几条鱼。毛伊具有神奇法力,可以行走于天国和人间。
在不可思议地诞生和成长后,毛伊在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父母的教诲下,学会了人类的各种知识,能够捕捉太阳和驯服火焰。毛伊还可以随意变成各种形状,他最喜欢变成新西兰鸠。他最后在试图杀死死亡女神希内奴蒂布时丧命于死亡女神手中。
虽然他是个天才,但他的四个哥哥却非常看不起他,常常不带毛伊出海钓鱼。毛伊偷偷地用神奇祖先的下颌骨制作了一个鱼钩,然后在晚间爬入哥哥们的渔船内,藏在甲板下边。直到渔船离陆地很远后,当哥哥们向船舱内放鱼时他们才发现了毛伊。毛伊将神奇鱼钩扔入海中,然后念起咒语。
鱼钩越沉越深并直到海底后,毛伊感觉他钓上了什么东西。他轻轻地拉动鱼钩,然后和哥哥们一起将巨大的鱼拉出水面。毛伊让哥哥们停一停,等他安抚海神唐阿洛阿后再切鱼。哥哥们迫不及待,就自行动手切起来。在海神的愤怒下,巨鱼不断挣扎,在地上捶打创造出了山川和峡谷,最后鱼的身体和这些山川峡谷一起,成为了北岛今天的山谷、山脉、湖泊和岩石耸立的海岸线。
那么,南岛是怎么来的?南岛在毛利语中意为“毛伊战船”——南岛的来历由此可知。
Tips
特立独行者的毛利之旅纪念:Moko
如果够个性、够特立独行,到这里你可以尝试带一个特别的旅行纪念品,那就是Moko——一种毛利人的纹身。
毛利人身体和脸上的纹身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纹身不同,它不是“纹”在皮肤上的,而是“雕刻”在皮肤上的。毛利纹身专家(历史上多为男性,现在也有女性从业者)用uni(一种信天翁骨制成的小凿,接在木柄上)在身体上雕刻出花纹,颜料一般都是木炭灰和冬虫夏草。“凿”出来的花纹就像浮雕一样使皮肤也有了凹凸的质感。
第一个新西兰人
只要提起新西兰,一定要提到毛利人。1000年前,正是这样一群大无畏的人,在巨浪中乘着独木舟穿越汪洋,发现了这块土地,带给了它最与众不同的风格。
我对于英式橄榄球赛毫无兴趣,但每次有赛事我总要守在电视机前面,不为别的,就为新西兰全黑队(All Blacks)开场时那绝对“爷们”的Haka表演:那些平均身高一米九,体重100公斤的彪形大汉挥舞并拍打着手臂,伴随着瞪眼、伸舌头、有力的跺脚等动作,嘴里吼出Haka诵词:
Ka mate,ka mate
Ka ora,ka ora
Tenei te tangata puhuruhuru
Nana i tiki mai whakawhiti te ra
Upane,upane
Upane kaupane
Whiti te ra
Haka,是新西兰毛利人舞蹈的统称。全黑队所表演的是一首表达挑战和必胜决心的毛利战舞:Te Rauparaha’s Haka。这首战舞源自毛利Ngati Toa部落的部落首领Te Rauparaha,他被认为是部落里最强大的战士,一个英雄。据说有一次,他为了躲避敌人的追踪,在红薯地里躲了一夜,第二天太阳刚升起时,一个毛发浓密的战士告诉他,他的敌人已经走了,于是,他就在初升的阳光中跳起这个战舞:
这是死亡,这是死亡
这是生命,这是生命
这个长毛的男人
他的话让我再一次沐浴阳光
上升,上升
直达顶端
阳光闪耀
全黑队选择毛利战舞来做排名世界第一英式橄榄球队的胜利宣言,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第一个新西兰人就是毛利人。
长白云之乡传奇
因为Haka,我对毛利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往新西兰之前我试图在南太平洋的一片空白中寻找毛利人的故乡哈瓦基(Hawaki),但地图上却没有。多方查阅才发现原来哈瓦基并不存在,科学家认为毛利人很有可能来自波利尼西亚。我终于在地图上发现了波利尼西亚那比芝麻还小的黑点。再看看它到新西兰的距离,实在难以想象公元1000年,那几个土著是怎么凭着两条独木舟穿越了这一片汪洋,而且还不止穿越了一次。
一切开始于一个伟大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库佩。在当时,新西兰南北岛还是一块未有人类涉足的处女地。在波利尼西亚生活的库佩也许是厌倦了每天打渔晒网摘椰子的日子,邀约了三两同伴,乘上独木舟,从故乡哈瓦基南下,一起向着未知的海域出发了。
