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的金融机构重组并购事件,发现金融危机与金融机构重组并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重组并购存在多方面的特点:金融危机中的并购以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为主;政府在金融危机的并购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危机中换股、零成本收购等非现金收购较多。这些特点揭示了金融危机促使并购交易的市场壁垒和交易成本下降,但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并购的风险,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抓住机遇开展并购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机构;重组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24-02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爆发通常会伴随大量的金融机构重组并购事件发生。本文考察了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的金融机构重组并购事件,发现在金融危机中发生的金融机构重组并购有其内在的特点。分析和研究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重组并购的特点,对于我们发现危机中蕴含的机遇以及正确认识危机中并购重组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重组并购的主要特点
(一)金融危机中的并购以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为主
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总体估值水平通常会大幅下降,这不利于资产的出售,所以金融机构一般不会选择在金融危机中出让股权。金融危机中要出售或处于要被重组地步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陷入困境的问题金融机构,有的甚至处于破产边缘。进行并购重组,主要是为了吸纳新资金偿还债务以摆脱困境。[1]
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金融危机后,拉美和东南亚地区金融机构的资产分别大幅贬值,急需资金支持,欧美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趁机在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开展跨国并购业务,取得当地金融业的经营权。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后,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亚银行收购了墨西哥普罗布尔萨商业银行70%的资产;随后,其他外国银行也并购了墨西哥一些银行。1998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发展银行出资1.53亿美元购买了泰达努银行(Thai Danu)50.27%的股权;英国标准渣打银行出资3.088亿美元购入泰国第十二大银行拿卡森银行(Nakornthon bank)75%的股份;1999年4月28日,渣打银行注资约9500万英镑收购泰国那利银行,获得了68%的普通股权,并取得控制权;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还收购了曼谷投资公司;美国花旗银行收购了泰国的大城银行。[2]2008年金融危机中,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英国劳埃德银行(Lloyds TSB)收购英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哈里发克斯银行(HBOS)以及富通集团的重组也都是由于被收购机构陷入困境造成的,有的甚至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二)政府在金融危机的并购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三次危机中并购重组活动的考察,可以发现政府在促进金融危机的并购重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放松限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本国市场。例如,1994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拉美各国严格控制外资的介入。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拉美国家的金融业逐步对外资开放,金融业并购重组开始活跃,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已有55家银行实行了合并或兼并。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逐步放松限制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购买金融机构部分或全部的股份;泰国1997年10月起将限制外国投资者拥有银行业股份的比例从25%提高到50%以上,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全国91家金融机构和15家商业银行一半以上的股份;印度尼西亚也取消了外国股份不能在本国银行业超过49%的限制;菲律宾1998年2月通过法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拥有的股份从40%增加到60%。
二是帮助金融机构完成重组并购。比如为收购方在税收、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有时候政府甚至还会亲自参与到并购重组中,1998年金融危机中的韩国政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8年12月31日韩国政府与美国新桥资本公司达成协议,新桥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将购买韩国第一银行29.8%的股份;1999年10月25日,美国新桥投资有限公司与韩国政府就收购韩国第一银行签订协议,购入该行51%的股权,韩国政府持有49%的股权。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大力推动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开展重组,倡导地方性银行并购计划。在这次危机中,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发达国家政府还出资持有问题金融机构的股权以避免其陷入破产境地,典型案例是美国国际集团和富通集团的国有化。[3]
(三)换股、零成本收购等非现金收购较多
金融危机中,金融业并购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股权交换、零成本收购等非现金或低现金的收购方式完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金融危机中获得并购融资的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二是由于被收购方受危机影响背负大量债务或者不良资产,收购完成后可能需要大量现金去偿还债务或不良资产损失等。[4]2007年由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西班牙国际银行(SBP)和富通银行(FORB)组成的财团以711亿欧元(956亿美元)的天价击败竞争对手巴克莱银行,成功收购了荷兰银行,欧洲银行财团的收购方案中股份支付的比例相当高。2009年初,富通集团与比利时政府达成的重组计划也是以换股的方式实现。
三、对我国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并购重组活动的启示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受影响相对较小。加上在上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的实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因此,本次危机给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带来了一定的机遇。[5]同时,危机中开展的并购重组面临的风险也较非危机时期要高。我国金融机构应当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变化,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开展并购活动以壮大自身实力。
