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说明研究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意义,提出针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教学 现状与对策
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以应用为主旨,适应社会需要的第一线高技能会计专门人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至关重要。
一、研究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一种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记账、算帐、报帐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它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是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也将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深远影响。
据调查,大部分企业的会计软件应用集中在总账子系统和报表子系统,现有的软件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应用型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奇缺。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高职高专教育,因此研究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令人担忧,其现状主要表现在:
1.师资力量缺乏。会计电算化需要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既懂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来担任教学,而目前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大多数是转向的,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和学习,难以达到较高水平。总的来说,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师资缺乏既存在数量上的,也存在质量上的。
2.实验操作简单。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重点应在实践训练上。但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是以验证实验为主,以单项操作应用为主,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后,很难系统掌握操作。
3.教学内容偏窄。从教学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总账子系统和报表子系统。如果其教学内容要延伸,则只涉及工资管理子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还有相当多的模块没有体现在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上,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
4.教学条件不够。这里所说的教学条件主要指软件条件,如教材、教学实验资料、实验指导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可以说,高职高专的教学仍停留在中专层次,并没有体现专业的技术性,学生只是机械地将实验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学生所做的工作就是“打字员”,因为教师已将所有实验内容按步骤发给学生,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验资料等应当重新设计,让学生去“啃啃骨头”。
5.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运用脱节。实践教学应当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机械地将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并没有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硬性按流程办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运用脱节重点体现在系统初始化操作上。
6.成绩考核传统。目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的成绩评定仍以理论考试(笔试)为主,即使是上机考试,其设计的考试方案非常简单。可以这样说,即使不学习会计,只要学习会计电算化操作,也会考出好成绩。
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领导不重视,资金投入不够。高职高专教学中,实践教学占相当大比重,实验室的建设至关重要。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特别在中西部的高职高专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领导对资金的投入没有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造成教学质量低下。
2.教师不积极,精力投入不够。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对教学采取敷衍的态度,其主要精力没有投入到教学及教学研究上,而是办自己的产业,做自己的课题,对没有“收入”的教学实验资料的设计、收集与整理等漠不关心。
3.师资缺乏,培养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学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上的师资奇缺,同时培养教师的手段与措施不力,因为近年来,高职高专的生源相当火爆,需要大量教师上课,从而造成不够资质的“教师”也欣然走上讲台,学校领导并没有想方设法去培训教师,即使培训,时间很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会计电算化教材建设不科学。在市面上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材几乎同出一辙,以验证性实验、单项实验教材为主,以总账系统与报表系统为主,很难看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很难看到细化的供应链核算及其它模块的教材。可以说,目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材并没有体现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并没有彰显高职高专的技术性特点。
5.学生固有素质也存在一定问题。在高职高专的实际教学中,所有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固有素质较差,这是本科院校教师所感受不到的。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是现行的招生体制所造成的。
三、加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对策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形势不容乐观,笔者提出一些对策,与同行共勉。
1.领导重视,加大实验室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说,单位领导是本单位的核心力,只要领导重视的事情,就一定能办成,领导不支持的事情,就一定办不成。所以领导重视,加大实验室投入,是解决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的前提条件。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必须齐备,这是搞好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
2.教师倾注,加强资料收集与整理。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力军,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一般理论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实验(训)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关键。会计电算化教师应当倾注大量精力去做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事可做,有理可循,不会造成“教师讲完,学生就学完”的现象。
3.操作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操作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应当讲明,不能只说结果,不讲道理,特别是系统的初始化内容尢为重要。比如手工会计的有些明细科目在会计电算化的设置中用辅助核算来代替,那么,明细科目与科目的辅助核算的关系如何,必须讲清楚,学生才能理解与运用。
4.设置障碍法来教学。所谓设置障碍法,是指教师事先设计一套资料,将局部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运用电算知识来解决。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运用,效果较好。比如陈明是账套主管(肯定有凭证审核权),为什么不能审核会计张三的凭证,又如出纳王晶为什么不能进行出纳签字等等。
5.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要求,由学生来设计从手工资料到电算资料的转变。这可专设会计电算化实训课,来培养学生整体、系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真正体现高职高专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东辉. 制约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与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5年01期
