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不存在“原罪”

来源 :时代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是靠企业家的辛苦劳动和聪明才智,靠中国市场的成长带动发展壮大起来的。无论是温州的民营企业还是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公司,从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到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大量的民营企业家都是靠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没有所谓“原罪”问题。对于个别企业家存在的违法问题不能笼统地扣一个大帽子到整个阶层的群体头上。
  “原罪”是一些理论家不负责任、轻率地扣给民营企业(家)的一顶大帽子。事实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存在着超国民待遇问题、国有企业存在着利用垄断资源不正当竞争和官商勾结等问题,为什么不说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有“原罪”,而偏偏把矛头指向一直处于夹缝中成长的民营企业,这是一种歧视,骨子里是几十年形成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思维定势的延伸,是“姓资”、“姓社”问题的变种,也是一种误解和误导。就像1957年年反右运动,扣一个帽子容易,但是破坏性是相当大的。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民营企业家这个社会阶层背着“原罪”的包袱,一辈子有负罪感,其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从思维方式或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原罪”论本身似是而非,文不对题。“原罪”(origindl sin 的概念本身是个宗教语言,是基督教为了使其教民易于教化而使用的一个方法,告诉你生来即是有罪的,所以才需要上帝来救赎你。这样在心理上使教众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上帝和代表上帝的神职人员处于优势心理地位,方便了宗教的推广。显然“原罪”就是对民营企业(家)的一种歧视,这是理论家给硬套上的。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中并不具备这种因素,而更强调“义”与“不义”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而且,如果“原罪”论成立,那国企、外企、乃至国家、政府皆有之,该如何追究呢?
  “第一桶金”的概念,是来源于新经济时代的食业创业成功,不同于工业时代初期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新经济条件下的第一桶金,往往是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创新等,通过创业者的积极运作实现的。新经济条件下的创业完全是阳光下的。
  把“第一桶金”曲解为“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一个潜在的心理基础是照搬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初期阶段,即在工业化早期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血淋淋的,每个汗毛都滴着脏东西”。这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在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进入工业化的初期,原始积累是不干净的。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经济条件下发展出来的新创业模式和“第一桶金”,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改革开放过程中促进制度突破、实现制度创新的民营企业不是“原罪”而是“原功”。
  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很多行为和突破都是后来追认的。是先有企业的实践、探索,后有政府政策、法律的认定和支持。这种实践往往与当时的体制是有所冲突的。这是改革过程中的体制突破问题,民营企业不但没有“原罪”,事实上还有“原功”。
  “原罪”是个错误概念,改革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如果非要定义是“原罪”,那么安徽小岗村是不是“原罪”?不能以此来否定改革。事实上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成就是“机会均等”,现在,任何人只要有意向就可以去创业,去发家致富,这在过去足不可能的。这也是体制突破带来的直接益处。
  对“原罪”的误解源于民众的“仇腐”和“仇富”心态,要正确对待个别民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违法问题
  对于“原罪”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仇腐”与“仇富”的心态。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要正确认识和承认个别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违法问题,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度进行必要的制裁。但是,不能搞运动,借机反改革,这是十分危险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知识界依然陷在泛道德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里也借用西方人的一句话:把上帝的归上帝,国王的归国王,不要把不相干的问题搅在一起。
其他文献
1996年,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用“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一词描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美国股市。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希勒教授用这句话为书名出版了他的行为金融学名著《非理性繁荣》。2001年三月,美国股市崩盘:纳斯达克市场指数从5100点之上急转直下,一年内跌到1800点附近,而后半年又跌至1 200点,至今也才刚回来一半而已;道琼斯指数
期刊
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近日撰文指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必由之路,除非我们停止了发展,或者把经济增长的速度降低下来。但是那样造成的问题恐怕就更多了。  茅先生曾被赋予“经济学界的鲁迅”的美誉。正因为此,当这位“经济学界的鲁迅”抛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高论,我没有理由不感到诧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正接近拉美
期刊
2007年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收入分配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仍然过大。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别。国有企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不合理扩大,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同工不同酬现象以多种形式存在。  虽然过去15年中,中国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但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工资分配中的突出问题。  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公布系列收入
期刊
风险投资就是要追求利润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广东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树说,风险投资就是高风险、高回报,它更多地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  他坦言:不是风险投资喜欢数字经济,喜欢高科技,而是风险投资容易在这个点上找到它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  从历史上看,高成长的企业主要是经济结构中的先导产业,或者是朝阳产业,比朝阳还朝阳的曙光产业。具体来说,具备三种条件的项目才值得“赌一把”:
期刊
学术界的浮夸风(有学者称“学术腐败现象”)已为众人所知,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学者们对此深恶痛绝。这股邪风不仅败坏学风,也导致学术界鱼目混珠,与我国正在倡导的建立创新型社会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学术界在揭露这一不良风气时,通常都是以剽窃、抄袭的个案为例,笔者则通过学术领域滥用“法务会计”一词的事实,透视社科学术界的浮夸之风,并给一些被误导的同行们提几点仅供斟酌的建议。    我国司法会计的发展简述    我
期刊
在刚刚迈入2007年不久,许多人还沉浸在中国汽车成为世界产销量前三大国的喜悦中,中国汽车业就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大事件:国家五部委联合对中国汽车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记重拳意在整治日益混乱的汽车出口秩序,力图把只管卖、不包以后的“潜规则”下畸形的中国汽车出口态势扭转过来。而这次举动的力度也足相当的大,原有干余家拥有汽车出口资质的企业,将被大幅削减到仅保留约300余家,也就
期刊
“应该对企业的‘原罪’实行‘大赦’,既往不咎”的说法,对大多数民企来说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这实际上是让大多数民营企业背上了莫须有的“原罪”包袱,而其原因只是由于少数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  近来,随着一些名列富豪榜的富豪因为各种不同的问题而被调查甚至被刑拘,关于民企“原罪”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一些富豪落马  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原罪”    几年前,由于赖昌星、杨斌、仰融等知名富豪一个
期刊
据《学习时报》刊登中共中央党校一项由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执笔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相当不均,更为严重的是不公平。  在文中,作者指出,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出身家庭的贫富、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差别。但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就有关社会政策的选择。对此,作者表示公共政策对起点的公平关注不够,而导致了民众对公共管理“错位”和“越位”带来的起点和过程不公平深为不满。  应该承认,作者较为
期刊
“认为2007年股指上4000点的人头脑发热了”    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联合起来分析,就能看到这样造成的后果:货币政策灵活性减弱;大企业更容易低成本拿到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和实业投资,造成房地产热和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峻;产能过剩又导致竞相增加出口,进一步促进了贸易顺差的增加。  现在有些人头脑又开始发热了,认为2007年能上到4000点。我是不相信能上到这个点数,而且如果基石不打好的话,即使能
期刊
2006年,中国铝工业快速发展,铝土矿市场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竞争空前激烈。坐落在中原大地,横跨黄河两岸的特大型供矿基地——中国铝业矿业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击风浪,激流勇进。  一年来,励精图治,  一年来,披荆斩棘,  一年来,创新求强。  2006年,该公司完成生产矿量1021.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15.2%,同比增加215.8万吨;完成供矿总量1015.6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