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牌坊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牌坊是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缩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牌坊的功能从实用性逐渐转为装饰性。对比日本鸟居在日本的应用,牌坊的定位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文章提出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使用牌坊要素时不能照搬硬凑,要把握其思想内涵,将内里的元素提炼升华,转化为当代人能够接受的形式。
  关键词:牌坊;鸟居;乡村景观
  牌坊种类很多,根据材料分类主要有木牌坊、石牌坊、玻璃牌坊、木石混合牌坊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体材料的牌坊;按照建筑构架和造型分类,主要有柱出头牌坊和柱不出头牌坊两种,其中各有单间两柱、三间四柱等样式。早期的牌坊相比于现在,更加注重使用功能,如宋时期的乌头门、汉唐时期的坊门。由于功能的需要,它们和现在的牌坊还有很大的差别,甚至还需要门扇来隔绝内部和外部的沟通联系。随着生产力的逐渐解放,宋代里坊制的崩溃导致里牌坊的功能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牌坊的实用性质的功能越来越弱,而美化装饰的功能逐渐增强。到了明清时期,本用作分隔居民的坊门被用于纪念士人时事、旌表人物气节,甚至出现了为了炫耀财力而建造装饰性牌坊的现象。由此可见,牌坊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牌坊的起源
  中国的牌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其形制种类繁杂,结构也越来越繁复,但是柱子与横梁始终是构成其的基本要素,在牌坊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有着最基础的功能,即分割空间。
  我国最早出现的、见诸于史料的是最为简单的衡门,由两根柱子、一根横梁构成。这时出现的衡门简洁朴素,只起到分割、隔绝空间的作用,功能性强,而装饰性弱。
  在中国先秦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统治者们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强化统治,在进行古代城市建设时采用里坊制,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方形的里坊,坊与坊之间隔着约3米的坊墙,在坊墙上开辟坊门,这时的各坊实行每天按时开门关门的制度。由于坊门是整个坊的出入口,坊门附近便成为这个坊中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后来的坊门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以外,又新增加了旌表褒奖的功能,坊门因而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和宣扬道德教化的工具。
  随着中国大一统朝代的陆续到来,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使得城市中出现了民侵街衙为舍的现象。到了北宋时期,皇帝下令拆除坊墙,自此里坊制彻底崩潰。虽然坊墙被拆除了,但坊门仍然被作为曾经的地域标志留下,而其门扇因为没有了任何功能性的作用还阻碍人流而被拆除。此时脱离了坊墙而独立存在于街头巷尾的坊门,在功能上已经与现在的简易牌坊非常相似。
  二、牌坊的形制的演变
  坊门一开始时也只是像衡门一样,重视分隔空间的功能性,其后,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坊门的装饰性,华表被人们移植到坊门上。早在隋唐时期,就有这种装饰性强的坊门出现,宋代的李诫在《营造法式》对其描述曰:“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楬,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乌头门也被称为表楬、阀阅,可见乌头门具有旌表的功能。宋代以后,改乌头门,称棂星门、灵星。棂星门与乌头门的差别主要在于额枋数量,前者在后者的一根额枋的基础上,再添上一根额枋。这是乌头门向棂星门,或者说是向牌坊转化的最关键的步骤。而棂星门常常被用作文庙、陵墓、佛寺、道观等场所的正门,其门扇因为失去原有的功能作用而变得累赘,最终被舍弃。
  除了在柱子上进行装饰外,达官显贵们对牌坊在形制上所能表达的标榜、炫耀的功能并不满意。于是人们又把春秋时期的“阙”加以改进,融入牌坊的设计里。而阙是一种布置在建筑前的高台,有着警戒、瞭望等功能。其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基座、阙身、楼顶。它主要的装饰部分在于它那有造型、有雕刻、装饰华美的楼顶。因此这种仿阙式的牌坊出现后,受到了显贵们的大力追捧。
  除此以外,人们将以上两种形制的牌坊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既具有特色冲天华表柱,又具有华美楼宇和冲天牌楼的牌坊。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国的牌坊皆为这三种形制。
  三、日本鸟居对中国牌坊的借鉴意义