[2]汪刚,沈银萱.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教学 现状与对策
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以应用为主旨,适应社会需要的第一线高技能会计专门人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至关重要。
一、研究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一种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记账、算帐、报帐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它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是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也将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深远影响。
据调查,大部分企业的会计软件应用集中在总账子系统和报表子系统,现有的软件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应用型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奇缺。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高职高专教育,因此研究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令人担忧,其现状主要表现在:
1.师资力量缺乏。会计电算化需要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既懂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来担任教学,而目前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大多数是转向的,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和学习,难以达到较高水平。总的来说,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师资缺乏既存在数量上的,也存在质量上的。
2.实验操作简单。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重点应在实践训练上。但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是以验证实验为主,以单项操作应用为主,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后,很难系统掌握操作。
3.教学内容偏窄。从教学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总账子系统和报表子系统。如果其教学内容要延伸,则只涉及工资管理子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还有相当多的模块没有体现在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上,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
4.教学条件不够。这里所说的教学条件主要指软件条件,如教材、教学实验资料、实验指导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可以说,高职高专的教学仍停留在中专层次,并没有体现专业的技术性,学生只是机械地将实验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学生所做的工作就是“打字员”,因为教师已将所有实验内容按步骤发给学生,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验资料等应当重新设计,让学生去“啃啃骨头”。
5.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运用脱节。实践教学应当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机械地将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并没有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硬性按流程办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运用脱节重点体现在系统初始化操作上。
6.成绩考核传统。目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的成绩评定仍以理论考试(笔试)为主,即使是上机考试,其设计的考试方案非常简单。可以这样说,即使不学习会计,只要学习会计电算化操作,也会考出好成绩。
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领导不重视,资金投入不够。高职高专教学中,实践教学占相当大比重,实验室的建设至关重要。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特别在中西部的高职高专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领导对资金的投入没有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造成教学质量低下。
2.教师不积极,精力投入不够。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对教学采取敷衍的态度,其主要精力没有投入到教学及教学研究上,而是办自己的产业,做自己的课题,对没有“收入”的教学实验资料的设计、收集与整理等漠不关心。
3.师资缺乏,培养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学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上的师资奇缺,同时培养教师的手段与措施不力,因为近年来,高职高专的生源相当火爆,需要大量教师上课,从而造成不够资质的“教师”也欣然走上讲台,学校领导并没有想方设法去培训教师,即使培训,时间很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会计电算化教材建设不科学。在市面上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材几乎同出一辙,以验证性实验、单项实验教材为主,以总账系统与报表系统为主,很难看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很难看到细化的供应链核算及其它模块的教材。可以说,目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材并没有体现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并没有彰显高职高专的技术性特点。
5.学生固有素质也存在一定问题。在高职高专的实际教学中,所有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固有素质较差,这是本科院校教师所感受不到的。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是现行的招生体制所造成的。
三、加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对策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形势不容乐观,笔者提出一些对策,与同行共勉。
1.领导重视,加大实验室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说,单位领导是本单位的核心力,只要领导重视的事情,就一定能办成,领导不支持的事情,就一定办不成。所以领导重视,加大实验室投入,是解决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的前提条件。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必须齐备,这是搞好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
2.教师倾注,加强资料收集与整理。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力军,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一般理论课程教学有所不同,实验(训)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关键。会计电算化教师应当倾注大量精力去做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事可做,有理可循,不会造成“教师讲完,学生就学完”的现象。
3.操作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操作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应当讲明,不能只说结果,不讲道理,特别是系统的初始化内容尢为重要。比如手工会计的有些明细科目在会计电算化的设置中用辅助核算来代替,那么,明细科目与科目的辅助核算的关系如何,必须讲清楚,学生才能理解与运用。
4.设置障碍法来教学。所谓设置障碍法,是指教师事先设计一套资料,将局部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运用电算知识来解决。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运用,效果较好。比如陈明是账套主管(肯定有凭证审核权),为什么不能审核会计张三的凭证,又如出纳王晶为什么不能进行出纳签字等等。
5.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要求,由学生来设计从手工资料到电算资料的转变。这可专设会计电算化实训课,来培养学生整体、系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真正体现高职高专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东辉. 制约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与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5年01期
[2]汪刚,沈银萱.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