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临床疗效研究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下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诊的3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n=15)与引导式教育治疗组(n=15),评价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的两组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引导式教育治疗组各项功能的提升又较常规康复治疗组具有差异性(P<0.05);评价两组患儿的ADL评分显示,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76.7%),二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社会适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临床疗效
  小儿脑性瘫痪(CP)系指患儿在胎儿或婴幼儿期由于非进行性的损伤或脑缺陷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疾病,也常常伴有智力、言语、行为、视力、听觉、学习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1-2]。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就目前现状而言,小儿脑性瘫痪并不能完全治愈,但积极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3-4]。本文为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特选取3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患儿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患儿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诊的30例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与引导式教育治疗组,每组患儿1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为(3.7±0.4)岁,患儿中11例为痉挛型,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有3例为混合型;引导式教育治疗组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年龄在1.5-7岁之间,平均为(3.9±0.3)岁,患儿中10例为痉挛型,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3例为混合型。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分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康复治疗组
  常规康复治疗组患儿应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常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1.2.2 引导式教育治疗组
  引导式教育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首先对患儿进行前期评估,然后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从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在引导员和辅助人员的指导下分步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活动。对于3 岁以下的患儿,以“八节亲子体操”进行双臂前平举、双腿屈伸和翻身运动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以30min为宜;3-7岁的患儿要进行肢体、户外认知学习以及心理的被动和主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延长至1h。
  1.3 疗效评价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颁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进行综合评定[5];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估包括个人卫生动作、交流认识动作、进食动作和步行动作等50项内容合计100分,如若训练后ADL评分提高20分以上则评定为显效,提高1-20分之间评定为有效,0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认知、运动、言语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一年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引导式教育治疗组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常规康复治疗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统计
  
  
  
  
  
  
  
  结果显示:引导教育治疗组患儿显效14例,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的11例,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引导教育治疗组(93.3%)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76.7%),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上虽然通过物理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以及传统的中医按摩、针灸等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较忽视脑瘫患儿语言、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以致脑瘫患儿仍然难以融入社会[7-8]。
  引导式教育(CE)是20世纪40年代由匈牙利医学家与教育学家Peto教授创立的,它融会了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康复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引导和调动患儿本身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节律性和意向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能够将集体训练和家庭训练很好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患儿性格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还能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促进患儿运动、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每日从早到晚的严格坚持训练,能够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9-10]。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社会适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明其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程灏,罗华英,高丽芳,等.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2): 139-141.
  [2]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 33(9): 1255-1257.
  [3]李振华.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4): 319-321.
  [4]童光磊,李红,张敏,等.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1): 70-71.
  [5]张靖,黄任秀,胡怡佳,等.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学龄前儿童智力低下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3-555.
  [6]李红丽.小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5-558.
  [7]王萌,王磊,朱毅,等.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实践, 2012, 18(7): 658-661.
  [8]李林.小儿脑性瘫痪并发智力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16(3): 230-232.
  [9]唐木得,叶洪武,龚勇,等.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5): 439-442.
  [10]曲笛,王雪峰.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 6(2): 241-24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联合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门诊收入的哮喘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丁胺醇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儿在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巡视管理模式对提高门诊导诊和分诊工作服务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导诊和分诊服务工作中开展巡视管理模式前后护士护理质量考核项目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后护士行为规范、护理安全管理、消毒隔离质量、健康教育质量、患者安全运送质量、分诊护理质量、导诊护理质量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院门诊导诊和分诊工作中实施巡视管理模式,对加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16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为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后成功止血的患者,共106例,观察组为常规治疗无效后加用欣母沛的患者,共54例,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前后的出血量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用药后显效38例,进步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0%(52/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25%(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QC活动对降低骨折患者换药疼痛度的影响。 方法:成立QC小组,根据院方政策、急迫性、效益性、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选出得分最高的课题“降低骨折患者换药疼痛度”,制定活动计划表,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设立目标值换药疼痛2分以上由69%下降至27.6%; 找出受伤后1-3天,熟悉的护士为你换药、助手不尽责、病房环境嘈杂为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最后进行效果检验。结果:患者换药疼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酒精引起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间门诊收入的135例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临床中酒精致精神障碍者主要为男性,其中低文化、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较多,家族酗酒史、家庭、社会压力等均对其有一定影响,该症表现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主要症状有幻觉、妄想、痴呆、行为紊乱等;大部分患者反复饮酒,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对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行全身麻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所有患儿行常规全身麻醉,对照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滴注NaCl溶液2ml,观察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滴注0.1mg/kg地佐辛。对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进行记录,并观察患者心率和动脉压。结果: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CPM锻练配合舒筋洗外洗在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接受内固定术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128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CPM锻练,观察组给予CPM锻练配合舒筋洗外洗,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后对两组膝关节功能以及满意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康复优良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核酸荧光PCR法与血清学抗体检测—被动凝集法的比对关系。方法:将有咳嗽、低热、X线胸片检查有肺纹理增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0—12岁的患儿700例分别获取咽拭子进行核酸荧光PCR法检测和静脉抽血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上述700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核酸荧光PCR法阳性率和灵敏度在0—4岁阶段明显高于血清学检验,4—12岁阶段阳性率低于血清学检验但特异性明显高于血清学检验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HBV携带者免疫耐受状态结束半年后HBeAg阴转情况及HBV DNA数值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慢性HBV携带者首次出现肝损害的患者30例,分别观察开始、3月、6月时的HBeAg定性、HBV DNA定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3月后,HBeAg、HBV DNA均阴转1例,单HBeAg阴转6例,16例患者出现HBV DNA载量下降,与观察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6月后,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阿奇霉素联合强的松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的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及总不良反应比较P<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