在当时,航海是一种高危行动,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大海吞没,被鲨鱼袭击,或者是无功而返。但库佩既勇敢又幸运——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远方的地平线升起绵长的白云,云下是一个大岛屿。库佩的妻子兴奋地脱口道:云彩!云彩!白云!绵延的白云。于是,库佩发现的这片土地就被称为“长白云之乡”(Aotearoa)。库佩在如今惠灵顿附近的海湾靠岸,开始了环行南、北岛的冒险,然后带着发现的宝藏回到了哈瓦基。
他发现这块土地的故事被毛利人以口传历史的方式传给了后世。数十年之后,库佩曾居住的地区发生了战乱,于是,他的族人沿着库佩的航海路线,迁徙到了新西兰。
在之后的800多年里,毛利人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直到欧洲人闯入这里。此后时间又过去了200多年,毛利人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像澳大利亚土著一样几近消失。时至今日,如果要亲身体验毛利人的生活,还是有地方可去,那就是罗托鲁瓦。
罗托鲁瓦碰鼻礼
在新西兰流传着一句名言:“没到过罗托鲁瓦,就不算到过新西兰。”素有“毛利之乡”美誉的罗托鲁瓦是一个拥有7万人口的小城,环城皆山,且多数是火山,地热十分丰富,热泉及泥浆池多不胜数,到处蒸气弥漫,甚至在热闹的城区道路旁也能看到白色水蒸气翻腾,城中总是散发着一股硫磺的味道。据导游说,新西兰人有时候会善意打趣把此城称为“臭鸡蛋之城”。
除了“泡汤”和洗泥浆浴之外,罗托鲁瓦还以毛利人的聚居地闻名,这座城里如今居住着2万多毛利人,棕色的皮肤,身体粗壮结实,孔武有力。他们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但整个罗托鲁瓦区域仍保留着35个毛利会堂。会堂是毛利村落的社交、文化中心。在许多毛利会堂里,毛利长者会教授本部落的知识、礼仪和宗谱。一代代毛利人以口述历史、讲述古老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方式来传承民族的精气神。可以说,没有毛利会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毛利人。
因着众多和我一样对毛利文化感兴趣的游人,毛利主题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如今要系统地体验毛利人的文化,还有专门的场地——塔玛基毛利村寨 (Tamaki Maori Village)。前往村寨的道路两旁是茂密的丛林,得以与现代的城市文明分隔开来,据说这里的毛利人生活仍与欧洲移民踏上新西兰土地之前无异。向导也是毛利人,其人矮壮,爱笑,极有热情,完全不像是会瞪眼吐舌跺脚跳战舞的人。他一路上逗趣地教我们说毛利人的问候语,同时也郑重其事地介绍了毛利人的欢迎仪式和碰鼻礼礼仪。
高大的红色图腾木雕矗立在村前,背后就是掩映在一片丛林中的毛利村寨。向导一路把我们引进毛利会堂,欢迎仪式开始。这里的欢迎仪式也颇有些“战斗味”,开始于“挑战”——村中的勇士向到访的客人提出挑战。这名勇士手持长矛(木矛上也雕满了精致的图案),将一段小树枝(据称这只是象征性事物,也会是别的物品)放到地上,同行的一位朋友依着向导的指示,上前将树枝捡起,据说这表示自己为和平而来,不抱任何敌意。然后,会堂里聚集的毛利女子开始高声吟唱起欢迎曲。
接着行欢迎仪式中最隆重的部分——碰鼻礼,据说只有十分尊贵的客人才能享有此待遇。一位十分威严的毛利长老站起身来,在我面前站定,然后微笑地望着我。我想起之前向导介绍的碰鼻礼,忙立正站好,长老抬起双手,张开双臂,两手轻轻搭上我的双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额,轻轻地贴靠,虽然不明白,但仍倍感神圣。
