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人一世界 一类一群一颗心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awxsecd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接到了市级教科研课题《“群文整合阅读”有效策略的研究》研究课任务,授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7课《古诗四首》。
  这个单元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两篇精读课文《古诗四首》《为学》和一篇略读课文《沉香救母》,包括了古诗、古代散文和神话故事。在单元目标中这样描述:教学这一传统文化单元,在继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重点培养学生把握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情的能力,使学生从小接触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古诗四首》这篇课文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前出塞》诗人慷慨陈词,说出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拥有强兵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不应乱动干戈、侵犯异邦。《己亥杂诗》原本是为祭祀玉皇大帝、风神、雷神而作,实则借题发挥,揭露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反应诗人渴望出现风雷激荡的变革和人才辈出的局面。《前出塞》《己亥杂诗》与其他两首诗不同,它以议论见长,重在表达诗人的思想观点,学习这两首诗,侧重了解诗句间的内在联系。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题临安邸》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责问统治者几时抗金,饱含深沉忧愤的爱国情。我初步打算把这两首作于同一时代、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放在同一课时学习。
  群文整合阅读的理念我是非常赞同的,“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是符合课标理念和现实需要的。但怎样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在哪,怎样使课堂教学有价值有效率也成了我随之而来思考的问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对于诗歌有这样的描述:“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除了课标的要求,我也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分析。截至本册教材,学生已经学习了古诗33首。作为六年级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讲,已经积累了大量古诗学习的方法,从怎样读诗到理解诗的意思,乃至于领悟作者的情感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如:读诗时做到“正确通顺、四三停顿、声断气连”。理解诗意时运用“查连换加解诗意,诵读想象悟诗情”。这些方法无须解释,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甚至于在预习时就有部分学生完成了任务。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入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才是难点,爱国的情感一读就知道,但怎样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的情感呢?学生的现状,更加促使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群文阅读领悟情感上。
  怎样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呢?读着读着这两首古诗,诗人陆游仿佛在向我走来,他吟诵着“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吟诵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不同时代无数的爱国诗人在向我走来,他们用多情的笔触记录时代的风云,传递着一腔浓浓报国情。怎样借助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爱国的情感,学习诗作者不同的表达呢?
  通过反复的思考,我把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定位于书中的两首诗,而是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走近一位诗人、认识一个群体。教学中通过资料的不断补充,结合时代背景、逐渐深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通过诗人人生经历和所做诗作,理解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感。对比两首古诗,体会内容和表达的异同。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走进诗人内心。
  首先通过情境朗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陆游生活的年代。如在初读课文,了解意思后,我用语言引导学生走入这首诗的情境: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屋外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屋内烛光摇曳,奄奄一息的陆游卧在病榻之上,对着子女留下了这样一番话,这样一首诗,伴随着图画、音乐和老师的引读,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情境。
  其次,借助多种体会诗人“悲”的情感:首先結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为山河破碎而悲。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南宋的历史背景资料,当学生了解到南宋小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害抗金人士,当看着南宋不完整的历史版图,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悲”中饱含着对山河破碎的无奈。其次,想象诗境,理解诗人为人民生活困苦而悲。通过听音乐、想画面、练笔表达想象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再次,联系一生经历,理解诗人为壮志未酬而悲。此时,我出示横向坐标轴,联系陆游一生经历和他的诗作不难看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但爱国之志、报国之情始终不渝。这个时候,用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推波助澜:无论在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里,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一生,在所有这些诗句中,或隐或现都贯穿着一种情感,那就是“爱国”,这种情怀,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在两首诗对比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无论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诗作者们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共同的爱国情怀。这浸染着浓浓爱国情的诗句就是爱国诗,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穿越历史的时空,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这时教师按年代顺序出示纵向坐标轴,诗人的名字和经典诗句出现在屏幕上,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爱国的诗句,并把整节课推向爱国情感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两首爱国诗表达上的异同,更重要的是,把阅读的视角不局限在两首古诗,而是诗人陆游的一生,以及中华民族无数爱国人士留下的爱国诗句,学生的情感激动中饱含真情。
