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危险行为若干问题探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以来,共同危险行为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但由于立法的不明确、不具体,而使共同危险行为的有些问题在学界引发了较大的争议,而且,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侵权责任法》并没有做出规定,法官在审判过程中需要通过衡量各方利益来作出判决。
  关键词:共同危险行为;连带责任;免责事由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5-0250-02
  作者简介:刘过昭(1997-),女,安徽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在读。
  一、引言
  “共同危险行为,又称准共同侵权行为。它是指数人实施的危险行为都有造成他人的损害的可能,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但不知数人中和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在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共同危险行为进行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此条文仅适用于共同危险行为致人身受到损害的情形,并不适用于其他情形。我国2010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10条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同危险行为制度。
  但《侵权责任法》自颁布以来,学者们就对第10条争论不休,例如第10条对受害人的利益是否过度倾斜等。据此,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对《侵权责任法》第10条进行分析。
  二、对于《侵权责任法》第10条的分析
  对于《侵权责任法》第10条的理解,应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为,在共同危险行为中查明了某个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损害的发生。这时,共同危险行为就转化为一般的单独侵权行为,由行为人单独承担责任。
  第二种情况为,在共同危险行为中,确定了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其他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在此种情况下,又需要分别讨论。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的行为,单独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则按照《侵权责任法》第11条承担连带责任。若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人的行为单独不足以造成损害结果发生,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则适用《侵权责任法》第12条承担按份责任。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的行为均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一部分行为人的行为单独足以造成损害结果的发生,另一部分行为人的行为单独均不足以造成损害结果的发生。法律并未对这种情况进行规定,我们就要结合《侵权责任法》第11条和第12条的规定进行分析。叶金强教授认为:“此类型中,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应对全部损害负责,而仅能够导致部分损害的行为人也应该对相应部分的损害负责,这样,二者重合的部分可以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这样的责任分配是相当合理的,兼顾了受害人与行为人双方的利益。
  第三种情况为,仅能确定一部分行为人的行为导致损耗结果的发生,对于其余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不能确定。在此种情况下要对条文中的“确定”进行分析。确定可以理解为绝对确定和相对确定。绝对确定是指必须明确确定全部加害人,否则行为人将不能免责。而相对确定指如果确定了部分加害人,则其他不是加害人的行为人和未被发现的加害人都可以免责。到底采用绝对确定还是相对确定,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受害人的利益的保护程度在采用绝对确定标准时要高于采用相对确定标准。因为在采用绝对确定标准时,受害人的请求权的实现是以所有行为人的责任财产为担保的,但采用相对确定标准时,受害人却只能向确定的加害人求偿,责任财产的范围减少。对于已经确定的加害人来说,采用相对确定标准将会加重其赔偿责任,因为未被确定的加害人此时因为证据不足而免于赔偿责任。而且采用相对确定标准与我国《侵权责任法》在第10条上的立法目的相吻合,避免其因举证不能而丧失救济。若采用相对确定标准,未被发现的加害人就会因为受害人举证不能而免于承担责任,这显然与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0条的制度设计目的相违背。
  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理论基础也是学者热议的问题之一,笔者支持的观点为王利明教授的“因果关系推定说”。但是如果受害人积极地举证证明了具体加害人,反而不利于受害人请求权的实现。如果不予以证明,那么担保受害人请求权实现的责任财产的范围是全体行为人的财产,一旦受害人证明了具体侵害人,责任财产的范围将会缩小至具体加害人的财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很可能会出现受害人并不积极主动地收集证据,甚至刻意隐瞒具体加害人,以期获得更有利的保护,使自身请求权的实现获得最大限度的保障。毫无疑问,这样的行为是违反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的。从比较法来看,或许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侵权法的做法。美国侵权法在适用共同危险行为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原告无法合理地被期待证明那个实际导致损害的行为人”,这就要求原告必须尽到勤勉举证义务,如果原告未尽举证责任,或在诉讼中有不诚信的行为,则不能援引共同危险行为制度。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的共同危险行为中增加“不能合理期待原告证明实际致害人”的要件。
  三、共同危险行为的免责事由
  在这里要探讨的免责事由是行为人能否通过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主张免除赔偿责任。对此,学界有两种较为普遍观点,肯定说和否定说。
  肯定说主张由于共同危险行为中的因果关系只是一种推定的因果关系,如果有证据证明某一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无因果关系,该行为人自然可以免责,因为被证明的因果关系足以推翻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在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前,《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和《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所采纳的学说均是肯定说。
  否定说认为即使证明了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不能免责,必须在确定了具体加害人的情形下,其他人才可以免责。笔者赞同的是否定说。如果采用肯定说,很可能会造成受害人的损害无法求偿的情形,也可能会导致共同危险行为人伪造虚假证据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而且否定说是与《侵权责任法》第10条制定时保护受害者的立法原意相吻合的。而且采用否定说也改变了行为人的举证思路。在行为人只有证明出谁是具体加害人才能免责的情况下,所有行为人都积极主动地寻找可以证明具体加害人的证据,而不是像在采取肯定说时,行为人都寻找证据以期能够逃避赔偿责任。这样更有助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实,追求案件的实体公正。