(一)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并购带来机遇
一是国家和地区间的市场壁垒、隐性障碍有所减少。当危机发生时,受损严重的国家急需资金来弥补损失和偿还债务。因此,为吸引资金度过危机,受损国家通常对外部投资的限制会有所放松,从而有机会达成在繁荣时期几乎没有可能的并购交易。
二是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资产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可以降低收购成本。本次危机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去杠杆化过程,使得资产的估值回到了合理的水平上。这个估值回归的过程一方面将孕育出一些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意图扩张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个去杠杆化的过程也将为其创造一个低成本并购扩张的机遇。
(二)危机中开展并购重组须克服更大挑战
在机遇面前,更大的是挑战。对于本次金融危机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开展并购活动面临的挑战,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看。
外部的挑战主要是危机中将面临更高的风险。金融危机时期开展并购要比非金融危机时期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形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更为显著,因此面临的风险也更高,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政策的不确定性、收购目标的不确定性等。例如,金融危机是否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政府可能会对并购交易进行某种干预,或由于一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影响收购;收购的目标是否还有信息不对称的地方等等都需要进行慎重抉择。
内部的挑战主要是对于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发达国家金融业遭受重创,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在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普遍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差距。在金融危机中实施并购的金融机构必须对自身实力有足够的信心。收购方需要拥有良好的融资能力,强大的财务实力和高超的管理能力等。因为危机中发生的并购通常需要收购方向被收购方注入资金偿还债务以盘活资产,同时要对被收购方进行重组,并要在短时间内与自身有效整合,以达到并购目的。
(三)我国金融机构应抓住时机,审慎灵活地开展并购
我国金融机构应当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进展,加快自身调整,结合需求慎重选择并购对象,抓住时机、果断出手。在时机选择方面,可以考虑在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以及恢复阶段加大海外并购的力度;在目标选择方面,根据我国金融机构现阶段的经营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可以重点考虑目标市场的中小型机构,并力争取得控股权。
参考文献:
[1]王双平.九十年代全球银行并购热潮缘起及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10).
[2][4]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詹晓宁,滕维藻.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鉴论跨国并购对东亚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4).
[5]郑良芳.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回顾与启迪[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机构;重组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24-02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爆发通常会伴随大量的金融机构重组并购事件发生。本文考察了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的金融机构重组并购事件,发现在金融危机中发生的金融机构重组并购有其内在的特点。分析和研究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重组并购的特点,对于我们发现危机中蕴含的机遇以及正确认识危机中并购重组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重组并购的主要特点
(一)金融危机中的并购以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为主
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总体估值水平通常会大幅下降,这不利于资产的出售,所以金融机构一般不会选择在金融危机中出让股权。金融危机中要出售或处于要被重组地步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陷入困境的问题金融机构,有的甚至处于破产边缘。进行并购重组,主要是为了吸纳新资金偿还债务以摆脱困境。[1]
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金融危机后,拉美和东南亚地区金融机构的资产分别大幅贬值,急需资金支持,欧美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趁机在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开展跨国并购业务,取得当地金融业的经营权。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后,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亚银行收购了墨西哥普罗布尔萨商业银行70%的资产;随后,其他外国银行也并购了墨西哥一些银行。1998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发展银行出资1.53亿美元购买了泰达努银行(Thai Danu)50.27%的股权;英国标准渣打银行出资3.088亿美元购入泰国第十二大银行拿卡森银行(Nakornthon bank)75%的股份;1999年4月28日,渣打银行注资约9500万英镑收购泰国那利银行,获得了68%的普通股权,并取得控制权;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还收购了曼谷投资公司;美国花旗银行收购了泰国的大城银行。[2]2008年金融危机中,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英国劳埃德银行(Lloyds TSB)收购英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哈里发克斯银行(HBOS)以及富通集团的重组也都是由于被收购机构陷入困境造成的,有的甚至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二)政府在金融危机的并购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三次危机中并购重组活动的考察,可以发现政府在促进金融危机的并购重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放松限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本国市场。例如,1994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拉美各国严格控制外资的介入。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拉美国家的金融业逐步对外资开放,金融业并购重组开始活跃,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已有55家银行实行了合并或兼并。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逐步放松限制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购买金融机构部分或全部的股份;泰国1997年10月起将限制外国投资者拥有银行业股份的比例从25%提高到50%以上,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全国91家金融机构和15家商业银行一半以上的股份;印度尼西亚也取消了外国股份不能在本国银行业超过49%的限制;菲律宾1998年2月通过法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拥有的股份从40%增加到60%。
