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教四年,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处了四年,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渐渐地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在外打工生活的艰辛。
刚毕业那会儿不清楚学校生源的状况,更是对家长们的生活情况毫无了解。年轻气盛的我,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就把家长往学校叫。作业没做,把家长叫来连着孩子批评一顿。孩子听写不过关,质问家长昨天有没有给孩子听写词语。可慢慢地我被家长们随和的态度打动了,开始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过激。家长虽然表面不说,心里也一定觉得我是个不好相处的老师,那么我们之间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远了吗?我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我们学校的家长在家庭作业的辅导上为什么不如本地的家长,并多渠道地与家长与学生联系与交流。
当班上的孩子成绩急速下滑时,我都会找他们谈话来找原因:
父母工作忙
“最近爸爸妈妈在给你检查作业吗?”
“这两天我妈妈都是在我睡着了以后才回来的。”
“你爸爸呢?”
“他去外地工作了,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那你晚饭怎么办?”
“我妈妈中午上班前给我留了饭的。我自己热一热吃。”
“你一个人睡觉不怕吗?”
“习惯了。”
“那你自己一个人在家要注意用电用火的安全,晚上不要出去乱跑,要是发生意外妈妈就不能安心上班了。知道了吗?”
家里多个小生命
“戴老师觉得很奇怪,平时乖巧懂事、作业一丝不苟的你,最近怎么开始偷工减料了?”
“妈妈回老家生小弟弟了。”
“那爸爸呢?”
“爸爸每天都七点下班的。”
“你晚饭怎么办?”
“等爸爸下班回来一起吃。”
“那么晚啊?你不饿啊?”
“不饿,习惯了。”
虽然四年来这样的谈话频频出现,但是每一次,当孩子说出“习惯了”这三个字,都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心中的气愤早已被疼惜代替。
工作关系,没时间管孩子
从家长和孩子的口中得知,因为工作关系,我们一部分家长确实在孩子放学后至睡觉前的这段时间里在工厂上班。总不能因为管孩子的作业而丢了工作吧。这样的情况,就导致自控能力好的孩子,作业照样做,日子照样过;但是比较贪玩的孩子,就是回家随便扒两口饭,跑出去找朋友玩,玩到天黑回家,作业乱做一气,或者干脆不做。
既然他们的父母因为生计不能给孩子应有的关爱,那么,我作为老师,就应该暂时代替他们的父母,履行关爱孩子的职责。
比如放学后,我会陪着他把作业完成,帮他检查好,签上我的名字。然后再三叮嘱他自己一个人在家要注意安全。时不时地跟他说说,爸爸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劳累,是因为要赚钱让你过好的生活,这样孩子才不会以为爸爸妈妈只顾着上班赚钱,根本不在乎他。我想,教师给学生父母般的关爱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帮助,而且还要让孩子跟其父母关系融洽,让孩子在不缺少爱的同时,学会感受爱,呵护爱。
老师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得关心家长。发一条短信问候家长:“我跟你的孩子聊天,知道你最近工作挺忙的,要多注意休息。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挺好的,你放心吧。还有就是我要提醒你,孩子还小,请你晚上下班以后,为他做点什么事情,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关心他的。别在孩子的心中种下误会的种子哦!”一条温暖的短信,不但能解除家长工作的劳累,也能拉近教师和家长间的距离,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学历低,不懂得如何管孩子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出来打工的人,本身自己的学历就不是太高。他们读书的时候,父母是用什么方法教育他们的,他们也就用什么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常常能听到家长们说:“我们自己小学都没毕业,实在是管不了他。有时候我说一句,他能顶我三句。气了我就打他一顿。刚打完就好一点,过两天又不行了。”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把相对科学的教育观念灌输给家长。给家长倒一杯水,让他们消消气。然后拿把凳子,坐下来聊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给家长“灌输”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家里得让孩子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小天地。因为居住条件无法给孩子安静的学习环境的话,大人最好坐在旁边,陪着孩子完成作业,就算是口头作业也要在旁陪伴。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比较不集中,稍有一点动静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时候,要是家长在旁边,及时提醒,孩子又能马上投入学习状态。慢慢地,孩子听到响动,被吸引,想到爸爸(妈妈)在旁边,就会主动地再次投入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他就不容易被打扰。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遇到困难,你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我很愿意跟你交流我的想法,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好。”我希望这样的聊天能让家长感觉到,是一个朋友在和他分享教育孩子的经验,这样才能让家长愿意去尝试、去改变,而不是表面的应付。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既然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缺少归属感,我们就想办法让你们拥有归属感。你们没时间管,我们来帮你管;你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就沟通交流管孩子的方法。只要教师愿意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一定能将暖流注入他们的心中,为他们填满空洞的归属感。
刚毕业那会儿不清楚学校生源的状况,更是对家长们的生活情况毫无了解。年轻气盛的我,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就把家长往学校叫。作业没做,把家长叫来连着孩子批评一顿。孩子听写不过关,质问家长昨天有没有给孩子听写词语。可慢慢地我被家长们随和的态度打动了,开始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过激。家长虽然表面不说,心里也一定觉得我是个不好相处的老师,那么我们之间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远了吗?我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我们学校的家长在家庭作业的辅导上为什么不如本地的家长,并多渠道地与家长与学生联系与交流。
当班上的孩子成绩急速下滑时,我都会找他们谈话来找原因:
父母工作忙
“最近爸爸妈妈在给你检查作业吗?”
