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刚:用文学点亮人生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董刚出生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经之乡合阳。他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
  他是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協会会员,《当代精英文学》小说、散文栏目主编,秦川文学院、《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宝鸡文理学院校友会文学俱乐部负责人。
  董刚早期以著名作家红柯、王磊为榜样,于2001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他以极大的热情抒写人生,并在网易开设博客。与作家晚风、王玥珺、诗人甘子为《中国作协网易圈》四大管理员。
  2007年,董刚因家中出了变故,文学创作手稿大多未存入电脑遗失,数年心血几乎尽毁,董刚搁“笔”了,一搁12年。
  12年让董刚在思考人生命运的莫测中,他试图割舍与文学的关系,这个念头一经闪现,人生忽然索然无味。他自问:你这么痴迷于文学,想有所成就,可为什么不坚持?他自答:成就不成就难说,我也不管,就是喜欢。鱼总是逆流而上,我要做畅游在大海里的一条鱼!他花了十多万元买书,几乎到了“疯狂”程度。课余时间,夜深人静,总与书籍为伴,文学成了董刚的精神寄托。
  大量的阅读,使他开始心动。2019年冰雪初融的某天,董刚走出家门,站在旷野,迎着喷薄而出的太阳。从这天开始,他拾“笔”再来。
  “笔”,好像成了神来之“笔”。各色人物在笔下游走,说想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四个月内,小说、散文、文学评论60余万字,大有井喷之势。在《长江文学》、《西安晚报》、《西部散文选刊》、《作家世界》、《读者》、《家乡》等报刊杂志及多家微信文学平台逐一发表。25万字的散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即将出版,随后又将推出小说集《那年,我成了残废》、长篇记事《百中往事》已成型。他的长篇小说《百中往事》、散文集《韩城打工系列》引起省作协的重视,并为之申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坎坷的人生经历,成就了董刚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为写实具象,有深刻的生命体验。十多年前的作品,多为清新浪漫的都市言情,2019年拾“笔”再来,多了思考人生、解剖社会的倾向,有了厚重、深沉、凝练,文学性逐渐浓厚。如散文《阁老伯》、《梨儿妈》、《育儿死了》、《池岸上的婆》、《花神》、《四姨走了》、《莘村炭渣坡及其历史变迁》等,文以载道。小说《那年,我成了残废》、《百中往事》、《百中王》、《掏耳王》、《九条命》、《憨娃妈跳池了》、《虎子是条狗》等,则是最贴近灵魂的那一层的感知。
  收获不负耕耘人。董刚在文学创作上,双喜临门。他的散文作品同时受到《陕西文学》《华文月刊》两份纯文学刊物的关注。
  2019年5月号《华文月刊》在重点作家推介栏目刊发了董刚由十二篇文章组成的三万二千多字的纪实性散文———韩城打工系列,并配发了江苏著名作家和学者蒋九贞为其写的文学评论,《华文月刊》把散文作家重点推出,董刚成为第一人。
  在此同时,2019年第三期《陕西文学》杂志,刊发了董刚的两篇散文《家门口的老槐树》、《玄武门外水无声》。
  2019年2月至今,董刚活跃在各大文学圈,勤于笔耕,并经常与文友交流互动。每次“渭南小说界”召开研讨会,他总是迅速做出反应,并在研讨会积极发言。他的小说《那年,我成了残废》在《中国作家网》位居“一周热读榜”榜首。《华文月刊》杂志总编王继庭、《陕西文学》杂志主编张铖,都看好董刚的创作前景。渭南市作协副主席、小说创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关中牛也欣慰的说:“我看好董刚。”网络交流终觉浅。随着微信交流的日益频繁,我想见董刚一面的想法越发强烈。董刚也和我一样期待首次会面。
  机会来了。
  董刚从朋友圈里得知,5月18日,铜川女作家东篱长篇小说《远去的矿山》作品对话会,在陕西省图书馆举行,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冯积岐和我将与东篱对话。董刚说他想来,其中有一个目的,要和我合影,说一想到那天能见到我,他心情很激动。我笑了,我能和敬慕了二三十年的著名作家冯积岐同台交流,那才叫激动呢。董刚说,你在我心目中也是名人。我说,你说的这个名人质量不高。
  那天与会,我把董刚介绍给了著名作家冯积岐。董刚深情地拉着冯积岐的手,眉宇间在蹙动,他内心或许已经倒海翻江了吧。
  作者简介:李印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华文月刊》杂志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策划。出版有长篇小说《胭脂岭》等。
