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就是南浔,一个地处浙江湖州小城的江南古镇,低调中透着些许典雅。有人说如果西塘如小家碧玉,很亲近没有距离感,乌镇则是个大家闺秀,大方而且精致,而南浔更像留洋归来的十三姨,中西合璧,大气、优雅中带点叛逆。初识南浔,倒让我想起一位祖籍浙江的才女——林徽因,她不像陆小曼那样爱得炽热激烈,却多了些对人生的睿智,她温婉娴雅,看似无力却有着自己明确的坚守,看似保守却在内心追求着新文化的洗礼,更显出珍贵和纯真来。如今伊人虽然已去,南浔也只留下一座古镇,她所承载的岁月沉淀,却引无数后人折腰。
南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早在南宋时期,就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近代的南浔又是我国丝绸工业的发源地、民族工业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曾涌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近百家丝商巨富,对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曾出过五十余名进士,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南浔具有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以及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江南流水似丝绸,拱桥座座渡扁舟;
亭台楼阁倒有影,淑女摇琴醉清风。
绿映灯红酒旗风,烟波悠然鸟啼鸣;
细雨连绵巷深静,油伞水珠滴答声。短短几句诗,却道出了江南古镇的独特韵味和情怀,让人赞叹。吟诗作对的人总是多愁善感,亦是情意敏感的人,常常羡慕古人,竟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一片落花可以感伤多日,一溪流水可以抚琴半晌……江南水乡自古就是文人的感怀之地,小桥流水人家也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曼妙的画卷。
古镇南浔,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走进南浔,如同走进了“绿意红情,小桥流水”的诗意画境。漫步在青石板小街,或欣赏黛瓦粉墙的庄重古朴,或陶醉于古建筑的雕梁画栋,或体会小巷的古老遗风,胸臆中生出无限空明。
清晨,独自穿行在南浔古镇窄窄的深巷,千百年来,熙来攘往的八方宾客,已将这脚下的青石板踩踏得光洁如新,天旱无灰,天湿无泥。我用脚步丈量着来路,有多少悲欢离合曾在此登场落幕?石板上的每一条纹路,又曾见证小镇多少春华秋实。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自由行走,不受羁绊,没有约束;背上包,带上自己,在南浔的小巷里,遇见那个最真的过往。
河道中的乌篷船,在悠悠的岁月中不轻不重,不紧不慢地驶过。时至今日,它依然在鲁迅的《故乡》里鲜活,在离家游子的睡梦中清晰,在身临其境的画面上定格。它已然成为了民族乡情中最魂牵梦萦的那道永恒寄托,挥之不去。
静静的河水,拱桥倒影如月,冬日的河畔,隐隐地总能闻到一丝花香,把那些逝去的似水年华,融入这温柔的江南水乡,没有太多奢求,只想让内心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承载更多的安详。
如果说,南浔之美有一种恬静和浪漫,那么古镇一角的百间楼必定是这恬静中最沉稳的那一个音符。漫步在百间楼,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生俱来,说不清也道不明,只觉得此时的自己才是真正走进了南浔,融入了南浔,成为了小镇的一份子。不是路人而是住民,不是风景而是生活,悠然之间,恍若隔世……这里的生活很简单,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小镇故事;这里的人们很朴实,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柴米油盐的传统生活。只是在不经意间,镜头对准的某个瞬间,他们羞涩一笑,转过头去,于是,画面定格在最自然的背影。
坐一艘乌蓬船游南浔是不错的选择,船夫船娘就是你最好的流动导游,他们摇着船,载着你顺着河道穿梭在古镇的大街小巷,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你闲聊,从南浔的悠久历史到近代的富商巨贾,虽然讲解不是那么专业,但故事足够动人。
慵懒的午后,在古镇客栈的阳台上,泡上一杯茶,桌上放本喜爱的闲书,有心就翻翻,无心就眯眯。或是邀三五良朋,桌上摆满瓜子花生,或聊天,或发呆,或闭目养神,哪一种情怀都是那么让人惬意。这,才是我们的南浔时光。
