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海 襟度静悬秋月影文章高振海涛声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岁与李海兄相识,第一印象便是他的憨厚和质朴,让我这个在城市里呆久了的人,竟有了一种分外的亲切。
  每次与李海兄见面,或是师生间的宴会,或是书画界的展览,虽然场地不同,人群不同,但李海兄对书画艺术的思考却始终如一,没有中断。
  李海兄家在七台河,这是一座安静的小城,也许,没有大城市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却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意思。偶尔,一些省内或国内的知名艺术家来此讲学,李海兄便闻讯赶来,一睹名家风采,课下求教,往往能得到一些秘传。
  书画是传统艺术,讲求师承和学养,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有眼界和胸襟,更要有丰厚的学识和修养,缺一不可。
  李海兄是一名教师,也与一些艺苑名家有过交集,但他却寻根溯源,书宗金石,选择以金石书风来作为自己的艺术崇尚,这无疑证明了他的眼界不低,且一直是有思考和辩证的。
  书以“二王”为尚,是如今书法界的主流,历届展览,无论大小,“二王”书风盛行,可谓登峰造极,已到了“至今已觉不新鲜”的地步,而观者也颇有些“审美疲劳”了。
  千篇一律的样式,作者并没有深求“二王”书风之所宗。就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王羲之论》中所言:“研精篆素,详察古今。”唐太宗可谓真知王者!今人临摹,只取其流丽妍美,而忽略其古拙天真,奈何!一叹!
  此亦可证明李海兄眼光独到!
  李海兄拜师于“金石书派”第三代传人之一王立民先生之门,从大篆入手,兼攻汉隶、北碑,以碑化帖,将篆隶笔法及北碑书风融入书中,别具一格,自成面目。
  “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神游三代,目无二李。”一百多年前,“金石书派”鼻祖李瑞清先生此语,不啻于振聋发聩之论。一直以来,我们没有跳出窠臼,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从源流上来认知书法。
  考镜源流,以鉴真伪。去伪存真,以致大道。我想,这也许是“金石书派”的本色当行吧!
  李海兄号“简斋”,取其“至高至简”之意,这也是李海兄的个人写照,李海兄是一个安于淡泊的人,只有安于淡泊,才能宁静致远。
  李海兄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发他的“简斋墨相”,我也因此能够稍微了解一些他的动态,他的簡斋、他的弟子,都在“简斋墨相”中留下了精美的作品。
  襟度静悬秋月影,文章高振海涛声。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力量蕴藏于镇定之中。李海兄已是“知天命”之年,世间浮华早已与他无缘,他想做的,就是“简与静”。
  道其无为,方见自然之真境。我想,这就是李海兄吧!
  快哉!快哉!
  2019年6月8日于北国痴堂
其他文献
今天你查看了多少次你的智能设备?当你把它遗忘在别处时,你是否会感到焦虑?如果没有它在身边,你会感到安心吗?  艺术家章新语使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探索技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加的作用。她应用丙烯颜料描绘人物,颜料的质地笔触表现人类徘徊的形态。人物徘徊于利用数码技术生成的环境中,象征着人们现在所居住的虚拟世界。  在章的一些作品中,数字元素在人与人之间制造障碍——他们独自徘徊,完全无视他人的存在。在
期刊
摘要:如何引导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提高美术创作水平。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推动,尤其需要每一位作者在構思立意上,以充沛的热忱贴近历史,塑造饱满的形象,在质量上体现新时代水平,使之成为重大主题创作的时代精品。但是在我们考察的实际过程当中,各地美术创作的水平普遍不高,主要是有些群众对美术作品内涵不够重视。为了使美术作品质量提高,为了提升美术创作的内涵,本文旨在分析群艺创作的现状的同时,阐述笔者对美术创作内
期刊
儿时的成长背景、生活体验及大自然的一隅一景,处处充满新奇,保持有一颗好奇的心及敏锐的观察力,包括环境周遭那些乍看之下不经意的地方,经常是我创作的题材,也是对于乡间生活的眷念。  我认为真正感动人心的视覺艺术,就必须在内涵、结构与技巧等面向琢磨;内涵是画作的灵魂,想要在画中流露出弦外之音,最重要的是作画人的构思。我的创作都经过巧思内化,并藉由微妙的光影变化,表现多层次、多次元的空间感,乃至幻化为抽象
