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黔江区不少群众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经常都能看到党员服务队员的身影——很多如调解纠纷、便民服务之类的问题,在小区内就能解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从以往的散居向社区、小区集中的趋势正在提速,业主与物管、开发商之间的纠纷,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小区治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新难点。
群众有了矛盾,上哪儿解决?
黔江区给出的答案是:找党组织——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推动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使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相互融合,实现“双赢”。
服务资源下沉——“党群工作室”建到商业小区
2017年夏季的一天,黔江区城东街道文汇社区。
这天傍晚,社区党委书记张滨下班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热饭,就突然接到电话:“张书记,你们社区有1000多居民正在聚集,准备去区政府上访!”
这些居民都是当地某小区业主。该小区是2014年建成的商业小区。随着小区入住率越来越高,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纠纷日益突出。
放下电话,张滨火速赶往现场。天快黑了,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围成密不透风的人墙,让身材纤瘦的张滨根本挤不进去。
深吸一口气,张滨冷静了几秒钟,扯开嗓门说:“我是文汇社区党委书记张滨,请大家听我解释!”
围观的群众听到声音,给她让开一条路。张滨钻进人群中间,找到业主的组织者,开始做解释工作。
“开发商不给群众按时办理房产证,对业主的承诺没有兑现,又不按时支付违约金……”张滨回忆说,当时居民情绪激动,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无奈之下,便采取了群访的方式。
绝不能让矛盾扩大化!
在相关部门领导和张滨的耐心解释下,居民同意散去。次日,张滨牵头协调司法所、法院、开发商、物业等各方在小区现场办公,居民现场排队取号,依次提出诉求,当场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也启动了代办手续等工作。
“最晚的一天干到凌晨3点。”张滨说,在一个多月时间里,通过现场办公的形式,成功调解了454起纠纷。
这次事件给了张滨不少启发——文汇社区外来人口居多,很多居民对社区情况不了解,有了问题和纠纷也不知道上哪儿去解决。
“文汇社区总人口三四万,而社区工作人员总共只有十几个,根本管不过来。”张滨说。
思来想去,张滨向黔江区委组织部建议:加大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在商业小区内设立“党群工作室”,用党建工作引领社区治理,让居民不用出小区,就能化解矛盾纠纷。
张滨的建议得到黔江区委组织部的支持。而小区居民也自愿将小区公共活动区域让出来,建设成为“党群工作室”。
2017年7月,黔江区第一个小区“党群工作室”投用。这个工作室不仅可以帮助小区居民解决日常矛盾纠纷,还可以作为看书、聊天等各种文化娱乐服务的场所。
如今,“党群工作室”已经在黔江全区推广,兼具小区党员政治学习、党群活动、调解矛盾纠纷、收集群众诉求、宣传惠民政策等五项基本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还推出了电商、超市、金融、法律、心理咨询等服务,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发挥引领作用——党旗飘扬在“三不管”地带
城南街道山台山社区是黔江区最年轻的社区,也是全市唯一一个以商业居住小区为单位建立的社区。
这里原来隶属沙坝、黑山、南沟三个社区,处于“三不管”状态。
2012年,房地產开发商在社区内开发建设商业楼盘。由于楼盘存在房屋质量、物管纠纷、虚假宣传等问题,小区居民曾多次聚众群访。
“自打搬进这个小区,我很长时间都没有消停过。”在小区生活了五年多的居民陶宗说,“以前这儿完全就是一盘散沙,居民一天一小闹,三天一大闹,半个月一群闹。”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去年。
去年,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城南街道成立了山台山社区党委。
社区党委下设3个楼院支部,1个工商联合支部。区级部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按照党员的工作属性及特长爱好,设立法治、医养等7个特设党支部,并以楼栋为单位,组建微信群,由1名党小组长兼任网络信息联络员,及时掌握居民生活情况。
小区设立警务室、星级调解室和法律诊所,还聘请法律专业人士,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