如果再听上一段越剧,那就再好不过。越剧曲调婉转柔美,是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原来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后风行全国,目前为中国大陆第二大戏曲剧种。对于外地人来说,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那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专注和高雅不言而喻。
作为一座因中西合璧的建筑而闻名的江南水乡,来到南浔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便是小莲庄。第一眼看到小莲庄,立马就想起了我在湖州去过的莲花庄公园,说来二者还真有渊源。小莲庄乃是清代南浔巨富光禄大夫刘镛的庄园,名曰“小莲庄”即是表达仰慕元代画家赵孟頫所建湖州莲花庄之意,从侣85年到1924年,前后共花了近40年才最终建成。
既然名中有“莲”,那园中荷花池自然是少不了的。实际上,小莲庄的园林也是以荷花池为中心,周围曲径回廊,亭台楼榭,花园假山一样不少。建筑方面则更有意思,小莲庄并不是和其他古镇一样纯粹地走传统路线,而是更多呈现出东西合璧的风格——譬如,荷花池旁边的那座小楼“东升阁”(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想必以前是刘氏家族千金的闺房吧),便是明显的西洋风格。
东西合璧——这也是南浔的建筑群落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独到之处,概因南浔因丝闻名,因丝而富,财大气粗的丝商们从明清时代就开始做外贸生意,见多识广,对外来文化也不排斥,在建筑方面也就洋为中用了。
绕过荷花池便是刘氏家庙,两座三重檐的高大牌坊矗立在家庙前,两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也散发着阵阵幽香。这是刘家祭祀祖先的地方,规格自然也是颇高,光门槛就有近1米高,想要跨过去是绝无可能了,想过去只能用“翻”。只有身份地位高的贵人到来,才会把门槛的木板去除—些,让贵客可以迈过。
傍晚的南浔显得宁静而祥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摩肩接踵,没有嘈杂喧哗,没有灯红酒绿。坐在桥头,静静地欣赏着这座水乡古镇,欣赏着古镇人最生活的状态,虽然谈不上有多美,但只有此时,你才会发现,这座古镇的千年底蕴和内涵正在慢慢进驻你心里。
南浔最令人难忘的该是它的夜,云淡风清一轮江月明,青石,翘檐,斗拱,小桥,流水,人家……当这一切褪去日的光晕,在夜的星光中安然沉睡的时候,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先天的后天的,那时那地那人那景,如同一幅最纯正的水墨山水,统统渲染进这水乡的夜色中。这一张朦胧的光影轮廓,一直蔓延到天边,此时此刻,再也分不清是星河点缀了灯火,还是灯火映衬了星河。于是,干脆就着拱桥石阶上一躺,让微风拂面,流水轻奏,灯火入眠,星河入梦……
南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早在南宋时期,就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近代的南浔又是我国丝绸工业的发源地、民族工业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曾涌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近百家丝商巨富,对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曾出过五十余名进士,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南浔具有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以及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江南流水似丝绸,拱桥座座渡扁舟;
亭台楼阁倒有影,淑女摇琴醉清风。
绿映灯红酒旗风,烟波悠然鸟啼鸣;
细雨连绵巷深静,油伞水珠滴答声。短短几句诗,却道出了江南古镇的独特韵味和情怀,让人赞叹。吟诗作对的人总是多愁善感,亦是情意敏感的人,常常羡慕古人,竟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一片落花可以感伤多日,一溪流水可以抚琴半晌……江南水乡自古就是文人的感怀之地,小桥流水人家也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曼妙的画卷。
古镇南浔,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走进南浔,如同走进了“绿意红情,小桥流水”的诗意画境。漫步在青石板小街,或欣赏黛瓦粉墙的庄重古朴,或陶醉于古建筑的雕梁画栋,或体会小巷的古老遗风,胸臆中生出无限空明。
清晨,独自穿行在南浔古镇窄窄的深巷,千百年来,熙来攘往的八方宾客,已将这脚下的青石板踩踏得光洁如新,天旱无灰,天湿无泥。我用脚步丈量着来路,有多少悲欢离合曾在此登场落幕?石板上的每一条纹路,又曾见证小镇多少春华秋实。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自由行走,不受羁绊,没有约束;背上包,带上自己,在南浔的小巷里,遇见那个最真的过往。
