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3日,微软收购诺基亚的交易震惊了全世界,热闹过后,英国《金融时报》有点刻薄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打法还是那些打法,技术还是那些技术,人还是那帮人,两个原本手拉手的失意胖子,如今紧紧拥抱在一起,就能造出iPhone终结者?”
此项收购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微软CEO鲍尔默在离职前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中的“收山之作”,目的是为即将向设备和服务公司转型的微软提供技术支持。在鲍尔默执掌微软的13年中,并没有续写盖茨的辉煌,期间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过40%,业绩也难以持续令人满意。鲍尔默的失误更多的是个人的战略失误,他让微软在过去10年间错过了所有的热点,任凭一个个后来者超越自己。
是非功过
8月23日,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退休。消息一出引发上至华尔街大行下至微软持股人的集体狂喜。消息公布当日,微软股价大涨7.3%。
事实上,股价一直是鲍尔默的一个痛点,2000年,鲍尔默从盖茨手中接过微软的权力棒时,微软的股价在40美元左右,但在随后的13年里,微软股价长期在22-32美元之间徘徊,而整体市值则从13年前的6000亿美元缩水至现在的2700亿美元左右,形同腰斩。反观其对手苹果,从2000年市值不足50亿美元,到2012年,苹果市值达到了6235亿美元,打破的正是1999年底,鲍尔默上台前微软创下的纪录。
但是,微软并非不赚钱,相反,微软的业绩可谓辉煌。13年里,其销售额从253亿美元猛增到743亿美元,营业利润从117亿美元增至253亿美元,积累了高达630亿美元的现金,还给股东带来了超过1800亿美元的投资回报。
高销售额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微软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从2000年至今,微软一共推出了ME、2000、XP、Server 2003、Vista、Server 2008、Win 7、Win 8、Server 2012等多个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其中既有经典的XP、Server 2003以及Win 7,也有广受诟病的Vista和被微软寄予厚望却反应平平的Win8。但Windows家族每月的装机量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90%以上,可以说,鲍尔默维护了微软在桌面操作系统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然而,伴随着微软辉煌业绩的是PC市场的衰落和移动市场的崛起,犹如康乾盛世导致的闭关锁国,微软在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阻碍了他们像Google和苹果一样在移动领域的创新式发展,苹果在乔布斯的管理下,凭借着iPhone与iPad在移动领域占据着巨大先机;而谷歌也通过免费开放的Android系统,拿下了智能手机领域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
反观微软虽然早就进入移动领域,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动作迟缓,将这个未来市场几乎完全让给了谷歌和苹果。尽管Windows Phone平台号称第三大移动平台,但市场份额只有可怜的5%,开发者不愿意深耕WP平台,应用寥寥无几;在平板市场,去年推出的用于对抗iPad和Android平板的Surface RT更是成为一个笑柄。
鲍尔默自己曾说过,“作为微软CEO的最大遗憾,是过分关注Windows而顾此失彼,损害到了整个公司。”诚然,鲍尔默的失误更多的是个人的战略失误,让微软在过去10年间错过了所有的热点,任凭一个个后来者超越自己。
2007年,鲍尔默说:“iPhone太贵了!我永远不会把智能手机作为事业的一部分。”他认为iPhone在抢占重要市场份额方面毫无机会可言。他当时过于关注谷歌,却忽略了苹果的崛起。iPhone轰动了世界,随后催生了iPad,并再次轰动世界。鲍尔默曾试图扼杀谷歌业务,却瞄准了错误的方向。他注意到了谷歌的搜索却忽略了谷歌的Android,如今谷歌的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5%。
