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贵刊综合版2005年第7—8期《惩罚的艺术》一文,我不由想起刚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我教四年级,班上有一男生小A经常搞恶作剧。这几天,他乘班上女生不注意时,从背后拉下她们的裤子。吓哭了好几个女生。作为班主任,我义不容辞地承担教育小A的使命。我把小A叫到办公室,跟他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小A当时听得频频点头。我想,这回问题可以解决了。
谁料第二天,小A又扒了一个女生的裤子。听到这个消息,我气不打一处来,把小A拎进办公室,让他面壁思过一堂课时间(我不敢打,那是高压线,碰不得)。未了,我又让他写了一张保证书。这回白纸黑字,看你还敢做这等流氓事!
小A果然收敛了许多,连续几天没犯任何错误。我窃喜:这一招果然有效。
谁知,一周后,又有一个女生哭着跑进办公室,说:“小A刚才脱我的裤子。”我脑子里一片空白,牙齿咬得“嘎嘎作响”。一拳擂在桌上。
楼上办公室的老李正好到我们办公室,看到我这副模样,忙问为什么。我把事情的前后经过竹筒倒豆子般倾诉出来,一边说一边叹气。
老李听了,拍拍我的肩膀说:“咱们到会议室去,我替你解决问题。”随后,他叫一名学生喊小A去会议室,说朱老师有事找他。
我俩来到会议室,老李把窗帘给拉上了。我直纳闷:老李这葫芦里卖的是啥药啊?
一会儿,小A进来了。见到我,他心中知道我又会给他上思想政治课了,便站到我面前,等待受训,我一时不知说啥好。突然,老李走到小A身后,抓住小A的裤子用力往下一拉,一直拉到鞋子处。我惊呆了,小A当时也呆住了。一会儿,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裤子往上提,眼中噙满泪水。
老李问小A:“你什么要把裤子提起来?”
“太难看了,我感到害羞。”
“既然你也知道害羞,那你想想被你扒裤子的同学,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她们也会很害羞。”
“你现在也能想到别人会很害羞,说明你已经知道自己错了。错了能改就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信你。”
小A走了以后,我惴惴不安地问老李:“这方法能行吗?别人知道了会不会说我们惩罚学生。”老李笑着说:“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效果如何,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至于说惩罚学生嘛,这样的学生,适度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说也真怪,自从那次“惩罚”后,小A再也没有犯过什么错误,更不用说扒别人裤子这等事。看到小A的转变,我不得不承认,是那次特殊的惩罚改变了他。
一年后,我碰上已经退休的老李,说起那件事。也说起小A后来的表现,然后问道:“你当时怎么想到这个法子?”老李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我当时采用这种方法惩罚他,是让他唤起心中的自尊心。通过教育,让他将心比心。你看,效果不是挺好的吗?小伙子。要知道,适度地惩罚有时也是一种艺术。” 这件事过去八年了,但一直觉得发生在昨天。我一向不赞成不问青红皂白、出气式的惩罚,但如果能把握惩罚的度,对症下药,像老李那样艺术地惩罚一下学生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方法。当然,这个度必须要把握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了。
那时,我教四年级,班上有一男生小A经常搞恶作剧。这几天,他乘班上女生不注意时,从背后拉下她们的裤子。吓哭了好几个女生。作为班主任,我义不容辞地承担教育小A的使命。我把小A叫到办公室,跟他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小A当时听得频频点头。我想,这回问题可以解决了。
谁料第二天,小A又扒了一个女生的裤子。听到这个消息,我气不打一处来,把小A拎进办公室,让他面壁思过一堂课时间(我不敢打,那是高压线,碰不得)。未了,我又让他写了一张保证书。这回白纸黑字,看你还敢做这等流氓事!
小A果然收敛了许多,连续几天没犯任何错误。我窃喜:这一招果然有效。
谁知,一周后,又有一个女生哭着跑进办公室,说:“小A刚才脱我的裤子。”我脑子里一片空白,牙齿咬得“嘎嘎作响”。一拳擂在桌上。
楼上办公室的老李正好到我们办公室,看到我这副模样,忙问为什么。我把事情的前后经过竹筒倒豆子般倾诉出来,一边说一边叹气。
老李听了,拍拍我的肩膀说:“咱们到会议室去,我替你解决问题。”随后,他叫一名学生喊小A去会议室,说朱老师有事找他。
我俩来到会议室,老李把窗帘给拉上了。我直纳闷:老李这葫芦里卖的是啥药啊?
一会儿,小A进来了。见到我,他心中知道我又会给他上思想政治课了,便站到我面前,等待受训,我一时不知说啥好。突然,老李走到小A身后,抓住小A的裤子用力往下一拉,一直拉到鞋子处。我惊呆了,小A当时也呆住了。一会儿,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裤子往上提,眼中噙满泪水。
老李问小A:“你什么要把裤子提起来?”
“太难看了,我感到害羞。”
“既然你也知道害羞,那你想想被你扒裤子的同学,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她们也会很害羞。”
“你现在也能想到别人会很害羞,说明你已经知道自己错了。错了能改就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信你。”
小A走了以后,我惴惴不安地问老李:“这方法能行吗?别人知道了会不会说我们惩罚学生。”老李笑着说:“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效果如何,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至于说惩罚学生嘛,这样的学生,适度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说也真怪,自从那次“惩罚”后,小A再也没有犯过什么错误,更不用说扒别人裤子这等事。看到小A的转变,我不得不承认,是那次特殊的惩罚改变了他。
一年后,我碰上已经退休的老李,说起那件事。也说起小A后来的表现,然后问道:“你当时怎么想到这个法子?”老李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我当时采用这种方法惩罚他,是让他唤起心中的自尊心。通过教育,让他将心比心。你看,效果不是挺好的吗?小伙子。要知道,适度地惩罚有时也是一种艺术。” 这件事过去八年了,但一直觉得发生在昨天。我一向不赞成不问青红皂白、出气式的惩罚,但如果能把握惩罚的度,对症下药,像老李那样艺术地惩罚一下学生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方法。当然,这个度必须要把握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