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课改取得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课改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课改者在实践探索和创新中出现操作误区和“度”的失衡是在所难免的。本文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当前课堂的“度”失衡的现状,提供了一些调整的办法,希望对课改的推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改 课堂 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6-01
新课改推行到今天,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对课改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以及对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创新时,课堂上出现了花样繁多,偏重形式的现象,这是课改不想看到,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它不是课改天生的缺陷,仅是课改者在“度”上的把握出现偏差。调整课堂形式,使之有“度”成了课改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
一、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度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主体参与,要求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它与 “课前预习”一脉相承,只不过比“课前预习”的范围更广,意义更深远,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与同学合作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事实上,许多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由过去“什么都讲”,变成“什么都不敢讲”,教师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这是不正常的。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和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叫教学。更何况,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完全通过自主学习是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讲解是必须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讲”。
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
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立刻小组讨论;讨论无时间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在讨论中盲目表现,不会倾听,完全视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在课堂上吵成一团,这能算合作吗?这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是没有价值的合作,是无病呻吟的合作,是不必要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学习是学生遇见共同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需要请教和帮助,自然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在这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对问题都有特有的感悟,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可以是生生合作,也可以是师生合作,它不强调形式,而是强调问题的解决和共同的成长。
三、把握好“探究式教学”的度
波利亚曾说过:“教学必须为发展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这就是探究式教学的内涵。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探究式教学就是把问题当成课题来研究,是让学生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延伸的过程,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师最难把握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与“一讲到底”和“一练到底”的“授之以鱼”教学方式是相对的。探究式教学要注意不要什么问题都探究,要注意探究的价值和目标。
四、把握好“问题情境创设”的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学习的价值。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一定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一定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一定要体现共同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一定要问题适度,不要“一问到底”或为少数人服务现象;也不要出现问题呈现太复杂,占用时间过多,冲淡了上课的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游戏、生活的例子、典故、认知冲突等。如:语文《将进酒》可以三问“同学们喝过酒没有?看见过喝酒没有?看见过古人喝酒没有?”,三问后进入课题。简单明了,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数学中复数的概念:上课练习,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通过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当然还有其他经典的问题创设,这就不再枚举。
五、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度
新课标指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因此,课堂上,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不惜言词,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但是,课堂上,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了言,就是“好极了”、 “棒极了、你真行……”于是掌声不断。这种随意奉送表扬和肯定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还会让整个课堂“变味”。
六、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度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教学仅凭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已经“out”了,教学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输和呈现,它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的综合体,它是任何外部事物都不能主导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因此,拒绝使用和过分夸大现代教育技术都是偏执的。只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理性整合和有效嫁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辅助功能,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技术的魅力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教育教学目标。
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课改取得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课改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课改者在实践探索和创新中出现操作误区和“度”的失衡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勇于面对,用智慧去调整航向,把握好“度”, 课改就会健康前行,教育就有美好的明天,素质教育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3]江霞. 新课改中的三大误区。吉安陈晓明语文工作室,2012。
作者简介:
潘文荣,男,71年生,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95年参加工作,并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展现智慧和演绎人生华章。业务精湛,教法优秀,教学效果好,深得学生喜爱和同行赞赏;尊重主体,关爱学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特技,为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输送了一大批优质生源;擅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与反思,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近二十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或交流;多次被邀请参加全国班主任培训,是西南地区高中班主任培训的讲授人之一。
【关键词】课改 课堂 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6-01
新课改推行到今天,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对课改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以及对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创新时,课堂上出现了花样繁多,偏重形式的现象,这是课改不想看到,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它不是课改天生的缺陷,仅是课改者在“度”上的把握出现偏差。调整课堂形式,使之有“度”成了课改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
一、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度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主体参与,要求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它与 “课前预习”一脉相承,只不过比“课前预习”的范围更广,意义更深远,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与同学合作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事实上,许多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由过去“什么都讲”,变成“什么都不敢讲”,教师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这是不正常的。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和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叫教学。更何况,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完全通过自主学习是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讲解是必须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讲”。
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
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立刻小组讨论;讨论无时间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在讨论中盲目表现,不会倾听,完全视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在课堂上吵成一团,这能算合作吗?这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是没有价值的合作,是无病呻吟的合作,是不必要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学习是学生遇见共同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需要请教和帮助,自然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在这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对问题都有特有的感悟,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可以是生生合作,也可以是师生合作,它不强调形式,而是强调问题的解决和共同的成长。
三、把握好“探究式教学”的度
波利亚曾说过:“教学必须为发展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这就是探究式教学的内涵。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探究式教学就是把问题当成课题来研究,是让学生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延伸的过程,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师最难把握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与“一讲到底”和“一练到底”的“授之以鱼”教学方式是相对的。探究式教学要注意不要什么问题都探究,要注意探究的价值和目标。
四、把握好“问题情境创设”的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学习的价值。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一定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一定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一定要体现共同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一定要问题适度,不要“一问到底”或为少数人服务现象;也不要出现问题呈现太复杂,占用时间过多,冲淡了上课的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游戏、生活的例子、典故、认知冲突等。如:语文《将进酒》可以三问“同学们喝过酒没有?看见过喝酒没有?看见过古人喝酒没有?”,三问后进入课题。简单明了,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数学中复数的概念:上课练习,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通过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当然还有其他经典的问题创设,这就不再枚举。
五、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度
新课标指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因此,课堂上,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不惜言词,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但是,课堂上,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了言,就是“好极了”、 “棒极了、你真行……”于是掌声不断。这种随意奉送表扬和肯定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还会让整个课堂“变味”。
六、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度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教学仅凭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已经“out”了,教学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输和呈现,它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的综合体,它是任何外部事物都不能主导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因此,拒绝使用和过分夸大现代教育技术都是偏执的。只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理性整合和有效嫁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辅助功能,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技术的魅力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教育教学目标。
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课改取得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课改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课改者在实践探索和创新中出现操作误区和“度”的失衡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勇于面对,用智慧去调整航向,把握好“度”, 课改就会健康前行,教育就有美好的明天,素质教育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3]江霞. 新课改中的三大误区。吉安陈晓明语文工作室,2012。
作者简介:
潘文荣,男,71年生,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95年参加工作,并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展现智慧和演绎人生华章。业务精湛,教法优秀,教学效果好,深得学生喜爱和同行赞赏;尊重主体,关爱学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特技,为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输送了一大批优质生源;擅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与反思,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近二十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或交流;多次被邀请参加全国班主任培训,是西南地区高中班主任培训的讲授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