河道中的乌篷船,在悠悠的岁月中不轻不重,不紧不慢地驶过。时至今日,它依然在鲁迅的《故乡》里鲜活,在离家游子的睡梦中清晰,在身临其境的画面上定格。它已然成为了民族乡情中最魂牵梦萦的那道永恒寄托,挥之不去。
静静的河水,拱桥倒影如月,冬日的河畔,隐隐地总能闻到一丝花香,把那些逝去的似水年华,融入这温柔的江南水乡,没有太多奢求,只想让内心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承载更多的安详。
如果说,南浔之美有一种恬静和浪漫,那么古镇一角的百间楼必定是这恬静中最沉稳的那一个音符。漫步在百间楼,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生俱来,说不清也道不明,只觉得此时的自己才是真正走进了南浔,融入了南浔,成为了小镇的一份子。不是路人而是住民,不是风景而是生活,悠然之间,恍若隔世……这里的生活很简单,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小镇故事;这里的人们很朴实,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柴米油盐的传统生活。只是在不经意间,镜头对准的某个瞬间,他们羞涩一笑,转过头去,于是,画面定格在最自然的背影。
坐一艘乌蓬船游南浔是不错的选择,船夫船娘就是你最好的流动导游,他们摇着船,载着你顺着河道穿梭在古镇的大街小巷,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你闲聊,从南浔的悠久历史到近代的富商巨贾,虽然讲解不是那么专业,但故事足够动人。
慵懒的午后,在古镇客栈的阳台上,泡上一杯茶,桌上放本喜爱的闲书,有心就翻翻,无心就眯眯。或是邀三五良朋,桌上摆满瓜子花生,或聊天,或发呆,或闭目养神,哪一种情怀都是那么让人惬意。这,才是我们的南浔时光。
如果再听上一段越剧,那就再好不过。越剧曲调婉转柔美,是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原来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后风行全国,目前为中国大陆第二大戏曲剧种。对于外地人来说,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那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专注和高雅不言而喻。
作为一座因中西合璧的建筑而闻名的江南水乡,来到南浔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便是小莲庄。第一眼看到小莲庄,立马就想起了我在湖州去过的莲花庄公园,说来二者还真有渊源。小莲庄乃是清代南浔巨富光禄大夫刘镛的庄园,名曰“小莲庄”即是表达仰慕元代画家赵孟頫所建湖州莲花庄之意,从侣85年到1924年,前后共花了近40年才最终建成。
既然名中有“莲”,那园中荷花池自然是少不了的。实际上,小莲庄的园林也是以荷花池为中心,周围曲径回廊,亭台楼榭,花园假山一样不少。建筑方面则更有意思,小莲庄并不是和其他古镇一样纯粹地走传统路线,而是更多呈现出东西合璧的风格——譬如,荷花池旁边的那座小楼“东升阁”(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想必以前是刘氏家族千金的闺房吧),便是明显的西洋风格。
东西合璧——这也是南浔的建筑群落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独到之处,概因南浔因丝闻名,因丝而富,财大气粗的丝商们从明清时代就开始做外贸生意,见多识广,对外来文化也不排斥,在建筑方面也就洋为中用了。
绕过荷花池便是刘氏家庙,两座三重檐的高大牌坊矗立在家庙前,两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也散发着阵阵幽香。这是刘家祭祀祖先的地方,规格自然也是颇高,光门槛就有近1米高,想要跨过去是绝无可能了,想过去只能用“翻”。只有身份地位高的贵人到来,才会把门槛的木板去除—些,让贵客可以迈过。
傍晚的南浔显得宁静而祥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摩肩接踵,没有嘈杂喧哗,没有灯红酒绿。坐在桥头,静静地欣赏着这座水乡古镇,欣赏着古镇人最生活的状态,虽然谈不上有多美,但只有此时,你才会发现,这座古镇的千年底蕴和内涵正在慢慢进驻你心里。
南浔最令人难忘的该是它的夜,云淡风清一轮江月明,青石,翘檐,斗拱,小桥,流水,人家……当这一切褪去日的光晕,在夜的星光中安然沉睡的时候,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先天的后天的,那时那地那人那景,如同一幅最纯正的水墨山水,统统渲染进这水乡的夜色中。这一张朦胧的光影轮廓,一直蔓延到天边,此时此刻,再也分不清是星河点缀了灯火,还是灯火映衬了星河。于是,干脆就着拱桥石阶上一躺,让微风拂面,流水轻奏,灯火入眠,星河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