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语文最难教,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诸如此类的感慨,以前颇有点不以为然,总觉得有点玄,直到经过十年的教书育人,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本以为自己寒窗十年,大学四载,加上两年的家教生活,三尺讲台、一纸教案,当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然而想像归想像,现实归现实,一到学校,听指导老师上了几堂课,本以为他教得挺认真、挺从容、挺详细、挺通俗的,学生居然私下跟我说,听不懂!究其原因,一是老师讲得太快、太泛,记起笔记来无所适从;二是课上得有点枯燥,局限于课内,老师只顾自己讲,不注意台下感受,课堂没气氛。这无疑给了我更大的压力。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还处于转型阶段,一方面还不是很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高中生也似乎长大了,对传统那一套“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分析—写作特点”已经有点烦腻了,他们渴望高中课程能够给予他们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面对这些矛盾,如何对待,如何分析,如何处理,这是漫长的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中,我个人心得点滴如下:
语文,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妥的。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语文强调思想性远甚于艺术性,一些颇具艺术欣赏性的美文长期遭到冷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一度横遭肢解。近年来,这种现象虽然有所改观,语文的文学艺术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许多语文老师还是没能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的樊笼。像语文这种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轻松美感的课程何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荷塘月色》的意境,《拿来主义》的深邃,《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逍遥游》的洒脱,难道没办法使他们心动?没有了文学艺术,语文只是空空的躯壳,行尸走肉没有灵魂。文学这东西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而不应是抽象的、枯燥的、教条的。如何发掘文学性,这是一个难题。譬如首次入选中学课本的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就是一个引诱你把它上成政治课的陷阱。它没有什么文字障碍,文学性是隐而不露的,必须引发到课外去。当时,我征求了指导老师的意见,首先从北大的百年风云,杰出人物讲起,让学生开拓视野,接触一些对中学生来说比较生疏的事物,如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余杰的抽屉文学,使他们的思路活跃开来,再从分析课文中归纳总结出演讲辞这一文体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过程。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制造悬念,因势利导,使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最和谐融合地步,这就需要教师有演讲家的口才,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通俗性、明了性,让学生一听就懂;而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让学生产生歧义甚至误解,也不能文绉绉地子曰诗云酸溜溜地卖弄文采,让学生满头雾水。应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语文老师应具备演讲家哪些素质呢?比如恰当得体生动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适合情景的语速、语调、重音、低音等。同时,恰当的比喻和引用,适当的幽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引用王尔德名言:“第一个把女孩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孩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孩比喻成鲜花的人是蠢才。”说明写作要有个性,要有创新,不能邯郸学步,人云亦云,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把学生当作老师,这话看似荒唐,其实挺有深意。教学的主导虽在于教师,但主体在于学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服务对象也在于学生。这首先就得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爱好。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以老师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朋友身份出现。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想法,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尽管教得再认真、再投入也是枉然。学生会想:“高考语文又很少考书本上的内容,课文干嘛讲那么详细?”因此对听课失去了兴趣。这时,我们可以告诉他,课本(课内内容)是基础,基础都掌握不了,何谈课外的呢?何况知识是融会贯通的,课文懂得分析了,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外的自然就容易多了;再者,课本所选取的多是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章,有利于培养语感;当然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广泛涉猎课外读物,多读些优秀文章作品,在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些课外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教师分析课文时,还应该注意分析相关知识点,联系课外,以书本为中心辐射成一个网状结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了解、分析、掌握学生心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
当然,教学生活心得多多,体会多多。艺海拾贝,只能择取几点,浅尝辄止。教学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语文老师的角色也须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变化,但其作为艺术家、演讲家、心理学家的一面,就像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桂冠,变的只能是细节,而不会是基础和框架。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第三中学)
本以为自己寒窗十年,大学四载,加上两年的家教生活,三尺讲台、一纸教案,当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然而想像归想像,现实归现实,一到学校,听指导老师上了几堂课,本以为他教得挺认真、挺从容、挺详细、挺通俗的,学生居然私下跟我说,听不懂!究其原因,一是老师讲得太快、太泛,记起笔记来无所适从;二是课上得有点枯燥,局限于课内,老师只顾自己讲,不注意台下感受,课堂没气氛。这无疑给了我更大的压力。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还处于转型阶段,一方面还不是很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高中生也似乎长大了,对传统那一套“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分析—写作特点”已经有点烦腻了,他们渴望高中课程能够给予他们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面对这些矛盾,如何对待,如何分析,如何处理,这是漫长的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中,我个人心得点滴如下:
语文,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妥的。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语文强调思想性远甚于艺术性,一些颇具艺术欣赏性的美文长期遭到冷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一度横遭肢解。近年来,这种现象虽然有所改观,语文的文学艺术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许多语文老师还是没能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的樊笼。像语文这种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轻松美感的课程何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荷塘月色》的意境,《拿来主义》的深邃,《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逍遥游》的洒脱,难道没办法使他们心动?没有了文学艺术,语文只是空空的躯壳,行尸走肉没有灵魂。文学这东西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而不应是抽象的、枯燥的、教条的。如何发掘文学性,这是一个难题。譬如首次入选中学课本的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就是一个引诱你把它上成政治课的陷阱。它没有什么文字障碍,文学性是隐而不露的,必须引发到课外去。当时,我征求了指导老师的意见,首先从北大的百年风云,杰出人物讲起,让学生开拓视野,接触一些对中学生来说比较生疏的事物,如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余杰的抽屉文学,使他们的思路活跃开来,再从分析课文中归纳总结出演讲辞这一文体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过程。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制造悬念,因势利导,使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最和谐融合地步,这就需要教师有演讲家的口才,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通俗性、明了性,让学生一听就懂;而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让学生产生歧义甚至误解,也不能文绉绉地子曰诗云酸溜溜地卖弄文采,让学生满头雾水。应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语文老师应具备演讲家哪些素质呢?比如恰当得体生动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适合情景的语速、语调、重音、低音等。同时,恰当的比喻和引用,适当的幽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引用王尔德名言:“第一个把女孩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孩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孩比喻成鲜花的人是蠢才。”说明写作要有个性,要有创新,不能邯郸学步,人云亦云,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把学生当作老师,这话看似荒唐,其实挺有深意。教学的主导虽在于教师,但主体在于学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服务对象也在于学生。这首先就得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爱好。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以老师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朋友身份出现。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想法,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尽管教得再认真、再投入也是枉然。学生会想:“高考语文又很少考书本上的内容,课文干嘛讲那么详细?”因此对听课失去了兴趣。这时,我们可以告诉他,课本(课内内容)是基础,基础都掌握不了,何谈课外的呢?何况知识是融会贯通的,课文懂得分析了,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外的自然就容易多了;再者,课本所选取的多是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章,有利于培养语感;当然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广泛涉猎课外读物,多读些优秀文章作品,在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些课外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教师分析课文时,还应该注意分析相关知识点,联系课外,以书本为中心辐射成一个网状结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了解、分析、掌握学生心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
当然,教学生活心得多多,体会多多。艺海拾贝,只能择取几点,浅尝辄止。教学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语文老师的角色也须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变化,但其作为艺术家、演讲家、心理学家的一面,就像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桂冠,变的只能是细节,而不会是基础和框架。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