  也有学者提出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免除连带责任,但不能免除赔偿责任。因为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是行为客观危险性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客观关联性,而承担责任的基础则是基于其行为对受害人法益具有客观危险性和主观过失。该学者认为一旦证明了行为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行为人的危险行为之间的客观关联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不能要求行为人再对损害结果承担连带责任。但行为人行为的客观危险性和主观过失是存在的,因此可以要求行为人在其份额内承担责任。此种说法是对免责事由和连带责任的免责事由进行区分而得出的,由于分析太过复杂,在司法实践中能否得到很好的适用,仍待商榷。
  虽然《侵权责任法》第10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共同危险行为,但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可能引起受害人并不积极地举证证明具体加害人,甚至隐瞒具体加害人,而使自己从此种不诚信的诉讼行为中获利。这种情形的出现是立法者在立法时对利益衡量的考虑欠妥当而导致的。第10条是为了加强对受害人的保护,防止其因举证困难而得不到救济,但这种立法上的倾斜应有一定的限度或者其他方法来加以限制。例如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共同危险行为人可以举证证明受害人并没有尽到勤勉举证义务,违反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来阻止受害人援引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要求行为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或者给予受害人这种不诚信的诉讼行为其他类型的惩罚。而且《侵权责任法》有立法上的孔雀,即在确定了具体加害人,且具体加害人为两人以上的情形下,一部分行为人的行为单独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而另一部分行为单独不足以导致损害结果发生时,责任该如何分担法律并没有作出规定。如果在司法实践中遇到此种情形,法官只能通过衡量受害者利益,加害人利益,社会利益等方面作出判决。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11.
  [2]叶金强.解释论下的共同侵权[J].交大法学,2014(1):140-148.
  [3]瞿灵敏.共同危险行为的侵权责任承担[J].西南政法大學学报,2014,6(3):88-89.
  [4]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19.
其他文献
科学课细节的把握,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磨刀不误砍柴功——课前准备的细节;二,丝丝入扣,和风细雨——教师语言的细节;三,扶放结合,充分信任——探究过程中的细节;四,有
摘要:合伙组织的合伙财产抵押应当定性为共同共有人对部分共有财产的抵押,该部分共有财产不包括劳务出资、非专利技术出资等具有一定人身性的无形资产,但包括权利具有可转让性的土地使用权出资,知识产权出资。  关键词:合伙;合伙财产;抵押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5-0241-02  作者简介:齐宇(1991-),男,河北吴桥人,西南政法
《住宅空间设计》是我院环艺设计专业的一门主课程,针对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本课程的教学要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项目实训熟练地
文章结合(G69)银百高速甜水堡至庆城段湿陷性黄土隧道群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渗流的情形,从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案选择、施工工艺、围岩监控量测等方面具体分析隧道施工渗水综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作品,著作权法维护了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专有权利及由此延伸出的带有著作权性质的权利。随着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防止他人滥用著作权人的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侵害到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著作权法》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保障人民民主的公共利益与著作权的维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以及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发现当前计算机教学中最理想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本文对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By analyzin
摘要:自由证明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基本的证明方法,不必限定于采用法律规定以内的证据方法,也不受法律规定的证据调查程序的约束,法官可以采用更为宽泛的证据形式或者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方法来完成证明。自由证明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对实现诉讼经济和诉讼程序的迅速推进,甚至对证据法乃至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证明方法;自由证明;严格证明  中图分类号:D9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
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这已无可争议。要想学好语文,就应该对语文产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入手:    一、立足培养,以人为本    学生是我们老师平等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思想感情、精神需要。对待他们,我们应立足培养、“以人为本”。这要求语文老师从能力的培养着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生活、成长,注重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
摘 要 立法自治权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充分行使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对于各民族自治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历朝历代中央对新疆的管理体制变化,研究《立法法》修改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立法现状,以地方立法内容缺陷和立法监督体系不健全为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机关 立法自治权 立法监督  作者简介:居宸羽,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摘 要 创建人民满意政府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政府危机的频发性、不确定性和影响深远性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对政府危机管理概念界定和内涵的探讨,分析当前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的相关策略和方法,为创建人民满意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政府 危机管理 人民满意政府  作者简介:杨振华,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