在鲍尔默的领导下,13年前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的IE浏览器先后落败于Firefox和Chrome;Windows Vista的失败也让微软用户一直不愿为其Windows XP系统进行升级;该公司推出的音乐播放器Zune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产品与创新上的步步落后,令微软在IT业迎来移动互联这样重要革命时,被苹果、谷歌及亚马逊甩在身后。在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微软试图通过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和平板电脑Surface东山再起,但却都落得个惨淡收场。
最近,鲍尔默公布了微软1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重组计划。鲍尔默希望微软转型成为一家设备与服务公司,使它能够免遭PC行业下滑带来的影响,并更好地与谷歌、Facebook和苹果展开竞争。
不过,现在看来鲍尔默可能无法亲自实施这一重组计划了。微软目前的困境使董事会成员决定让鲍尔默提前离开。据知情人士透露,9个董事会成员,包括鲍尔默长期的搭档比尔·盖茨,最后都统一认为他应当尽早离职。这是由于一些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造成的,包括潜在的代理权之争、业绩持续下降。
在微软服务超过30年,鲍尔默对微软的感情不言而喻。在宣布提前辞职的当天,鲍尔默在给微软员工的一份公开信中表示:“对于这类过渡而言,永远没有最合适的时机,但现在是正确的时候。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件感伤且艰难的事情,但我愿意为自己所爱企业的利益走这一步。”
优秀的“二把手”
按照微软内部开玩笑式的评价,鲍尔默在激动的时候,总是能把任何东西都强调上三遍。而当年盖茨力邀鲍尔默加盟微软也正是看上了“激动先生”的热情洋溢、激情澎湃。
1974年,18岁的鲍尔默是哈佛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看一场电影的时候结识了盖茨,风趣外向的鲍尔默与腼腆内向的盖茨不仅性格互补,还都对数学和科学兴趣浓厚,两人一见如故,后来一起搬到了一个宿舍中,并且将他们的宿舍叫做“雷电房”,整天争论应用数学等领域的问题。 1975年,盖茨办理退学后创办微软,并且鼓动鲍尔默也辍学出去一起创业。但是鲍尔默拒绝了盖茨的建议,选择继续深造,后来在哈佛拿到了数学和经济学的双学位。1980年,盖茨带领一帮技术天才创办微软已经进入了第5个年头,而缺乏管理和销售人才使得微软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盖茨又一次想到了鲍尔默,而鲍尔默这一次没有拒绝盖茨,放弃了斯坦福的学业,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微软7%股份的合同受聘成为盖茨的个人助理。不过鲍尔默当时在进入微软时有点“另类”,因为鲍尔默不懂编程,所以一开始鲍尔默就提出自己在微软只行使管理职能,绝对不编程。当时微软只有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位,也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
与盖茨安静、清瘦的电脑天才形象不同,鲍尔默体格强壮、爱打篮球,个性夸张高调。他在推销微软的产品时不遗余力,获赠“疯狂推销员”的称号。1991年,在一次日本举行的会议上,他大声喊:“Windows!Windows!”结果因喊得太用力,要去给声带做手术。
在为微软服务的30多年里,鲍尔默先后担任多项重要职位,负责公司运营、操作系统的开发、销售和支持。1998年,他被提升为总裁,负责微软的日常管理与运营。2000年,他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微软的管理,包括实现微软的梦想,即通过优秀的软件,赋予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通过任何设备沟通和创造的能力。2008年,鲍尔默接替了盖茨成了微软公司的总裁。
在微软工作了33个年头,作为微软多年的领导者,他骨子里都是微软的DNA。“盖茨和鲍尔默的配合非常完美,他们是美国企业‘双人执政模式’的最佳标杆。从这一点上讲,鲍尔默在微软的成功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创新研究中心创始人金错刀强调,在美国企业中流行的双人执政模式,即一个创始人负责产品,另一个负责运营。
金错刀评价:“鲍尔默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销售型领导,他在任期间推动微软最大的变化就是推动多品牌战略。”很多传统IT公司不会做品牌,而鲍尔默在2000年之后帮助微软成功塑造了多品牌,其中XBox更是家喻户晓,轻松杀人家庭娱乐产业,连续22个月高据全美游戏主机市场销售冠军。