记者采访当日,刚好遇到居民到社区办公室反映问题。“陈书记,当时买房的时候说了阳台面积只算一半,怎么现在又算全面积?”这位居民情绪激动。
“你这个问题不是个例,小区很多居民都跟开发商进行了调解。”陈绍和一边轻言细语地说,一边拍着居民的肩膀,带他来到一旁的调解室。
像这样登门造访的例子,每天都不胜枚举。社区党委成立以来,党委班子着手解决的第一要务,就是社区居民的“燃眉之急”——
去年7月4日,17号楼的主电缆烧坏,引发火灾,社区工作人员当晚及时疏散住户,就近安排酒店入住,第二天一早就逐步恢复供电。
小区里有140多名小学生因故无法按时入学。对此,社区党委协调区教委、区信访办,及时解决了问题。
…………
“我们形成了每日工作议会制度,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半小时到现场,12小时必须回复。”陈绍和介绍说。
“文明之风”润无声——党建教育引领生活新风尚
山台山社区是黔江区规模数一数二的社区,总人口近2万人,其中80%来自农村。
“不少居民尚未习惯城市的生活,观念还跟不上。”陈绍和坦言,因为很多居民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闹过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情。
比如,4号楼的一个居民擅自在生活阳台上修建厕所,结果水漏到楼下住户家里。楼下住户和社区干部找上门来,这个居民非但不认错,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自己买的房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更有甚者,他不但不交水电费,还去社区办公室发火,自认为买了房子,就该政府出钱。
陈绍和说,小区内还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比如,高层的居民乱扔箱子,把出租车挡风玻璃砸碎。
…………
针对这一现状,社区有序开展“创建促进、六和共践”活动,提升社区的居民素质。
“以黔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素质。”陈绍和说。社区还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文明创建和家风建设。
如今,走进山台山社区,祥和楼、谦和楼……所有的小区和楼宇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社区鼓励居民进行“六和共践”。六和,即“身和”“气和”“言和”“心和”“神和”“意和”。
每个周末,社区组织相关的职校老师和社工人员,来到社区给居民开展礼仪知识讲座。待业在家的居民想找点事情做,社区又组织人员给大家开展职业培训,包括比较热门的家政、管道工等。
…………
由此,山台山社区开辟了一条以“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创建促进、六和共践”的社会治理路径。
有了党组织助力,再没有解不开的结和怨。“小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多了,矛盾少了;反映诉求的渠道多了,民怨少了——这是社区党委成立至今,我最深切的感受。”陈绍和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从以往的散居向社区、小区集中的趋势正在提速,业主与物管、开发商之间的纠纷,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小区治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新难点。
群众有了矛盾,上哪儿解决?
黔江区给出的答案是:找党组织——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推动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使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相互融合,实现“双赢”。
服务资源下沉——“党群工作室”建到商业小区
2017年夏季的一天,黔江区城东街道文汇社区。
这天傍晚,社区党委书记张滨下班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热饭,就突然接到电话:“张书记,你们社区有1000多居民正在聚集,准备去区政府上访!”
这些居民都是当地某小区业主。该小区是2014年建成的商业小区。随着小区入住率越来越高,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纠纷日益突出。
放下电话,张滨火速赶往现场。天快黑了,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围成密不透风的人墙,让身材纤瘦的张滨根本挤不进去。
深吸一口气,张滨冷静了几秒钟,扯开嗓门说:“我是文汇社区党委书记张滨,请大家听我解释!”
围观的群众听到声音,给她让开一条路。张滨钻进人群中间,找到业主的组织者,开始做解释工作。
“开发商不给群众按时办理房产证,对业主的承诺没有兑现,又不按时支付违约金……”张滨回忆说,当时居民情绪激动,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无奈之下,便采取了群访的方式。
绝不能让矛盾扩大化!