村寨里还展示毛利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包括历史、舞蹈、编织、雕刻和纹身等。手工编织主要用料是箭麻,正在编织的毛利人身边摆放着不同颜色的箭麻条,向导说,毛利人会把箭麻的茎秆分成薄片,然后用当地植物做颜色,染完之后就可以编织成精巧的玩具或用具。
木雕则是毛利人最负盛名的艺术作品。木雕在毛利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那些树立在村落里外高达四五米并被染上了颜色的木雕。村寨中的雕刻学院教授下一代如何用木头雕出毛利人的象征,除此之外,同时也会制作一些作品在村外的纪念品商店贩售。临别,我买了一个巴掌大小的木雕,原始的线条勾勒出的人脸极为威严有力,摆放在家里,肯定辟邪又镇宅。
新西兰第一城
毛利人并不是直接就选择了罗托鲁瓦,库佩当时在北岛登上这块陆地时的港口,还得往北走。为此,我启程出发前往惠灵顿,据说库佩就是从这里靠岸,踏上了“长白云之乡”的土地。
惠灵顿在毛利语中也被称作Te Whanganui-a-Tara,也就是“塔拉的伟大港口”的意思。据说,当时库佩靠岸的港口为霍基昂阿港,随后他继续踏上旅程,到访了新西兰的众多其他地区,并最终带领自己的族人定居在了这片大陆上。
在毛利神话故事中,毛伊钓起北岛时,鱼嘴的部分就是惠灵顿港,而惠灵顿以北的怀拉拉帕港则是“鱼的眼睛”。鱼嘴张开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惠灵顿港就在鱼嘴中发展起来。
如今行走在惠灵顿的街头,很难想象这些古老的传奇故事会与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有着怎样的联系。建筑既有历史感又充满了现代的元素,城市紧凑、明亮,街道上飘着好闻的咖啡香,处处都是衣着光鲜、面带微笑的人们。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具有毛利血统的人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我走进惠灵顿特阿罗帕游客中心,希望能找到一些小册子来搞清楚毛利人和惠灵顿的关系,却意外地发现了更大的惊喜。游客中心的外观看起来就跟一般公寓楼一层底商没什么不同,里面却更像是一个遗址博物馆,保存着两座古老的毛利建筑物地基,建筑由树蕨木制成,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40年代毛利人定居在特阿罗帕的时期。据说毛利人从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曾居住在这片村落内。上世纪人们翻修房舍修建居民楼,才发现里面还藏着这种特殊的宝贝。于是,如获至宝地发掘出来并增添了详细的解说标牌,向人们介绍这片遗址的历史以及保护。
19世纪40年代,欧洲移民进入惠灵顿时,强盛的毛利部落占据了哈特山谷东面的怀瓦赫图、佩顿,覆盖了凯瓦哈拉瓦哈拉溪入海口至皮皮特阿帕、库木托托帕和提阿基怀帕的居住地,最后延伸至滨海中心地带的特阿罗帕。起初,欧洲人计划在佩顿建起根据地,但发现沼泽地并不适合建造一个舒适的小镇,于是,他们迁到靠近港口的区域,建起了惠灵顿市。我没有查到原来居住在这附近的毛利村落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不过看起来,他们并未就此离去,而是在城市里留下了许多关于毛利文化的印记;也许惠灵顿那缤纷丰富的文化,也是两种差异极大的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之一。