鲍尔默本身擅长运营,他在微软建立了一套强悍的数据考问体系,对公司的管理推进非常强势。“在鲍尔默推动的这套考问体系之下,员工开会从不说虚的,而是直接用数据说话。”金错刀说。
一位来自微软中国的前高管指出:“鲍尔默对于微软最大的贡献是把其从一家单纯的软件公司改造成一家软硬兼备的公司,而且给微软制定了“云+端”战略,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战略,也符合时代的趋势,同时又把微软所有业务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2011年的时候,鲍尔默又将之明确为向“服务+硬件”转型的战略,这种说法比“云+端”更容易被业界和客户所理解。在鲍尔默的带领下,微软在“云”方面的优势已经建立,成为领导厂商之一,但缺憾是在“端”方面还远远落后。
但随着PC时代逐渐走向终结,在移动互联网新时代,耀人眼目的公司的领导者大多是偏向产品工程师和设计师的人,鲍尔默PC时代的基因,在移动互联时代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起来。业内人士分析,“鲍尔默的性格特质更适合做二把手,而不是一把手。他不是一个产品经理,在IT业界,特别是近些年快速变革的时代,不由产品经理决定企业的方向是一个最大的忌讳。”
被扼杀的内部创新
鲍尔默曾在微软一连串的失败转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位微软内部人士透露,2011年WP7推出之前,有报道称微软内部有7个移动操作系统,但实际上据他“掰着手指头数”,共有11个,“不仅是移动部门做,其他部门只要跟移动设备相关都做”。
这与微软纵向的组织管理架构有关。2005年加入微软的微软中国前高管周凯表示,当时微软中国虽下辖七个业务部门,但各部门负责人都直接将工作汇报给微软总部的老板,时任微软中国总裁李开复及其继任者张亚勤对业务部门“既没有财权,也没有人(事任免)权”,实际上只掌管着一个呼叫中心和一些项目基金。
在2005年盖茨退休之前,微软内部有一个专门搜集项目创意的网站,盖茨亲自从中筛选有潜质的新项目,而鲍尔默则负责从成本控制和团队绩效的角度“毙”项目,两人之间能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而盖茨退休之后,公司内没有人能与鲍尔默抗衡,占微软营收和利润80%以上的Windows和Office两大部门代表的保守势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据名利场杂志作家艾肯沃尔德记载,早在1998年,微软内部就开发出了采用触摸屏的电子书(e-Books)产品,但盖茨不喜欢它,因为它的界面“不像Windows”,而Office是为键盘输入设计的。“Windows就是上帝,一切都必须兼容Windows。”微软前高管史蒂夫·斯通评价。
大量的信息表明,这两条标准——是否脱离Windows和Office的既定技术路线、能否立即赚钱,扼杀了微软内部许多代表未来的创新项目。
早在2000年,微软内部有一个通过互联网提供文字处理等软件的项目NetDoes,由于NetDocs有可能威胁Office,盖茨和鲍尔默对这个项目的意见并不一致。最终NetDocs项目先是猛增55400名员工,又在2001年初并入Office团队,之后这个项目便寿终正寝了。如果微软当初保留下NetDocs,可能就不会有日后谷歌的在线办公软件Google Apps。据统计,目前有超过400万家企业采用了Google Apps。
微软前副总裁迪克·布拉斯2004年离开微软,他曾领导过微软的平板电脑项目,2010年他在《纽约时报》撰文回忆说,十年前微软就曾试图做平板电脑和电子书,但都由于部门之间的内斗而夭折。“与其他科技公司不同,微软没有真正的创新体系,它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破坏创新的体系。”他说。
真的只是鲍尔默的过失吗? 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的原因应该归咎于谁?不是因为瞭望员发现太晚,也不是因为船长未能掌握方向,而是因为超速行驶。同样,微软未能把握移动互联网浪潮,并非鲍尔默对一款产品或者几款产品的决策失误而造就,而是微软的基因、思维方式和行事模式所决定。
以微软本行操作系统为例,在iOS和Android之前,微软已经推出了Windows CE等支持嵌入式设备的系统,不过模式依然是“卖操作系统软件”。iOS和安卓设备成功的根源是“横向整合”,iOS通过App Store构建了移动应用生态体系;安卓则依靠开放免费+笼络设备商+构建ARM阵营形成了与iOS抗衡的安卓王国。
也就是说,微软移动操作系统落败,并非产品失败,而是产业模式失败。苹果和Google的思维,是微软不可能一下转型的。现在微软要转型“设备+服务”,为时已晚。