  鸟居即鸟的居所,是日本神社前常见的建筑小品,从外观上来看是一个开字形的建筑物。在日本的神道信仰中,鸟居是日本的神界与人界的分界之地,有鸟居存在的地方,也就代表是神所注视之地。而日本的神道信仰主要源于日本的文化习俗。日本人民热爱鸟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鸟居的元素,并且也经常使用带有鸟居元素的物品。日本人会在新年到来之际到神社参拜,在举行升学礼、结婚仪式等仪式时也都需要到神社进行参拜,而在日本文化繁盛的小说、漫画中也常常能够见到鸟居作为文化元素被引用,并且随着日本文化产品的传播逐渐走向世界。遇见鸟居,人们会自动联想到日本的文化,鸟居可以被称作日本的象征之一,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的牌坊来说,由于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有众多信仰宗教的人群,所以牌坊在中国也就做不到像日本鸟居那样密集。但是牌坊之于中国就如同鸟居之于日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牌坊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受到礼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的尊卑有序思想,以及对礼制秩序基本思想的追求,使得牌坊的形制结构趋向于对称、方正的形态,同时在建构上也遵循着严谨的规范制度。在意境上,牌坊上的装饰也深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的影响,追求天地和谐的境界。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在牌坊与环境的关系上。因此,这些传统的牌坊作为文化符号,对其的现代运用并不能照搬硬凑,而是要把握其思想内涵,将内里的元素提炼升华,使其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形式出现,简而言之,就是要使牌坊能被现代人接纳,也只有这样,才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趋势的融合,才能称为真正的文化创意。
  四、牌坊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牌坊的大小是以“间”来衡量的,但是由于受到牌坊建造材料的限制,单间两柱牌坊再也满足不了人们通行的需求,又因为牌坊当街而立,原先的单间牌坊既不出众也不庄重,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乡村景观价值的逐渐体现,牌坊作为景观建筑小品,能够继续发挥它的价值。   历史文化是乡村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环境风貌培养出的物质层面要素与精神层面的要素不同。具象的乡村景观如古建筑、自然风貌等作为乡村的表面,能够增强乡村的吸引力;抽象的文化内涵如民风民俗等,则可作为里子,既能够提高乡村的影响力,又能作为纽带,增强村庄的凝聚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单间牌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象的存在,也有着非凡的意义。首先,相比城市里有着巨大形体的多间牌楼,单间两柱牌坊显得更加轻便简洁,离开了城市的束缚,庄严厚重的牌楼在自由自在的乡间就越发显得笨重,木质单间冲天牌坊的简约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愈来愈契合。其次,在文化元素的提炼上,牌坊既需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又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者对乡村中的各种因素展开调研,对其地理环境、气候风貌、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后,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地域文脉的主题。牌坊在乡村景观中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五种,即民风民俗题材、情感与精神题材、事件与人物纪念题材、吉祥题材、道德题材。可以根据各地乡村的文脉环境,将牌坊文化提炼创新成新型景观小品,比如西安大唐芙蓉园中的民俗文化区,将风铃、铜锣等民俗乐器与牌坊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建筑,从形制上看,它既有牌坊的基础构造——横梁与立柱,在元素方面又十分多元化,将乐器与廊架建筑相结合,可以说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用现代的手法创新地展现了出来。
  五、结语
  牌坊在我国源远流长,它的发展与成熟受到了我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的长期熏陶,有着极大的文化传承价值。然而在如今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去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需要我们再三思量。本文通过分析牌坊文化的历史痕迹,把握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分析了乡村景观建筑小品,希望能给日后乡村景观的研究提供更深入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金其祯.中国牌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刘敦桢.牌楼算例[M].北京: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3.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王晓东.论日本人的“鸟居”信仰[J].世界民族,2011(5):70-80.
