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感性美学与理性技术的交织共创——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

来源 :天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i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和技术自古以来作为艺术家和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备受社会和大众的关注.而在工艺美术运动之后,设计行业逐渐从艺术的门类里单独区分出来,而在设计中应如何平衡艺术与技术要素,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焦点.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代审美潮流的不断演进,整个设计行业也都在不断寻找感性艺术与理性技术新的平衡点.主要以个人研究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为切入点,通过桌面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中感性美学与理性技术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
其他文献
菊纹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寓意的一种图案.在新中国的丝绸设计中,菊花纹样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表现方式和内涵,另一方面则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既体现在题材的拓展上,也表现在纹样形式的创新组合上.通过梳理这一时期菊花纹样的发展变化,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体现新中国图案学发展所取得的积极进步,并为当下的丝绸纹样设计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传统民间器具是民间习俗与文化的精华和结晶,随着各地民俗活动的不断开展,传统民间器具也拓展出了新的空间与发展机遇.以“胶东藤编器具”为研究对象,结合胶东地区的地域生态、藤编制作工艺、特色藤编产品、乡村文旅市场等方面,对“胶东藤编器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活化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
中阳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共性中反映了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艺术气质、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史价值.通过剖析中阳剪纸的发展现状,认为中阳剪纸的发展应当将重心从传承转向创新,并提出中阳剪纸发展的建议,以此促进中阳剪纸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博物馆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文创产品.将现代表现手法——插画艺术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结合,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产品形式和类型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如何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融入插画艺术,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胶东半岛花边织物是山东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百余年间在胶东地区落地生根,如今因各种因素导致其传承力度不够、产品形式单一、文化传播力不足、无法打开市场等.胶东半岛花边织物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其可持续创新应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立足胶东半岛花边织物艺术的传承,对其应用形式与方法进行探讨,结合品牌策划语境,为其提供可持续性创新应用的新路径,从而展现其独特魅力.
传统手工纸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从一个侧面记载着人们对技术和艺术的革新追求,承载着前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征程.受制于工艺技术的局限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手工纸也像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挑战,且日渐走向衰落.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觉醒使文化多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衡量一种事物的价值的方法也更加多样.从手工纸特有的艺术语言展开分析,并介入到雕塑语境中展开创新实践,探究传统手工纸在当代审美需求下表现的新可能.
苏州缂丝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精华之一,?我国的缂丝工艺由来已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突出的文化艺术底蕴及经济价值也体现出我国人民坚守的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机械化大生产不断在缩短我们学习并掌握一项技能的时间,从而造成社会大众普遍缺乏把一件事做好、做精的工匠精神,使其更加难能可贵.如何传承苏州缂丝技艺中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值得当今社会重点思考的问题.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中有的还成为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寻常”和时尚.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传统手工艺,贵在精巧,且不断以“新”带来创造、创意,特别之处在于物用在“意趣”上得以延展,体现了江南意蕴.现今的昆山传统手工技艺多保留着原生态特色,秉承着原生态传承.
先秦装饰文字是我国古代文字书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图案文字”和“鸟虫书”金文是先秦时期装饰文字的代表,中国古代装饰文字正是发源于此.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了“图案文字”与“鸟虫书”金文在装饰特征方面的差异和关联,这对先秦金文字体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古代装饰文字的体系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广州七夕节庆文化是岭南地区民俗文化之一,巧姐们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丰富多样的祭坛,将美好的心愿寄托于物品之上.以广州珠村七夕节手工艺品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珠村七夕节手工艺品的视觉题材、制作工艺以及新旧变迁的对比,试图探究代表岭南文化精髓的视觉符号与文创产品的方式,开发相关的视觉形象及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