微软未能实现也永远无法实现“让每张桌面都有一台电脑”。但它无疑是电脑普及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微软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引领了一种模式。这个模式的产物便是“WIN-TEL”阵营。
在过去几十年,微软和Intel一唱一和。正如“安迪一比尔”定律所描述的,“安迪造了什么,比尔便会拿走什么”。安迪的Intel提升性能,微软的软件就会升级来吃掉这些增加的性能,这使得人们有不断升级电脑配置的需求。但Intel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浪潮,面临的问题也是转型,因此WIN-TEL时代已崩塌,“软件模式”已失效。
人们将不再安装软件,而是使用某种服务,可以是App,可以是Web网络,可以是微信上的公众账号。移动浪潮之后的浪潮是什么?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设备即服务,一切都是服务。Chrome OS代表的云端操作系统的思想,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先做使用电脑和手机等设备的方式。
但微软前期似乎无法接受这种趋势,他们坚持按份卖软件。不论是最新的操作系统抑或办公软件,或者Windows Phone。我们使用安卓系统,手机制造商也需要“按份”向微软缴纳专利费。“按份收费”是微软骨子里的思维模式。
一个假设是比尔·盖茨能否拯救微软?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姑且不论比尔·盖茨离开微软一线多年,微软今天的状态是盖茨创立微软之初设定的“软件基因”决定的。几十年来微软一直没有改变的便是“软件企业”的特质。但这个模式正面临失效,被更优越的模式替换。
微软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则是重新注入新的基因和血液,以响应当下潮流,这异常艰难。已经有许多微软CEO的候选名单,但人们可能并不关心结果。如果微软是泰坦尼克号,它或许已经撞上冰山。此时任命新的船长,可以减少损失,但很可能回天乏术,终究逃不过被边缘化的命运,就像IBM被微软、苹果们颠覆后所处的位置一样,就像雅虎换帅多次依然逐渐没落的趋势一样。
当现实乏味得像一滩死水时,任何一个涟漪都会激发人们的期盼。微软股价上涨并非因为鲍尔默离任,而是因为“微软终于有点变化了”。尽管这个变化并不会改变微软太多。
此项收购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微软CEO鲍尔默在离职前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中的“收山之作”,目的是为即将向设备和服务公司转型的微软提供技术支持。在鲍尔默执掌微软的13年中,并没有续写盖茨的辉煌,期间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过40%,业绩也难以持续令人满意。鲍尔默的失误更多的是个人的战略失误,他让微软在过去10年间错过了所有的热点,任凭一个个后来者超越自己。
是非功过
8月23日,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退休。消息一出引发上至华尔街大行下至微软持股人的集体狂喜。消息公布当日,微软股价大涨7.3%。
事实上,股价一直是鲍尔默的一个痛点,2000年,鲍尔默从盖茨手中接过微软的权力棒时,微软的股价在40美元左右,但在随后的13年里,微软股价长期在22-32美元之间徘徊,而整体市值则从13年前的6000亿美元缩水至现在的2700亿美元左右,形同腰斩。反观其对手苹果,从2000年市值不足50亿美元,到2012年,苹果市值达到了6235亿美元,打破的正是1999年底,鲍尔默上台前微软创下的纪录。
但是,微软并非不赚钱,相反,微软的业绩可谓辉煌。13年里,其销售额从253亿美元猛增到743亿美元,营业利润从117亿美元增至253亿美元,积累了高达630亿美元的现金,还给股东带来了超过1800亿美元的投资回报。
