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有没有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本研究拟通过对南通市普通高中体育师资状况的研究,分析其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类似地区普通高中体育师资培养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南通地区五县一市35所普通高中体育师资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南通市普通高中师资状况
调查显示:师生配比为1︰355,这与国家现阶段(2009年)高中师资配比0.28%的现状一致。如果用学生数除于中学规定的班容量45人,可以得出实际教师与班级的配比为1︰7.89,这种配比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高中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但实际调查显示体育教师与班级的配比为1︰6.52,即平均6.52个班级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理论推算与实际调查的差距表明显性的过饱状态是一种假象,而造成这种假象的根源在于许多学校扩大班级容量,达到缩小学校班级规模的目的,从而造成体育教师饱和或者过剩的假象,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2体育师资的年龄结构
调查显示,南通市高中体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与近年来高中就学率逐步攀升,许多学校规模扩大,引入大批年轻教师。但总体结构基本呈正态分布,结构合理。这种情形既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注入活力,储备力量,但也因为年轻,缺少经验,工作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老教师的“传、帮、带”才能更好地承担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
3.3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
据调查显示:初级职称占21.03%,中级职称占52.36%,高级职称占26.61%,中高级职称比例高于全省水平:中级41.9%,高级14.8%(2006,叶瑛等),比例结构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总体结构合理。
3.4体育师资的性别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普通高中男体育教师占75.5%,女体育教师占24.5%,这个结果略高于体育院校招生时的女性比例(20%)。但是,性别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学校也出现了没有女性体育教师的情况,原因:①部分学校办学规模缩小,体育教师超编成为引进女性教师的客观困难;②部分学校领导忽略女性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更倾向于男性体育教师。
3.5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
调查显示:南通市体育教师中本科以上占96.6%,超过了《意见》规定的目标,但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占3.9%,与南通市高中教师整体4.1%(2009)的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相比略低。原因在于:①在职教育硕士录取条件与其它学科相同,提高了在职体育教师提升学历(学位)的门槛;②体育教师提升学历(学位)的主动性较弱。
3.6体育教师参与培训情况
调查显示:近三年来南通地区各校体育教师没有参与过培训的学校占16.7%,有1人次参与培训的占33.3%,2~3次的学校占26.7%,4~5次的学校占13.3%,6人次以上的学校占10%。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不能保证每年一人次的培训机会。究其原因:①学校领导对文化学科的过分强调而忽略了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②体育学科本身的培训、学习机会较少;③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
3.7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待遇情况
调查显示,只有16.7%的学校体现了同工同酬,而83.3%学校的体育教师待遇要比文化教师低。这种差异主要在于“学科系数”,各个学校为每一门学科设定了学科系数,比如数学、语文等重要学科一般是1.5,而体育是1或者0.8。学科系数意味着同样上一节课,文化教师系数化后工作量要大于体育教师,待遇也随比增加。事实上,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情感,对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是不利的,需要引起重视。
3.8体育教师科研情况
调查显示:13.6%的教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36.2%的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50.2%的教师是为了自己晋升职称的需要。结果表明:许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缺乏主动科研意识。
3.9体育教师课余工作量计算
调查显示,有20.7%的学校不计算工作量,75.9%的学校算,但是比正常上课课时少,3.4%的学校与正常上课一样,没有一所学校能享受高于正常上课的课时待遇。应该说绝大部分学校并不承认课外活动劳动价值,例如,有些学校将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折算成15分钟体育课课时,把文化学习视为至高无上的工作,把体育教师的工作视为廉价劳动,这不仅有遗留的传统观念影响,也有体育教师自身在活动中的不作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让他人认识和了解体育工作时存在误解。
4 结论
4.1在目前的班级容量下体育师资配比已经满足教学需求,但与国家规定的标准配置仍有一定的距离。
4.2职称和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年富力强,具有较大的潜力。
4.3女性体育教师分布不均衡,部分学校没有女性体育教师。
4.4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基本达到本科以上,但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略低于南通市整体平均水平。
4.5体育教师参与培训情况不理想,培训人数少,轮训周期长,影响体育学科的发展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4.6绝大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师课时待遇方面不能做到与文化课教师同工同酬,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7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体育科研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
4.8学校基本能给予体育教师课外活动补贴,但待遇标准要少于正常上课。
5 建议
5.1建立和完善学历提升奖励机制
鼓励体育教师报考在职教育硕士,在经费等方面减轻体育教师的负担,同时,对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体育教师提升学历(学位)。
5.2引导体育教师树立健康的科研态度
科研的目的在于反哺教学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师平时教学中教后感、教学小结等常态科研意识的激发和科研行为的适当引导,把论文写作融进教育生活,让教育科研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5.3建立同工同酬的分配政策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取消“学科系数”等变相的同工不同酬的分配政策,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工作量的计算、课外活动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一致,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健康的学校工作环境。
5.4重视年轻体育教师的培养