  [5]熒其帧.牌坊文化探略[J].东南文化,1999(3):58-59,61,63-65.
  [6]赵媛,麻勤,郝丽莎.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6(10):1948-1962.
  [7]姜振鹏.传统建筑园林营造技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目前餐饮行业存在着很大的竞争,餐饮店的风格也多种多样,其中新中式风格的餐厅备受人们喜爱,它的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新中式风格角度出发,分析新中式风格产生的背景,基于空间布局、色彩、造型与材料几方面来分析新中式风格的特点。结合目前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总结新中式风格的表现方法,谈新中式风格如何在餐饮空间中运用。 
燕妮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杰出女性.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战士,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各种文献中钩稽珍贵史料,厘清重要史实,走近燕妮从事斗争的峥嵘岁月,走近她那史诗般的壮丽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体悟这位革命家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至真至诚.文章综述了燕妮纯洁高尚的人生信念、炽烈恒久的斗争热忱、百折不回的遒劲风骨和淳厚宽广的人文情怀,介绍了她探精索微、钩深致远的治学态度和慎思明辨、擅长撰述的卓异才华,指出我们虽然与燕妮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共同的政治信仰、共同的理论指针、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价
摘 要:在时代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建筑设计的方向也逐渐多元化,在加法做多的情况下,回归本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方体是建筑设计元素中最基础、最经典的语言,研究并创新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学习思路。  关键词:方体;建筑设计;整体性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建筑设计方面也是海纳百川,各种类型的建筑层出不穷,其中一些建筑可能是因为设计师的创作欲望而被创作
本文系统梳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和实践,阐释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贫困治理特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启了中国贫困治理的历史新篇,是全面小康得以实现的脱贫密码.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关键,包括以党建扶贫构筑坚实的组织保障网,以产业扶贫架起可持续脱贫桥梁,以生态扶贫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自我"造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东西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以先富帮后富携手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中蕴含的中国扶贫经验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摘 要:“因借体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我国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文章着重研究其中“借”的思想,探索国内乡村民宿的创新和发展,结合湖北省阳新县妹思湖乡村民宿整体规划设计,探索民宿建筑空间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从借地、借光和借物三个方面以及人文艺术隐喻的角度,分析乡村民宿的建筑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乡村民宿;建筑空间;因
国外批判理论中的资本主义批判与人类解放理论存在两条对峙的线索,即强调资本的客体性逻辑和强调革命的主体性逻辑.内格里是后一种理论倾向的典型代表.意大利自治运动的衰败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福特制转向后福特制、资本发展为帝国的背景下,革命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内格里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从生产关系的视角出发,揭示了活劳动所具有的反抗性和生产性的双重维度,并立足他所处的时代,引申出活劳动的生命政治生产内涵,论证了革命主体由社会工人向诸众的转变.
当今,中国城市处于空间碎片化的状态,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纽带,其功能性作用就变得愈发重要.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经济全球化催生出的
在《狱中札记》这一重要文本中,葛兰西以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为基础,借重黑格尔的统一性哲学,通过批判抽象的客观性,提出和阐释了历史内在性概念.历史内在性概念是葛兰西用于批判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利器,同时也是扬弃黑格尔思辨统一性哲学,张扬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重要范畴.本文将历史内在性概念看成葛兰西展开实践哲学的基本线索,以理论重构的方式呈现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认为它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历史性原则,科学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一般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虽然葛兰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乡村文化景观是传统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乡村改造的浪潮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乡村改造中“千村一面”等同质
摘 要:“如画”这个美学观念在发展中,涉及领域众多,诸如美学理论、绘画艺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如画”的产生受时代背景下科技水平提高和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的影响,而带有人文思潮和政治意味的“如画”运动(Picturesque movement)更是为“如画”趋向于成熟奠定了基础。文章以“如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切入,着重论述1666年伦敦大火背景下人们对英国城区重新规划的不同看法,引申出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