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复合组织移植后供区的处理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足部复合组织移植后供区的修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足部供区的并发症. 方法 对2003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9例足部复合组织移植术后留有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1例,女18例;年龄9~57岁,平均34.6岁.采用皮瓣转位或移植等方法进行创面覆盖修复,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22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13例,外踝上皮瓣修复12例,第2跖背皮瓣修复9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修复3例. 结果 足部供区遗留创面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 ~ 24个月,平均12个月.供区移植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无瘢痕、疼痛及溃破等情况发生. 结论 重视足部复合组织移植术后供区的处理,精细修复前足横弓及韧带组织,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邻近带蒂皮瓣转位或游离皮瓣移植等方法覆盖供区创面,可减少或避免供区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受甲壳类动物朋友的启发,研发出一种小型机器手,它的外观酷似蟹钳,可以用相比其他工具侵入性更低的方法消除早期胃癌,该机器人可以“爬”到患者的胃里,通过自己灵巧的“蟹钳”去除癌变组织。
期刊
1987年,Galibert等首次报告了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C2椎体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作为PVP的改良术式于1994年由Reiley等首次报告并在1998年开始推广应用于临床.PVP/PKP因其止痛效果确切、总体并发症少等优点,广泛用于治疗骨质
期刊
将药物递送入大脑细胞内一直是医生治疗脑神经疾病时面临的重大挑战。最近,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能将药物直接递送入大脑细胞内的方法。攻克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肉萎缩症的重大障碍。目前,治疗脑神经疾病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找到让药物突破血脑屏障的方法。血脑屏障是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其对血液中的物质进入大脑具有选择性通透的作用,能在阻止细菌的同时让氧气进入大脑,以保障脑内环境的稳定。然而,
期刊
由中国康协会创伤骨科委员会、全军肢体康复专业委员会、《实用手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上肢外科杂志》、第89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和解放军第117医院骨科中心联合主办,由解放军第117医院骨科中心承办“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学习班”拟于2012年7月20—22日在杭州召开。征文内容:①骨科基础及临床研究新进展、新经验、新技术;②组织缺损与修复重建;③骨坏死的修复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9例男性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资料,年龄25 ~ 66岁,平均45.0岁;骨缺损部位:胫骨近端4例,远端5例;感染性骨缺损5例,非感染性骨缺损4例.双侧胫骨长度差异平均为13.0 mm(-2~30 mm),胫骨缺损长度平均为8.3 cm(4~13cm).对于非感染性
期刊
期刊
目的 设计一种可同时进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探讨其提供的力学刺激能否促进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内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与分化. 方法 分离培养山羊BMSCs,传至第3代,以5×107/mL接种于β-TCP支架,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成软骨和成骨诱导.实验分为动态培养组和静态培养组.于培养1、3、7、10、14 d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细胞
患者资料男性患者,33岁,因被水泥搅拌机绞伤双下肢疼痛、流血、肿胀、活动受限2h急诊入院,入院时查体:脉搏100次/min,血压15.96/9.31 kPa,血氧饱和度为96%.神志清,急性痛苦面容,左大腿中下段见一长约40 cm、宽约20 cm的创面,从左大腿内侧经前面延续外后方,仅后方皮肤及部分肌肉完整,创面被污染.髂胫束、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完全断裂,缝匠肌、股薄肌及股动、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