高销售额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微软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从2000年至今,微软一共推出了ME、2000、XP、Server 2003、Vista、Server 2008、Win 7、Win 8、Server 2012等多个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其中既有经典的XP、Server 2003以及Win 7,也有广受诟病的Vista和被微软寄予厚望却反应平平的Win8。但Windows家族每月的装机量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90%以上,可以说,鲍尔默维护了微软在桌面操作系统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然而,伴随着微软辉煌业绩的是PC市场的衰落和移动市场的崛起,犹如康乾盛世导致的闭关锁国,微软在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阻碍了他们像Google和苹果一样在移动领域的创新式发展,苹果在乔布斯的管理下,凭借着iPhone与iPad在移动领域占据着巨大先机;而谷歌也通过免费开放的Android系统,拿下了智能手机领域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
反观微软虽然早就进入移动领域,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动作迟缓,将这个未来市场几乎完全让给了谷歌和苹果。尽管Windows Phone平台号称第三大移动平台,但市场份额只有可怜的5%,开发者不愿意深耕WP平台,应用寥寥无几;在平板市场,去年推出的用于对抗iPad和Android平板的Surface RT更是成为一个笑柄。
鲍尔默自己曾说过,“作为微软CEO的最大遗憾,是过分关注Windows而顾此失彼,损害到了整个公司。”诚然,鲍尔默的失误更多的是个人的战略失误,让微软在过去10年间错过了所有的热点,任凭一个个后来者超越自己。
2007年,鲍尔默说:“iPhone太贵了!我永远不会把智能手机作为事业的一部分。”他认为iPhone在抢占重要市场份额方面毫无机会可言。他当时过于关注谷歌,却忽略了苹果的崛起。iPhone轰动了世界,随后催生了iPad,并再次轰动世界。鲍尔默曾试图扼杀谷歌业务,却瞄准了错误的方向。他注意到了谷歌的搜索却忽略了谷歌的Android,如今谷歌的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5%。
在鲍尔默的领导下,13年前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的IE浏览器先后落败于Firefox和Chrome;Windows Vista的失败也让微软用户一直不愿为其Windows XP系统进行升级;该公司推出的音乐播放器Zune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产品与创新上的步步落后,令微软在IT业迎来移动互联这样重要革命时,被苹果、谷歌及亚马逊甩在身后。在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微软试图通过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和平板电脑Surface东山再起,但却都落得个惨淡收场。
最近,鲍尔默公布了微软1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重组计划。鲍尔默希望微软转型成为一家设备与服务公司,使它能够免遭PC行业下滑带来的影响,并更好地与谷歌、Facebook和苹果展开竞争。
不过,现在看来鲍尔默可能无法亲自实施这一重组计划了。微软目前的困境使董事会成员决定让鲍尔默提前离开。据知情人士透露,9个董事会成员,包括鲍尔默长期的搭档比尔·盖茨,最后都统一认为他应当尽早离职。这是由于一些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造成的,包括潜在的代理权之争、业绩持续下降。
在微软服务超过30年,鲍尔默对微软的感情不言而喻。在宣布提前辞职的当天,鲍尔默在给微软员工的一份公开信中表示:“对于这类过渡而言,永远没有最合适的时机,但现在是正确的时候。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件感伤且艰难的事情,但我愿意为自己所爱企业的利益走这一步。”
优秀的“二把手”
按照微软内部开玩笑式的评价,鲍尔默在激动的时候,总是能把任何东西都强调上三遍。而当年盖茨力邀鲍尔默加盟微软也正是看上了“激动先生”的热情洋溢、激情澎湃。
1974年,18岁的鲍尔默是哈佛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看一场电影的时候结识了盖茨,风趣外向的鲍尔默与腼腆内向的盖茨不仅性格互补,还都对数学和科学兴趣浓厚,两人一见如故,后来一起搬到了一个宿舍中,并且将他们的宿舍叫做“雷电房”,整天争论应用数学等领域的问题。 1975年,盖茨办理退学后创办微软,并且鼓动鲍尔默也辍学出去一起创业。但是鲍尔默拒绝了盖茨的建议,选择继续深造,后来在哈佛拿到了数学和经济学的双学位。1980年,盖茨带领一帮技术天才创办微软已经进入了第5个年头,而缺乏管理和销售人才使得微软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盖茨又一次想到了鲍尔默,而鲍尔默这一次没有拒绝盖茨,放弃了斯坦福的学业,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微软7%股份的合同受聘成为盖茨的个人助理。不过鲍尔默当时在进入微软时有点“另类”,因为鲍尔默不懂编程,所以一开始鲍尔默就提出自己在微软只行使管理职能,绝对不编程。当时微软只有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位,也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
