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幸福观培养的三个维度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zdh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人生观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期,学校要站在劳动幸福观的理论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幸福观的内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激起中学生劳动的幸福体验,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能创造财富、体现个人价值、磨炼人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幸福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劳动幸福观 培养 维度
  劳动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将人与动物相区别,是人类本质的体现方式。马克思指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并明确了劳动是获得幸福的第一来源。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实现美好梦想、解决发展中各种难题和铸就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离不开劳动。劳动可以焕发热情、释放创新潜能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培养中学生劳动幸福观的实践中,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激发学生劳动幸福的体验,树立劳动幸福的观念。
  一、劳动幸福观培养的理论维度
  劳动幸福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劳动和劳动幸福的态度。劳动获得幸福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认知,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核心因素。劳动幸福观培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一定理论高度,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在逻辑,使劳动教育实践有着深层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可见劳动是人类基本活动和社会历史的起点,成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因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劳动史观。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在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具体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开阔理论视野,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决定中学生劳动幸福观培养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是建立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由人构成的社会需要基础上的,深刻揭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特征就是劳动,而要获得个人发展的自由也离不开劳动,在社会生活中构建和谐的世界更需要劳动创造。这一劳动幸福观深厚的理论立场则是在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中必须坚定的方向,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大方向的失据。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劳动认识误区,劳动教育实践首先要摒弃关于劳动价值观的错误倾向。在农业试验站基地,很多中学生在所见的农业新品种中就感受到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劳动中的魅力,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劳动就是体力的、落后的刻板印象。在农业试验站的劳动体验活动中所见所闻和亲身的劳动体验则帮助了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形成正确观念。结合劳动教育实践,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潜移默化的迁移,促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内化驱力。例如在农业试验站的实践时,让中学生把活动的感受写出来,让他们交流讨论,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有效进行实践向理论的迁移,获得幸福体验的理论力量。
  二、劳动幸福观培养的时代维度
  劳动教育必须深刻把握劳动幸福观的时代性。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感受体现出来的,不是抽象的存在,因而幸福一定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幸福观的培养要突出时代性,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少年所追求的幸福的鲜明特点,在劳动实践中充分感受新时代劳动幸福观的具体内涵。
  首先,劳动是幸福的时代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劳动已经从基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性追求向超验性的人的自由、尊严、美的维度转变。这是对于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尊重。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幸福已经不是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追求个体内在成长、现实价值和精神满足等多方面的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自身所拥有的方面和亟待需要满足的因素不同,激发青少年幸福感的现实取向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劳动观的不同。但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个体对自身存在意义实现的丰富性和发展性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全面的发展都成为青少年获取幸福的要求。
  其次,劳动是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时代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行动指南,也是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在全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的征程中,青少年一代是决定理想信念的方向的重要力量,只有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只有他们具备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素养,才能真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发展要求更全面、更平衡,这些都离不了国人的共同劳动、协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社会幸福,从而让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实现统一,让劳动在实现共同理想的实践中成就辉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体现价值。
  最后,劳动是贯穿民族复兴的重要主题。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劳动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持续奋斗来实现。“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实现民族复兴总任务的基础,民族复兴的历程是奋斗的实践,就会增强劳动的幸福感。
  三、劳动幸福观培养的实践维度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劳动幸福观形成的最重要途径是劳动实践。丰富的劳动实践和创造性成果使青少年将其升华为审美的愉悦,从而衍生出作为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感。
  劳动实践教育要回归自然。学生的教育场常常被束缚在课堂,他们失去了亲密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体验劳动的美好机会。网络、应试教育和城市化几乎使学生成为与自然隔绝的新物种,教育失守了人与自然聯系的最后阵地。尤其是城市中,学生被物理性限制住了,使自然体验成为他们主要的缺失。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回归自然的劳动实践教育最有意义。
  劳动实践教育要联系生活。由于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家长往往更倾向于剥夺孩子们在生活中劳动、在劳动中生活的本真状态,为了知识教育忽视了更多的体力劳动,人为地割裂了劳动和生活的关系,本质上远离了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更需要通过一些生活实践的安排来触动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正面情感。例如在基于农业试验站平台的劳动实践中就通过对学生短期的夜宿安排,考虑做饭、洗衣、打扫等基本的生活安排,让学生在离开父母的校外实践中体会到生活劳动和劳动生活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幸福、深化认识,形成积极的劳动幸福观。
  劳动实践教育要注重体验。对于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经常性劳动实践的青少年来说,劳动实践教育应以积极的体验为主,并非囿于生硬的劳动任务而丧失他们以精神为基点向现实世界展现自我的主导性,从而以其全部的“自我”去感受、体悟事物,发现劳动和自我实现的关联,从而产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深刻的领悟力,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积极的体验。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会让青少年在内心唤起愉悦感,也就会投入到忘我的劳动中去。
  劳动实践教育要体现内容的全面性。劳动实践应该扎根本土,汲取地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养料,创设丰富、多元的场域,在特定的情景和关系世界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地方产业、劳动人民和现代科技的亲近感,使他们实现劳动知识的内在化、劳动情感的升华和劳动能力的增强。在农业试验站的劳动实践中,先进的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的规模种植、产业融合以及丰富的新品种,能让青少年改变对劳动生产实践的刻板印象,真切认识到真正的劳动是极具创造性的,让人能在过程中体会到自我发展的幸福劳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04 29(2).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89.