在相关部门领导和张滨的耐心解释下,居民同意散去。次日,张滨牵头协调司法所、法院、开发商、物业等各方在小区现场办公,居民现场排队取号,依次提出诉求,当场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也启动了代办手续等工作。
“最晚的一天干到凌晨3点。”张滨说,在一个多月时间里,通过现场办公的形式,成功调解了454起纠纷。
这次事件给了张滨不少启发——文汇社区外来人口居多,很多居民对社区情况不了解,有了问题和纠纷也不知道上哪儿去解决。
“文汇社区总人口三四万,而社区工作人员总共只有十几个,根本管不过来。”张滨说。
思来想去,张滨向黔江区委组织部建议:加大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在商业小区内设立“党群工作室”,用党建工作引领社区治理,让居民不用出小区,就能化解矛盾纠纷。
张滨的建议得到黔江区委组织部的支持。而小区居民也自愿将小区公共活动区域让出来,建设成为“党群工作室”。
2017年7月,黔江区第一个小区“党群工作室”投用。这个工作室不仅可以帮助小区居民解决日常矛盾纠纷,还可以作为看书、聊天等各种文化娱乐服务的场所。
如今,“党群工作室”已经在黔江全区推广,兼具小区党员政治学习、党群活动、调解矛盾纠纷、收集群众诉求、宣传惠民政策等五项基本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还推出了电商、超市、金融、法律、心理咨询等服务,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发挥引领作用——党旗飘扬在“三不管”地带
城南街道山台山社区是黔江区最年轻的社区,也是全市唯一一个以商业居住小区为单位建立的社区。
这里原来隶属沙坝、黑山、南沟三个社区,处于“三不管”状态。
2012年,房地產开发商在社区内开发建设商业楼盘。由于楼盘存在房屋质量、物管纠纷、虚假宣传等问题,小区居民曾多次聚众群访。
“自打搬进这个小区,我很长时间都没有消停过。”在小区生活了五年多的居民陶宗说,“以前这儿完全就是一盘散沙,居民一天一小闹,三天一大闹,半个月一群闹。”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去年。
去年,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城南街道成立了山台山社区党委。
社区党委下设3个楼院支部,1个工商联合支部。区级部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按照党员的工作属性及特长爱好,设立法治、医养等7个特设党支部,并以楼栋为单位,组建微信群,由1名党小组长兼任网络信息联络员,及时掌握居民生活情况。
小区设立警务室、星级调解室和法律诊所,还聘请法律专业人士,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
记者采访当日,刚好遇到居民到社区办公室反映问题。“陈书记,当时买房的时候说了阳台面积只算一半,怎么现在又算全面积?”这位居民情绪激动。
“你这个问题不是个例,小区很多居民都跟开发商进行了调解。”陈绍和一边轻言细语地说,一边拍着居民的肩膀,带他来到一旁的调解室。
像这样登门造访的例子,每天都不胜枚举。社区党委成立以来,党委班子着手解决的第一要务,就是社区居民的“燃眉之急”——
去年7月4日,17号楼的主电缆烧坏,引发火灾,社区工作人员当晚及时疏散住户,就近安排酒店入住,第二天一早就逐步恢复供电。
小区里有140多名小学生因故无法按时入学。对此,社区党委协调区教委、区信访办,及时解决了问题。
…………
“我们形成了每日工作议会制度,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半小时到现场,12小时必须回复。”陈绍和介绍说。
“文明之风”润无声——党建教育引领生活新风尚
山台山社区是黔江区规模数一数二的社区,总人口近2万人,其中80%来自农村。
“不少居民尚未习惯城市的生活,观念还跟不上。”陈绍和坦言,因为很多居民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闹过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情。
比如,4号楼的一个居民擅自在生活阳台上修建厕所,结果水漏到楼下住户家里。楼下住户和社区干部找上门来,这个居民非但不认错,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自己买的房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更有甚者,他不但不交水电费,还去社区办公室发火,自认为买了房子,就该政府出钱。
陈绍和说,小区内还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比如,高层的居民乱扔箱子,把出租车挡风玻璃砸碎。
…………
针对这一现状,社区有序开展“创建促进、六和共践”活动,提升社区的居民素质。
“以黔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素质。”陈绍和说。社区还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文明创建和家风建设。
如今,走进山台山社区,祥和楼、谦和楼……所有的小区和楼宇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社区鼓励居民进行“六和共践”。六和,即“身和”“气和”“言和”“心和”“神和”“意和”。
每个周末,社区组织相关的职校老师和社工人员,来到社区给居民开展礼仪知识讲座。待业在家的居民想找点事情做,社区又组织人员给大家开展职业培训,包括比较热门的家政、管道工等。
…………
由此,山台山社区开辟了一条以“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创建促进、六和共践”的社会治理路径。
有了党组织助力,再没有解不开的结和怨。“小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多了,矛盾少了;反映诉求的渠道多了,民怨少了——这是社区党委成立至今,我最深切的感受。”陈绍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