二是帮助金融机构完成重组并购。比如为收购方在税收、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有时候政府甚至还会亲自参与到并购重组中,1998年金融危机中的韩国政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8年12月31日韩国政府与美国新桥资本公司达成协议,新桥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将购买韩国第一银行29.8%的股份;1999年10月25日,美国新桥投资有限公司与韩国政府就收购韩国第一银行签订协议,购入该行51%的股权,韩国政府持有49%的股权。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大力推动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开展重组,倡导地方性银行并购计划。在这次危机中,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发达国家政府还出资持有问题金融机构的股权以避免其陷入破产境地,典型案例是美国国际集团和富通集团的国有化。[3]
(三)换股、零成本收购等非现金收购较多
金融危机中,金融业并购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股权交换、零成本收购等非现金或低现金的收购方式完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金融危机中获得并购融资的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二是由于被收购方受危机影响背负大量债务或者不良资产,收购完成后可能需要大量现金去偿还债务或不良资产损失等。[4]2007年由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西班牙国际银行(SBP)和富通银行(FORB)组成的财团以711亿欧元(956亿美元)的天价击败竞争对手巴克莱银行,成功收购了荷兰银行,欧洲银行财团的收购方案中股份支付的比例相当高。2009年初,富通集团与比利时政府达成的重组计划也是以换股的方式实现。
三、对我国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并购重组活动的启示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受影响相对较小。加上在上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的实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因此,本次危机给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带来了一定的机遇。[5]同时,危机中开展的并购重组面临的风险也较非危机时期要高。我国金融机构应当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变化,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开展并购活动以壮大自身实力。
(一)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机构开展海外并购带来机遇
一是国家和地区间的市场壁垒、隐性障碍有所减少。当危机发生时,受损严重的国家急需资金来弥补损失和偿还债务。因此,为吸引资金度过危机,受损国家通常对外部投资的限制会有所放松,从而有机会达成在繁荣时期几乎没有可能的并购交易。
二是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资产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可以降低收购成本。本次危机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去杠杆化过程,使得资产的估值回到了合理的水平上。这个估值回归的过程一方面将孕育出一些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意图扩张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个去杠杆化的过程也将为其创造一个低成本并购扩张的机遇。
(二)危机中开展并购重组须克服更大挑战
在机遇面前,更大的是挑战。对于本次金融危机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开展并购活动面临的挑战,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看。
外部的挑战主要是危机中将面临更高的风险。金融危机时期开展并购要比非金融危机时期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形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更为显著,因此面临的风险也更高,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政策的不确定性、收购目标的不确定性等。例如,金融危机是否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政府可能会对并购交易进行某种干预,或由于一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影响收购;收购的目标是否还有信息不对称的地方等等都需要进行慎重抉择。
内部的挑战主要是对于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发达国家金融业遭受重创,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在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普遍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差距。在金融危机中实施并购的金融机构必须对自身实力有足够的信心。收购方需要拥有良好的融资能力,强大的财务实力和高超的管理能力等。因为危机中发生的并购通常需要收购方向被收购方注入资金偿还债务以盘活资产,同时要对被收购方进行重组,并要在短时间内与自身有效整合,以达到并购目的。
(三)我国金融机构应抓住时机,审慎灵活地开展并购
我国金融机构应当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进展,加快自身调整,结合需求慎重选择并购对象,抓住时机、果断出手。在时机选择方面,可以考虑在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以及恢复阶段加大海外并购的力度;在目标选择方面,根据我国金融机构现阶段的经营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可以重点考虑目标市场的中小型机构,并力争取得控股权。
参考文献:
[1]王双平.九十年代全球银行并购热潮缘起及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10).
[2][4]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詹晓宁,滕维藻.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鉴论跨国并购对东亚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4).
[5]郑良芳.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回顾与启迪[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