目前,体育师资总体中年轻体育教师居多,他们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应在培训机会较少的情况下扩大培训面,每一次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同时,改变学科歧视,让体育教师获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培训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有没有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本研究拟通过对南通市普通高中体育师资状况的研究,分析其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类似地区普通高中体育师资培养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南通地区五县一市35所普通高中体育师资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南通市普通高中师资状况
调查显示:师生配比为1︰355,这与国家现阶段(2009年)高中师资配比0.28%的现状一致。如果用学生数除于中学规定的班容量45人,可以得出实际教师与班级的配比为1︰7.89,这种配比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高中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但实际调查显示体育教师与班级的配比为1︰6.52,即平均6.52个班级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理论推算与实际调查的差距表明显性的过饱状态是一种假象,而造成这种假象的根源在于许多学校扩大班级容量,达到缩小学校班级规模的目的,从而造成体育教师饱和或者过剩的假象,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2体育师资的年龄结构
调查显示,南通市高中体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与近年来高中就学率逐步攀升,许多学校规模扩大,引入大批年轻教师。但总体结构基本呈正态分布,结构合理。这种情形既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注入活力,储备力量,但也因为年轻,缺少经验,工作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老教师的“传、帮、带”才能更好地承担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
3.3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
据调查显示:初级职称占21.03%,中级职称占52.36%,高级职称占26.61%,中高级职称比例高于全省水平:中级41.9%,高级14.8%(2006,叶瑛等),比例结构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总体结构合理。
3.4体育师资的性别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普通高中男体育教师占75.5%,女体育教师占24.5%,这个结果略高于体育院校招生时的女性比例(20%)。但是,性别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学校也出现了没有女性体育教师的情况,原因:①部分学校办学规模缩小,体育教师超编成为引进女性教师的客观困难;②部分学校领导忽略女性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更倾向于男性体育教师。
3.5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
调查显示:南通市体育教师中本科以上占96.6%,超过了《意见》规定的目标,但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占3.9%,与南通市高中教师整体4.1%(2009)的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相比略低。原因在于:①在职教育硕士录取条件与其它学科相同,提高了在职体育教师提升学历(学位)的门槛;②体育教师提升学历(学位)的主动性较弱。
3.6体育教师参与培训情况
调查显示:近三年来南通地区各校体育教师没有参与过培训的学校占16.7%,有1人次参与培训的占33.3%,2~3次的学校占26.7%,4~5次的学校占13.3%,6人次以上的学校占10%。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不能保证每年一人次的培训机会。究其原因:①学校领导对文化学科的过分强调而忽略了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②体育学科本身的培训、学习机会较少;③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
3.7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待遇情况
调查显示,只有16.7%的学校体现了同工同酬,而83.3%学校的体育教师待遇要比文化教师低。这种差异主要在于“学科系数”,各个学校为每一门学科设定了学科系数,比如数学、语文等重要学科一般是1.5,而体育是1或者0.8。学科系数意味着同样上一节课,文化教师系数化后工作量要大于体育教师,待遇也随比增加。事实上,这种同工不同酬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情感,对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是不利的,需要引起重视。
3.8体育教师科研情况
调查显示:13.6%的教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36.2%的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50.2%的教师是为了自己晋升职称的需要。结果表明:许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缺乏主动科研意识。
3.9体育教师课余工作量计算
调查显示,有20.7%的学校不计算工作量,75.9%的学校算,但是比正常上课课时少,3.4%的学校与正常上课一样,没有一所学校能享受高于正常上课的课时待遇。应该说绝大部分学校并不承认课外活动劳动价值,例如,有些学校将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折算成15分钟体育课课时,把文化学习视为至高无上的工作,把体育教师的工作视为廉价劳动,这不仅有遗留的传统观念影响,也有体育教师自身在活动中的不作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让他人认识和了解体育工作时存在误解。
4 结论
4.1在目前的班级容量下体育师资配比已经满足教学需求,但与国家规定的标准配置仍有一定的距离。
4.2职称和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年富力强,具有较大的潜力。
4.3女性体育教师分布不均衡,部分学校没有女性体育教师。
4.4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基本达到本科以上,但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略低于南通市整体平均水平。
4.5体育教师参与培训情况不理想,培训人数少,轮训周期长,影响体育学科的发展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4.6绝大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师课时待遇方面不能做到与文化课教师同工同酬,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7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体育科研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
4.8学校基本能给予体育教师课外活动补贴,但待遇标准要少于正常上课。
5 建议
5.1建立和完善学历提升奖励机制
鼓励体育教师报考在职教育硕士,在经费等方面减轻体育教师的负担,同时,对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体育教师提升学历(学位)。
5.2引导体育教师树立健康的科研态度
科研的目的在于反哺教学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师平时教学中教后感、教学小结等常态科研意识的激发和科研行为的适当引导,把论文写作融进教育生活,让教育科研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5.3建立同工同酬的分配政策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取消“学科系数”等变相的同工不同酬的分配政策,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工作量的计算、课外活动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一致,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健康的学校工作环境。
5.4重视年轻体育教师的培养
目前,体育师资总体中年轻体育教师居多,他们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应在培训机会较少的情况下扩大培训面,每一次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同时,改变学科歧视,让体育教师获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培训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