与盖茨安静、清瘦的电脑天才形象不同,鲍尔默体格强壮、爱打篮球,个性夸张高调。他在推销微软的产品时不遗余力,获赠“疯狂推销员”的称号。1991年,在一次日本举行的会议上,他大声喊:“Windows!Windows!”结果因喊得太用力,要去给声带做手术。
在为微软服务的30多年里,鲍尔默先后担任多项重要职位,负责公司运营、操作系统的开发、销售和支持。1998年,他被提升为总裁,负责微软的日常管理与运营。2000年,他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微软的管理,包括实现微软的梦想,即通过优秀的软件,赋予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通过任何设备沟通和创造的能力。2008年,鲍尔默接替了盖茨成了微软公司的总裁。
在微软工作了33个年头,作为微软多年的领导者,他骨子里都是微软的DNA。“盖茨和鲍尔默的配合非常完美,他们是美国企业‘双人执政模式’的最佳标杆。从这一点上讲,鲍尔默在微软的成功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创新研究中心创始人金错刀强调,在美国企业中流行的双人执政模式,即一个创始人负责产品,另一个负责运营。
金错刀评价:“鲍尔默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销售型领导,他在任期间推动微软最大的变化就是推动多品牌战略。”很多传统IT公司不会做品牌,而鲍尔默在2000年之后帮助微软成功塑造了多品牌,其中XBox更是家喻户晓,轻松杀人家庭娱乐产业,连续22个月高据全美游戏主机市场销售冠军。
鲍尔默本身擅长运营,他在微软建立了一套强悍的数据考问体系,对公司的管理推进非常强势。“在鲍尔默推动的这套考问体系之下,员工开会从不说虚的,而是直接用数据说话。”金错刀说。
一位来自微软中国的前高管指出:“鲍尔默对于微软最大的贡献是把其从一家单纯的软件公司改造成一家软硬兼备的公司,而且给微软制定了“云+端”战略,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战略,也符合时代的趋势,同时又把微软所有业务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2011年的时候,鲍尔默又将之明确为向“服务+硬件”转型的战略,这种说法比“云+端”更容易被业界和客户所理解。在鲍尔默的带领下,微软在“云”方面的优势已经建立,成为领导厂商之一,但缺憾是在“端”方面还远远落后。
但随着PC时代逐渐走向终结,在移动互联网新时代,耀人眼目的公司的领导者大多是偏向产品工程师和设计师的人,鲍尔默PC时代的基因,在移动互联时代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起来。业内人士分析,“鲍尔默的性格特质更适合做二把手,而不是一把手。他不是一个产品经理,在IT业界,特别是近些年快速变革的时代,不由产品经理决定企业的方向是一个最大的忌讳。”
被扼杀的内部创新
鲍尔默曾在微软一连串的失败转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位微软内部人士透露,2011年WP7推出之前,有报道称微软内部有7个移动操作系统,但实际上据他“掰着手指头数”,共有11个,“不仅是移动部门做,其他部门只要跟移动设备相关都做”。
这与微软纵向的组织管理架构有关。2005年加入微软的微软中国前高管周凯表示,当时微软中国虽下辖七个业务部门,但各部门负责人都直接将工作汇报给微软总部的老板,时任微软中国总裁李开复及其继任者张亚勤对业务部门“既没有财权,也没有人(事任免)权”,实际上只掌管着一个呼叫中心和一些项目基金。
在2005年盖茨退休之前,微软内部有一个专门搜集项目创意的网站,盖茨亲自从中筛选有潜质的新项目,而鲍尔默则负责从成本控制和团队绩效的角度“毙”项目,两人之间能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而盖茨退休之后,公司内没有人能与鲍尔默抗衡,占微软营收和利润80%以上的Windows和Office两大部门代表的保守势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据名利场杂志作家艾肯沃尔德记载,早在1998年,微软内部就开发出了采用触摸屏的电子书(e-Books)产品,但盖茨不喜欢它,因为它的界面“不像Windows”,而Office是为键盘输入设计的。“Windows就是上帝,一切都必须兼容Windows。”微软前高管史蒂夫·斯通评价。
