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分迭代法的三心圆复曲线优化算法及程序设计

来源 :交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公路及城市道路设计中,将平面交叉口右转弯车道边线设计为三心圆复曲线,可以提高交叉口右转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舒适性。但是由于三心圆复曲线参数多,相交道路线形复杂,所以无法通过固定公式直接进行计算。为研究交叉口右转弯车道三心圆复曲线的通用计算方法,根据三心圆复曲线终点坐标计算公式,提出以复曲线终点逼近为目标的二分迭代法,并对其初始值区间选择、收敛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基于该算法设计程序框架,利用道路三维软件OpenRoads Designer开发“交叉口右转边线”的设计功能,并应用于金山大道项目。
其他文献
为掌握路面车辙深度的发展规律,选取江苏省不同交通等级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路段,分析路面车辙深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规律,建立两阶段车辙深度预估模型,并探究荷载和材料对路面车辙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通车时间的增长,路面车辙深度初期增长迅速,之后逐渐趋于平稳;随着车辙深度的增加,沥青路面车辙深度逐渐由上面层下移至中面层;车辙深度随着当量轴载作用次数(ESAL)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双层改性沥青路面的车辙年增量相对较小,而单层改性沥青和三层普通沥青路面的车辙年增量明显较大,荷载和材料性能是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病害的主要
介绍了某石化裂解装置水冷器管束腐蚀泄漏情况,并从介质工况和管束腐蚀形貌两方面分析了腐蚀原因。综合阐述了水冷器主要防腐蚀措施,结合装置水冷器的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了管束材质和防腐涂料的选择。最后,提出了水冷器防腐整改措施,认为管程壳程同时含Cl-等腐蚀介质的工况下,管束材料优选碳钢,且管束内外表面均应进行涂料防腐蚀。
特长隧道为半封闭空间,隧道消防设施供水方案设计对保障隧道安全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某一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对现有公路隧道消防供水方案进行调研,分析特长隧道消防需求和不同供水方案的特点,综合考虑经济性、施工便利性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方案比选模型,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供水方案。
以某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实例,根据相似准则,在实桥环境条件下,采用与实桥相同的材料,建立几何缩尺比1∶40的三跨连续刚构模型和简支梁模型。分析2个缩尺模型桥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对比分析,验证现行规范的收缩徐变模型。
以某高速公路边坡为例,基于BOTDA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对抗滑桩进行长期、高精度、分布式的应变监测,以光纤监测数据为基础反分析抗滑桩受力状态下的内力分布情况,对比抗滑桩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指标以评价抗滑桩的工作状态。结果表明,采用BOTDA的桩身应力应变计算方法,无需过多的经验性参数,即可获取抗滑桩的桩身内力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抗滑桩的轴向应力与材料设计强度指标,发现抗滑桩目前处于安全状态,且有一定安全储备。
杨泗港长江大桥采用主跨1700 m的单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文中从大桥的建设背景,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过江交通需求介绍大桥的建设标准、跨度的布置,以及桥梁方案的总体设计。因过江通道资源有限,大桥采用双层桥面结构形式,有效解决两岸车辆过江通行的需求,设置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上、下桥梯道,在满足行人快速过江交通需求的同时,又方便了行人上桥观光。文中对大桥双层桥面、上下桥梯道以及新型人行观光道踏板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
某运营隧道过火段的衬砌结构出现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掉块和严重灼烧,危及隧道结构安全而暂停运营。文中结合航拍建模技术和外观检查,对该隧道二衬厚度及初支情况、衬砌强度及碳化深度、内轮廓情况等进行检测以了解隧道衬砌受损程度。其主要检测手段包括地形信息采集与云模型建立、衬砌外观检查、激光断面扫描、地质雷达检测、钻孔取芯及其抗压强度检测等,在此基础上,对火灾后隧道二衬结构及围岩稳定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处治提供依据。
以某山区高速公路跨深V峡谷特大桥工程为背景,从结构特点、施工难度、工程经济及景观效果等方面,对适于桥址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的4种桥型方案进行比选;经综合考虑,钢管混凝土拱桥因具有造价适中、技术成熟、造型美观、对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而作为推荐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山区高速公路桥型方案的比选提出建议。
阐述了坚硬顶板爆破成缝的原理,并根据402工作面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参数,建立了不耦合装药、切缝药包以及V型刻槽三种爆破模型。针对上述三种模型,对比分析相应的孔壁压力发现,切缝药包爆破产生的预裂效果最好。通过对此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了测点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进一步发现在与炮孔间隔2.75 m处所测得的最大拉应力高于顶板岩层的抗拉强度,说明两炮孔互相贯穿,从而证明了此次爆破的炮孔间距确定为5.5 m是合适的。
公路路基施工的半刚性基层和级配碎石基层工艺分别存在抗裂性不足、强度不足的缺陷。为探索基层施工新工艺,文中在分析2种基层施工及应用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半刚性-级配碎石复合基层。在实体工程上进行验证应用并跟踪检测其性能表现,阐述施工工艺及现场质量把控与检测关键点,得出如下结论,级配碎石配合比对应的最佳含水率为4.9%,最大干密度为2.304 g/cm3;路基回弹模量均超过410 MPa,满足路用要求;平均渗水系数为289.7 mL/min,满足排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