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ras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1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心病的类型,将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2例)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8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hs-CRP及Lp-PLA2水平,术中在介入治疗前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罪犯病变斑块性质,并分析血清hs-CRP及Lp-PLA2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1)NSTEMI组术前血清hs-CRP[2.13(1.04,4.75)μg/L比1.02(0.60,1.29)μg/L和1.30(1.03,1.96)μg/L,P均<0.05]和Lp-PLA2[(394.8±61.4)mg/L比(140.1±40.4)mg/L和(284.5±93.6)mg/L,P均<0.05]水平均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术前血清hs-CRP和Lp-PLA2水平均高于SAP组(P均<0.05)。(2)NSTEMI组和UAP组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小于SAP组[50(50,60)μm和60(50,90)μm比130(80,190)μm,P均<0.05],NSTEMI组与UAP组之间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82.35%(14/18)比19.15%(9/47)和63.46%(33/52),P均<0.05]、斑块破裂[55.56%(10/18)比6.38%(3/47)和28.85%(15/52),P均<0.05]和血栓形成[33.33%(6/18)比4.26%(2/47)和9.26%(5/52),P均<0.05]的比率均高于SAP组和UAP组;NSTEMI组斑块内钙化的比率低于SAP组[11.11%(2/18)比42.55%(20/47),P<0.05],与UAP组[19.23%(10/5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r=-0.233,P<0.05)和Lp-PLA2(r=-0.465,P<0.01)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破裂(r=0.409,P<0.01)和血栓形成(r=0.227,P<0.05)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Lp-PLA2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破裂(r=0.499,P<0.01)和血栓形成(r=0.263,P<0.01)也呈正相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p-PLA2水平与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独立相关(OR=1.017,P<0.01)。

结论

NSTEMI患者的血清hs-CRP和Lp-PLA2水平均高于SAP和UAP患者,UAP患者的血清hs-CRP和Lp-PLA2水平均高于SAP患者;NSTEMI、UAP和SAP患者罪犯病变的纤维脂质斑块性质有明显差别,NSTEMI患者出现薄纤维帽粥样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比例较高,而SAP患者出现斑块钙化的比例较高;血清Lp-PLA2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罪犯病变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形成独立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及其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选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收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1 10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排除单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20例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无高血压者50例,将剩余患者分为两组,即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组742例和单纯高血压组89例。入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724例。根据既往是否有CABG史,将患者分为既往CABG组(437例)和非既往CABG组(10 287例)。术后随访患者2年,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再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期刊
目的探讨在中国大的冠心病中心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情况和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 724例,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IABP和非IABP患者的临床预后,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基线资料。不良事件的多因素分析采用
期刊
目的总结6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病例的心脏病理特点,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的心脏病理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病理科资料库1969年4月至2013年10月的尸检病理资料,纳入60~100岁老年冠心病病例,共471例,以尸检病理报告结论为依据,AMI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者,为AMI组(共128例),其余病例(3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心脏病理特点,用冠状动脉积分反映
目的采用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价冠心病患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心肌活性,并观察CTO病变侧支循环与存活心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由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40例CTO患者,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进行CMR检查。采用Rentrop分级评价CTO病变血管的侧支循环,根据Rentrop分级将侧支循环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