其他文献
一九六零年,我从初中毕业,为了上学不掏钱,又能吃饱饭,我考上了兴平师范。第一次去学生灶打饭,炊事员给我打了一份热烩菜,从窗口递出一个热突突、白生生、似椽头粗的麦面杠子馍,我两眼直直地看着,心突突地狂跳,伸出的手在抖,無法相信自己的所见。多年来,别说吃,连见都没见过这样的大白馍。此情此景,使我不由陷入深深地沉思中……  我从初中毕业那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的一年。我家人口多,只有父亲一个男劳,
期刊
月亮,早已爬上了树梢,惨白的光,透过车窗玻璃,懒洋洋、白花花洒在他的身上。  己经很晚了。虽然此时他说不清有多晚,但他感觉离天明应该不是很远。  他没有去看出租车内方向盤边的仪表盘。他知道仪表盘上面跳跃着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一样准时准点,不差分毫。只是,只是他懒得去看。  他在等待。  己经有一段时间了。他每天都是这般晚的来到这棵大槐树下等待。他己经习惯了、也喜欢上了这个时间段上的这份等待。  他等
期刊
一  九桥,原以为只是一种叫法。刚才懂事的时候,我曾经在这个叫做九桥的地方,四处找寻这九座桥。然而,除了几座用木竹做成的残桥断桩之外,什么也没有。问了老一辈的人,他们都含糊其辞,讲不清它的来历。我只好放弃,就当是空穴来风,前人说的梦话吧。反正大家一直都这么叫着,都在这里生活得好好的,我已经到外面工作了。  然而,就在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接到小叔的电话,说我们这里真的发现有九座桥,看来前人不是在
期刊
今天的太阳很毒。  妻子说,有事得回去一趟!就收拾车马,伺候回乡。  没计算过这条路有走过多少回,也没丈量过到底有多远,乡道没有固定的公里桩,其实有也无用,咱家开车的技术不高明,目光始终在路的正前方。  段村,是一个极没有名气的村子。我说这话,段村的人不服气,说有一个叫欧阳询的人,在一个叫唐朝的日子,题写了一个石碑,没想到会被后世的狗屁文人热捧,说那是《皇甫诞碑》。段村有文化的并人不多,没人见过碑
期刊
君自故乡来  ———致当代学者、作家频阳先生  君自故乡来  背负空空的行囊  顺着频水的流向  去追逐心中的太阳  太阳高高在上  洒下普世的光芒  君敞开心扉  让故乡事在心坎里疯长  成长的代价太大  君不惜以时光来考量  任那一寸寸迭起的乡愁  漫过一个又一个他乡  游离于他乡之外  采撷阳光做栋梁  推敲意象万千的方砖片瓦  构筑辉煌无比的殿堂  君来自故乡  脚下的路漫长  一串串汗珠
期刊
古城遗址  残破的城门,风干了  豪壮的马嘶  一株株蒿草攻下的城池,在时光里  流尽了鲜血  崖边的风声贴着村庄  贴近被风沙淘洗的骨头  一股河山,用涛声  诉说沧桑  残砖断瓦上腐朽的苔痕  有着无法克服的悲伤  你或许从一粒飞尘中嗅出墙缝里的  刀痕。嗅出炮火的灰烬  历史从墙垣上溜走。深黑的阴影里  月光是它唯一的亲人  冰草遍地。脆耳的鸟鸣  似乎要从冰冷的土石中  捞起虚空的城旗……
期刊
向一缕阳光致敬  在井下,阳光是深埋在地层里的  一次颤栗,是一页无法准确翻动的历史  是我们头顶至高无上的眼  也是埋在心里的一粒种子  每当罐笼从地面缓缓下落  我们的身体上还留着阳光的味道  它温暖如火炉,传来母亲反复的叮咛  它温柔如东风,刮来妻子枕边的蜜语  它调皮如精灵,回放着孩子的踢腾打闹  品着它的味道,走在巷道里  我感觉到处都是明亮的方向  来到工作面,就像走进原始森林  在这
期刊
如果你来  先生,七月有人途经我的牧场  我躲在每一幕日落的深处  等待夜晚,久远的人与事  赶着星辰依次到来  在每一个难耐的夜晚  虚无的事物总会填满我的林地  我们相谈甚欢,七月  过去的日子再次被打磨  它们顺着落叶降临  在夜晚攀援一棵寒冷的树  我把我埋没,那年的月光上  还住着我们。先生  你脖颈上怎么跑来了一匹鹿?  我曾无法忍受小鹿错乱的步伐  踩着顺风而落的叶子  乱叶在你眼中
期刊
步出国门———从“绥芬河”到“格罗捷科沃”  时在2010年9月中旬,这是我第二次来东北,先前像沈阳、哈尔滨、牡丹江这些地方已经去过,因而此行,便有一个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地———海参崴。这将是我第一次持着护照走出国门。而且,是一道之于中国人的特殊国门,亲切、好奇、兴奋、悬念、期待、忐忑、痛楚,复杂的情感难以形容。  我们是一个百余人的旅游团队,经过了出境前必要的常识培训,又兑换了必须的俄币卢布
期刊
江心屿  “我曾把完整的镜子打碎”  像站在岸边的绿树,看它伤心不已  时间不曾禁锢它们,放一条生路  奔入大海,那个接纳我的地方  它们是一艘艘,自由行驶的岛屿  在阳光下,拖动薄薄的雾气  月光  那个装满积木的盒子,就扔在枕边  有把钥匙,藏在深夜的门槛底下  梦呓之人喜欢偷偷找到它,独自打开  那个万籁俱寂的盒子,铺开洁净的床单  然后一件一件把真实,摆在月光里  慢的乘船先走了,剩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