  [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 04 29(2).
  [4]徐海娇.危机与重构:劳动教育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低段正是音乐欣赏启蒙的关键期,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发现音乐欣赏中的“门道”,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适切的引导策略,将学生引入多彩的音乐世界,不断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使其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 音乐欣赏 引导策略  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无意义。”《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
期刊
摘要:《龙里格龙》是2020年宜昌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课展评”一等奖课例,结合田慧生、刘月霞撰写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本文将浅谈音乐学科如何立足于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如何开展深度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 教师发展  记住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如何让学生获得未来进入社会后能够生存、参与社会活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核心。深度
期刊
摘要:个别化学习活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区角游戏“花戏楼”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由选择材料、自由选择同伴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适时引导,及时投放相应的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活动材料供幼儿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个别化学习 自主 材料 发展  引言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班级紧紧围绕主题“我是安徽人”开展活动。开设了区角“花戏楼
期刊
摘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教学,教师利用多种媒介的辅助,进行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式的创新性研究,尝试融媒体视域下提升“超文本”传情力度的习作实践,力求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促进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文字创作。  关键词:融媒体视域 多元化媒介辅助 不同学段 习作教学  随着5G网络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提升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值得中小学教师深入思考。通过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实践思考,笔者感受
期刊
摘要:如何在习作教学领域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互联网+”与习作教学融合,改变传统习作教学模式,借助班级学习空间、微信公众号,搭建起“微素材”“微指导”“微评价”“微修改”“微展示”的“五微”习作交流平台,让学生的习作变得鲜活灵动、充满生趣,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素养 线上教学 习作教学  “写作,是学生创造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低年级段孩子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段达到40万字,而在小学高年级段,课外阅读量则要达到100万字。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和庞大的阅读总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多方面扩大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变“阅读”为“悦读”,逐步成长为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人。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悦读 语言积
期刊
摘要: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合作共赢,抱团发展”的背景下,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仅仅依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名班主任工作室是班主任“共同成长”的重要载体。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以名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探寻班主任有效研修的策略 ”进行了探究。以名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发挥引领作用、优化活动方案、规范考核评价,能够有效打开班主任发展通道,搭建班主任发展平台,探寻班主任研修的方法,进而提
期刊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普通一线教师一定要有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小学中段学情,针对班级学生居家学习的实际情况,实践并总结出一套小学中段语文“双师课堂”线上教学的方法:用“加分”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导学”来保障教学效果。  關键词:双师课堂 加分 激发兴趣 导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
期刊
摘要:地理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地理实验过程中提升了合作探究和自主实践能力。本文分享学生探究沙尘天气成因的实验过程,旨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验 沙尘天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地理实践力的描述中特别指
期刊
摘要:对于在课余时间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农村小学生,通过在主教材的教学中渗透自然拼读法,帮助学生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之间的直觉音感,掌握英语拼读规律,为识记单词清除障碍,让他们在课后能够自主进行复习、预习,并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基础。  关键词:拼读渗透 教学活动 绘本 农村小学  刘宝胤认为,自然拼读法是回归英语作为表音文字最自然、最直接的启蒙方法,能够为学生识记单词扫除障碍,让他们的课后学习自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