  上完课后,反思如下:
  一是了解教材和学生,选准着力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预习能力,古诗中的生字、古诗的朗读、古诗的意思,这些问题不再是六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他们依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会读、会背、比较浅显的一首诗,怎样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才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在本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想象写话、结合诗人一生经历,层层深入的理解诗人“悲”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是适度拓展,在群文阅读中提升。
  教材浅显易懂,学生自学即可理解诗意。教师要做的是深入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课设计从一首诗,走进陆游一生经历,联系他所做的诗作,一个报国无门、人生坎坷,但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眼前,由一首诗,带领学生走进一个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感受独属于诗人陆游的内心世界。对比阅读同时代的林升,在旅店墙壁上写下的《题临安邸》,诗人借对统治者的责问,婉转表达了对歌舞升平、骄奢淫逸的统治者的愤怒。两首诗都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这样的饱含爱国情的诗句就是爱国诗。由课文中的两篇爱国诗拓展到一类,由一个、两个爱国诗人的形象拓展到中华民族的爱国群体。这样一个庞大的爱国群体,都有着一颗共同的心——爱国心。
其他文献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精读又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关于这一话题,多少年来,很多语文老师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我们也不例外。下面,笔者将结合苏教版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例,谈谈精读教学的一些新的思考。  一、寻找良法,让精读有温度  1.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聚焦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犯一种通病,就是“问得太多,教得太碎”,学生忙于应答老师的提问而思维散乱,为
期刊
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本学期,我们班中午在校就餐的学生达38人,在上周学校开展的午餐情况检查评比中,同学们的就餐纪律等方面表现优秀,但是节约一栏被扣分了,我们班综合评比属良好等次。每天我始终坚持与学生共同就餐,并教育他们要注意节约粮食,一定要把饭菜吃完。为此,我们还想了很多的办法,如建议学校食堂工作人员
期刊
【摘 要】  习作教学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场面描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以小见大,酿习作之情;充分让学生体验,从点到面,品习作之味;重在点拨提升,由表及里,探习作之法。这样把习作“啃”出“香馍馍”的味道。  【关键词】  五年级习作教学 观察 体验 点拨  “咔嚓!咔嚓!”讲台这一边,一女生急速咬着一块旺旺雪饼,洁白的牙齿上下活动,像在造什么型,她把咬剩的部分快速咽下喉,又
期刊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語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文本的阅读培养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语文来源于生活,并将世界上千变万化的事物用文字加以表现,并通过文字这一载体传承下去。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借助阅读来获取。小学四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渠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阅读学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性原因是学生主体价值,特别是主体实践的忽视,以至课堂教学患上串讲串问的痼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其主体性是在自己的独立活动中实现的,没有主体的自主性,就谈不上主体的探究性和创造性。因此,坚持和培养主体的自主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主
期刊
教学目标:  1.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住侯菊和侯银匠的人物形象。  2.揣摩文章语言,理解侯银匠矛盾怅惘的心理,从而了解小说主旨。  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塑造十分重要,《侯银匠》作为江苏高考题,每年都成为高三学子的必修文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汪老的这篇小说。  请问: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侯银匠  (设计思考:学生对于小说的主人公的判断往往会根据情
期刊
【摘 要】  直塘老街,始于宋代,兴于明代,有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氛围,临河老宅重重叠叠、宁静古远,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它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物质资源  【关键词】  直塘老街 作文  一、搜集有关直塘老街的故事,激发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散文内在的
期刊
【摘 要】  学生的作文因文采而精彩,当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写作中掌握真谛,形成能力时,就能够铸造出更多的精彩的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的开展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文采,让作文不再是一个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 写作 能力 培养  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困扰广大学生的一个问题。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
期刊
【摘 要】  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途径。它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材角度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精心选择落笔点让“小练笔”练得扎实有效。  【关键词】  情感碰撞 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一片精彩的课文而慨叹,同时又不时地为学生的不会写作而烦恼。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