期刊
书为古来君子“六艺”之一,典册铭石,佐经国之业,宣不朽盛世;故书虽为雕虫小技,不可不以立身为本,技进乎道,书以载道。自汉末以来,以书法名世者,代不乏人,多为盛德君子、通人高士;然汉魏书佐,晋唐经生,明清舍人侍书,精一艺而淹没无闻者,何可胜数哉。  然君子修齐治平之暇,博学之余,游艺于斯,揮毫染翰,抒胸中逸气,散郁结之怀。兰亭稿草,逸兴神飞;平原祭稿,痛断肝肠;东坡寒食,沉郁达观,多为自娱之作,本非
期刊
就像赶场一样,许多时候,我觉得古锦其就是一个辛苦的牧民,在不断的转场中寻找着他的牧场、他的草原。藏民、藏区,是古锦其绘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题材,作为一位中国南方人,我一直觉得他对中国西部的了解与理解大大超过了那个地方的很多画家。  记忆深刻的,是他的一幅牦牛图,构图其实很简单,四周是茫茫的草原,没有天空,但是能够感觉到天空,是那种暮色四合、寒风刺骨的高原风雪已经来临的肃杀之境。画面正中,孤独地站着一
期刊
一、关于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育教学概述  陶瓷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记载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中有“七十二道方成器”的说法,由此可见,其制作过程涉及的工序非常复杂,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作品最后的成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经过材料的提炼精选、工艺技术和烧成手段的进步和完善逐步筑成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基本框架。将传统陶瓷艺术的工艺特征和当今时代具有的人性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奢侈品设计理念的探究,试图将土家织锦的传承设计注入奢侈品的设计理念,分别在工艺、材料、纹样造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土家织锦传承设计策略的更新,实现土家织锦设计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土家织锦设计策略奢侈品设计传承设计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间俗称“打花”,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土家族织锦自晋唐创制以来,已有1500
期刊
小时候,因为妈妈是教师,随着妈妈工作地点的转移,我也辗转去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童年里有很多欢乐怀念的往事,印象深刻的有我们放学之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水里扑腾着的小溪流,小溪边,是长得非常茂盛的高高的草丛,因为有了它们,即使很晒,我们在石头上玩水的时候也不会被晒着。  还有每年的正月里,外婆都会带我和母亲上狮子山,每次爬到山顶,都能看到很像铃兰花的一种植物,那时候认不出是什么花,现在才知道原来叫马醉木
期刊
窃闻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惜堂君,古虞国之子也。旷怀朗识,奇伟卓荦,翰墨歌吟,自立规模,虽不能进退古人,然亦未去古人不远。一事精至,便能动人,况一身备数器哉?试观鸾凤之栖,岂终蓬蒿;鲲鹏之运,必徙沧溟!其浅深老嫩,自待萤窗雪案,奋焉骏发,以得渡墨海三千也。  又闻丈夫相知,何必抚尘而游,怀刺漫灭,遂成素心契好,欲如君之形似违而神亲,迹似疏而情密者,指不多屈。仆也不
期刊
刚刚在合肥的墨雨阁,买下一方白眉龟甲纹玉堂式大歙砚,这也是我和龟甲砚的又一场浮生情缘。  龟甲纹,是形容歙砚皮壳上的石纹貌似龟甲,天成自然,极有韵致。而白眉呢,就是在龟甲纹的周边,淡淡地描抹了缕缕白色的眉纹。眉纹本是歙石中最名贵的一种石品,底色青莹,光影婆娑,如美人之柳叶眉,或长或短,或阔或细,或直或曲,或聚或散,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白眉又是眉纹中极稀有的神品,而白眉又和龟甲纹同生共存于玉底砚石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