大量的信息表明,这两条标准——是否脱离Windows和Office的既定技术路线、能否立即赚钱,扼杀了微软内部许多代表未来的创新项目。
早在2000年,微软内部有一个通过互联网提供文字处理等软件的项目NetDoes,由于NetDocs有可能威胁Office,盖茨和鲍尔默对这个项目的意见并不一致。最终NetDocs项目先是猛增55400名员工,又在2001年初并入Office团队,之后这个项目便寿终正寝了。如果微软当初保留下NetDocs,可能就不会有日后谷歌的在线办公软件Google Apps。据统计,目前有超过400万家企业采用了Google Apps。
微软前副总裁迪克·布拉斯2004年离开微软,他曾领导过微软的平板电脑项目,2010年他在《纽约时报》撰文回忆说,十年前微软就曾试图做平板电脑和电子书,但都由于部门之间的内斗而夭折。“与其他科技公司不同,微软没有真正的创新体系,它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破坏创新的体系。”他说。
真的只是鲍尔默的过失吗? 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的原因应该归咎于谁?不是因为瞭望员发现太晚,也不是因为船长未能掌握方向,而是因为超速行驶。同样,微软未能把握移动互联网浪潮,并非鲍尔默对一款产品或者几款产品的决策失误而造就,而是微软的基因、思维方式和行事模式所决定。
以微软本行操作系统为例,在iOS和Android之前,微软已经推出了Windows CE等支持嵌入式设备的系统,不过模式依然是“卖操作系统软件”。iOS和安卓设备成功的根源是“横向整合”,iOS通过App Store构建了移动应用生态体系;安卓则依靠开放免费+笼络设备商+构建ARM阵营形成了与iOS抗衡的安卓王国。
也就是说,微软移动操作系统落败,并非产品失败,而是产业模式失败。苹果和Google的思维,是微软不可能一下转型的。现在微软要转型“设备+服务”,为时已晚。
微软未能实现也永远无法实现“让每张桌面都有一台电脑”。但它无疑是电脑普及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微软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引领了一种模式。这个模式的产物便是“WIN-TEL”阵营。
在过去几十年,微软和Intel一唱一和。正如“安迪一比尔”定律所描述的,“安迪造了什么,比尔便会拿走什么”。安迪的Intel提升性能,微软的软件就会升级来吃掉这些增加的性能,这使得人们有不断升级电脑配置的需求。但Intel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浪潮,面临的问题也是转型,因此WIN-TEL时代已崩塌,“软件模式”已失效。
人们将不再安装软件,而是使用某种服务,可以是App,可以是Web网络,可以是微信上的公众账号。移动浪潮之后的浪潮是什么?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设备即服务,一切都是服务。Chrome OS代表的云端操作系统的思想,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先做使用电脑和手机等设备的方式。
但微软前期似乎无法接受这种趋势,他们坚持按份卖软件。不论是最新的操作系统抑或办公软件,或者Windows Phone。我们使用安卓系统,手机制造商也需要“按份”向微软缴纳专利费。“按份收费”是微软骨子里的思维模式。
一个假设是比尔·盖茨能否拯救微软?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姑且不论比尔·盖茨离开微软一线多年,微软今天的状态是盖茨创立微软之初设定的“软件基因”决定的。几十年来微软一直没有改变的便是“软件企业”的特质。但这个模式正面临失效,被更优越的模式替换。
微软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则是重新注入新的基因和血液,以响应当下潮流,这异常艰难。已经有许多微软CEO的候选名单,但人们可能并不关心结果。如果微软是泰坦尼克号,它或许已经撞上冰山。此时任命新的船长,可以减少损失,但很可能回天乏术,终究逃不过被边缘化的命运,就像IBM被微软、苹果们颠覆后所处的位置一样,就像雅虎换帅多次依然逐渐没落的趋势一样。
当现实乏味得像一滩死水时,任何一个涟漪都会激发人们的期盼。微软股价上涨并非因为鲍尔默离任,而是因为“微软终于有点变化了”。尽管这个变化并不会改变微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