如今的惠灵顿,被认为是新西兰最有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城市,城市的整体风貌融合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时尚感。众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品不俗,蒂帕帕国家博物馆、城市艺术馆、城市与海洋博物馆,每一座展览馆内都珍藏了过去与当代的各色艺术品,向参观者展现新西兰的过去与现在。咖啡馆与美食餐馆更是遍布全城,达到300多家。而众多爱酒的人也专程到惠灵顿附近的马丁堡红酒产区品尝越来越受欢迎的黑皮诺和雷司令。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常常会忘记,这个低调又带着活力的城市,正是新西兰的首都。无怪乎Lonely Planet盛赞惠灵顿是“世界上最酷的首都”,并在2011年“全球最值得一游”的城市中位列第四。
这个城市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发生。我到访的时候,由惠灵顿做东道主的2011年橄榄球世界杯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所到之处都能听到Haka战舞那激烈昂扬的吼声,至于全黑队的战衣,更是这个时节最酷的时尚。
Tips
你还可以去:蒂普亚Te Puia
蒂普亚毛利工艺艺术学校位于罗托鲁瓦,是由新西兰政府于1963年创建的,意在传承与保护编织、雕刻和文化表演等各种毛利艺术形式。 从那时起,学校的雕刻和编织学院就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毛利艺术家的好苗子。此外,学院还为展示和销售正宗的毛利艺术品提供了一个场所。 而学校还位于华卡雷瓦雷瓦(Whakarewarewa)地热谷的入口处,校址下方就是新西兰主要的毛利文化旅游景点——著名的普胡图(Pohutu)间歇泉。
Tips
钓起北岛的男人
新西兰的北岛是怎么来的?让毛利人告诉你。
在波利尼西亚神话中,毛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半人半神的神奇人物,正是他钓起了新西兰北岛。尽管他不是神,但毛伊智勇双全,具有可以战胜任何普通人的神奇法力。毛伊思想活跃,不得到问题的答案誓不罢休。他还是一个竞技大师,扔镖时他扔得最远;放风筝时,他放得最高;钓鱼时,他能带回一整筐鱼,而他的哥哥们只能钓到几条鱼。毛伊具有神奇法力,可以行走于天国和人间。
在不可思议地诞生和成长后,毛伊在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父母的教诲下,学会了人类的各种知识,能够捕捉太阳和驯服火焰。毛伊还可以随意变成各种形状,他最喜欢变成新西兰鸠。他最后在试图杀死死亡女神希内奴蒂布时丧命于死亡女神手中。
虽然他是个天才,但他的四个哥哥却非常看不起他,常常不带毛伊出海钓鱼。毛伊偷偷地用神奇祖先的下颌骨制作了一个鱼钩,然后在晚间爬入哥哥们的渔船内,藏在甲板下边。直到渔船离陆地很远后,当哥哥们向船舱内放鱼时他们才发现了毛伊。毛伊将神奇鱼钩扔入海中,然后念起咒语。
鱼钩越沉越深并直到海底后,毛伊感觉他钓上了什么东西。他轻轻地拉动鱼钩,然后和哥哥们一起将巨大的鱼拉出水面。毛伊让哥哥们停一停,等他安抚海神唐阿洛阿后再切鱼。哥哥们迫不及待,就自行动手切起来。在海神的愤怒下,巨鱼不断挣扎,在地上捶打创造出了山川和峡谷,最后鱼的身体和这些山川峡谷一起,成为了北岛今天的山谷、山脉、湖泊和岩石耸立的海岸线。
那么,南岛是怎么来的?南岛在毛利语中意为“毛伊战船”——南岛的来历由此可知。
Tips
特立独行者的毛利之旅纪念:Moko
如果够个性、够特立独行,到这里你可以尝试带一个特别的旅行纪念品,那就是Moko——一种毛利人的纹身。
毛利人身体和脸上的纹身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纹身不同,它不是“纹”在皮肤上的,而是“雕刻”在皮肤上的。毛利纹身专家(历史上多为男性,现在也有女性从业者)用uni(一种信天翁骨制成的小凿,接在木柄上)在身体上雕刻出花纹,颜料一般都是木炭灰和冬虫夏草。“凿”出来的花纹就像浮雕一样使皮肤也有了凹凸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