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定植于人体肠道中的菌群在调节肠道功能与维持肠道稳态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GBA)与大脑进行双向交流。GBA是指肠道与大脑进行双向互动的神经体液网络,整合了免疫、迷走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等多项元素。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或缺失可以导致多发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自闭症谱系障碍以及肝性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围
【机 构】
:
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植于人体肠道中的菌群在调节肠道功能与维持肠道稳态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GBA)与大脑进行双向交流。GBA是指肠道与大脑进行双向互动的神经体液网络,整合了免疫、迷走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等多项元素。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或缺失可以导致多发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自闭症谱系障碍以及肝性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围绕肠道菌群与大脑功能相互联系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研究以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直径≥10 mm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直径≥10 mm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动脉瘤64例,对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86例患者中应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5例,多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8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13例。比较3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鼻中隔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加速康复外科(FTS)策略。方法解放军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88例,术中均从右侧鼻孔入路,取鼻中隔切口,不切除鼻中隔和中鼻甲,去除蝶窦前壁和鞍底开窗区的黏膜,蝶窦内不填塞止血材料,术毕留置蝶窦引流管。术后4个月应用改良的中文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量表评估患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引导下行脑室穿刺术监测颅内压在创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术中实时超声引导下行脑室穿刺术监测颅内压的创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67例(研究组)和本科室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传统脑室穿刺术监测颅内压的创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71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对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入住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100例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患者家属意愿将其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2组患者的撤机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2组撤机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ICU的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2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C57BL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122模拟物组和miR-122抑制物组,每组9只。后3组大鼠左侧脑室分别注射无义对照序列、miR-122模拟物和miR-122抑制物,10 min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4
由于解剖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组织结构,侧颅底区域病变的手术治疗仍是颅底外科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本文通过简述侧颅底区域手术入路的发展简史,描述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适应症及相对禁忌证,同时列举了神经内镜在相应区域手术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医生依据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帮助,同时探讨神经内镜在相应区域中的应用前景。
睡眠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普遍存在,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促使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中积累,形成有毒性作用的淀粉样斑块,抑制突触传递通路,诱发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最终导致神经突触功能障碍。此外,Aβ引发的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也可诱发AD。因此,改善睡眠障碍成为治疗AD的新方向,尤以光疗法效果最为显著。本文就睡眠障碍影响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小胶质细胞激活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常规培养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LPS组和对照组,LPS组细胞加入200 ng/mL LPS,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培养基。作用6 h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2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浓度和细胞TNF-α、IL-1β mRNA的表
目的探讨自发性深部幕上脑出血患者继发脑水肿体积的变化及其与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活性氧簇(ROS)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自发性深部幕上脑出血患者47例,于发病第1、3、14、28天,通过头颅CT图片计算脑血肿和继发脑水肿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AQP4及ROS水平,分析自发性深部幕上脑出
目的探讨在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Kawase三角区范围的方法。方法在14具干性颅骨上标记颅底内表面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以J点为参照点,测量JA、JB、JC、JD、JE、JF的距离;以J点与P点之间的连线(JP)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