“这两天我妈妈都是在我睡着了以后才回来的。”
“你爸爸呢?”
“他去外地工作了,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那你晚饭怎么办?”
“我妈妈中午上班前给我留了饭的。我自己热一热吃。”
“你一个人睡觉不怕吗?”
“习惯了。”
“那你自己一个人在家要注意用电用火的安全,晚上不要出去乱跑,要是发生意外妈妈就不能安心上班了。知道了吗?”
家里多个小生命
“戴老师觉得很奇怪,平时乖巧懂事、作业一丝不苟的你,最近怎么开始偷工减料了?”
“妈妈回老家生小弟弟了。”
“那爸爸呢?”
“爸爸每天都七点下班的。”
“你晚饭怎么办?”
“等爸爸下班回来一起吃。”
“那么晚啊?你不饿啊?”
“不饿,习惯了。”
虽然四年来这样的谈话频频出现,但是每一次,当孩子说出“习惯了”这三个字,都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心中的气愤早已被疼惜代替。
工作关系,没时间管孩子
从家长和孩子的口中得知,因为工作关系,我们一部分家长确实在孩子放学后至睡觉前的这段时间里在工厂上班。总不能因为管孩子的作业而丢了工作吧。这样的情况,就导致自控能力好的孩子,作业照样做,日子照样过;但是比较贪玩的孩子,就是回家随便扒两口饭,跑出去找朋友玩,玩到天黑回家,作业乱做一气,或者干脆不做。
既然他们的父母因为生计不能给孩子应有的关爱,那么,我作为老师,就应该暂时代替他们的父母,履行关爱孩子的职责。
比如放学后,我会陪着他把作业完成,帮他检查好,签上我的名字。然后再三叮嘱他自己一个人在家要注意安全。时不时地跟他说说,爸爸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劳累,是因为要赚钱让你过好的生活,这样孩子才不会以为爸爸妈妈只顾着上班赚钱,根本不在乎他。我想,教师给学生父母般的关爱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帮助,而且还要让孩子跟其父母关系融洽,让孩子在不缺少爱的同时,学会感受爱,呵护爱。
老师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得关心家长。发一条短信问候家长:“我跟你的孩子聊天,知道你最近工作挺忙的,要多注意休息。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挺好的,你放心吧。还有就是我要提醒你,孩子还小,请你晚上下班以后,为他做点什么事情,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关心他的。别在孩子的心中种下误会的种子哦!”一条温暖的短信,不但能解除家长工作的劳累,也能拉近教师和家长间的距离,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学历低,不懂得如何管孩子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出来打工的人,本身自己的学历就不是太高。他们读书的时候,父母是用什么方法教育他们的,他们也就用什么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常常能听到家长们说:“我们自己小学都没毕业,实在是管不了他。有时候我说一句,他能顶我三句。气了我就打他一顿。刚打完就好一点,过两天又不行了。”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把相对科学的教育观念灌输给家长。给家长倒一杯水,让他们消消气。然后拿把凳子,坐下来聊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给家长“灌输”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家里得让孩子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小天地。因为居住条件无法给孩子安静的学习环境的话,大人最好坐在旁边,陪着孩子完成作业,就算是口头作业也要在旁陪伴。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比较不集中,稍有一点动静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时候,要是家长在旁边,及时提醒,孩子又能马上投入学习状态。慢慢地,孩子听到响动,被吸引,想到爸爸(妈妈)在旁边,就会主动地再次投入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他就不容易被打扰。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遇到困难,你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我很愿意跟你交流我的想法,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好。”我希望这样的聊天能让家长感觉到,是一个朋友在和他分享教育孩子的经验,这样才能让家长愿意去尝试、去改变,而不是表面的应付。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既然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缺少归属感,我们就想办法让你们拥有归属感。你们没时间管,我们来帮你管;你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就沟通交流管孩子的方法。只要教师愿意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一定能将暖流注入他们的心中,为他们填满空洞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