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oo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主要工作。抓好学生的习作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而能上好作文课,更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是小学生最难学的知识,特别是对于三年级学生刚起步学写作显得更难。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智力上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是很朦胧的,在这样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如果不把三年级的作文指导抓紧、抓好、抓实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策略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第一,从学生喜欢做的事入手。
  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把握契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自愿的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第二,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必要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玩具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的观察所得一定是深刻的,写出的文章一定是真实的。再比如写水果时,可以让学生把各种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这样的观察出来的作品就是有内容的。观察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应随时随地的去观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新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更加具体、感受更深,这样,学生的习作也会在观察中不断提高。
  第一,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
  观察目的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就能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总之,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可以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
  第二,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可以使观察程序清楚,作文条理清楚。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
  二是分类法。根据不同类型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是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
  二、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作者的观察特点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课文是通过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写成的,是学生很好的范文。教师在教学时注意点拨,学生就能打开思路,真切地领会到作者的观察特点,为今后自己观察事物打下基础。
  三、分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看、听、感觉”,获得客观事物的表象。最好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要写得真实、具体、细致、集中、新颖,然后将体裁归纳分类。教师也可集中学生上观察课,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独特性、深刻性、全面性等。
  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对于观察能力的训练,通用教材还没有明显的序列,主要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来设计。从方法到内容,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先观察大轮廓再观察细节;先观察静止物,再观察变化现象;先观察显著特点、显著变化,再观察一般的特点和微小变化;先求观察质量,再求观察速度。
  五、在生活中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笔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就要指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六、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没有观察力,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能力。
  七、小学作文观察能力的内涵
  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学生们就能够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正是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好方法。
  总的说来,写作文需要长期积累、训练,而非一朝一夕就能飞跃提高的,循序渐进、多写多练,学生才能胸有成竹,使文字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那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呢?,在此,本人结合三年级上册涉及到的数学概念做教学策略的一些探讨。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内容  包括:数的概念、几何图形的概念
期刊
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精疲力竭地听,课上死气沉沉地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废止已成为同行们的共识,怎样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教学的主体呢?我想从创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方面做以尝试性探讨。  一、更新观念,创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指出:“在现代教学论中,就提出的一个情感的理性的相
期刊
何谓历史?有人说历史有两种,第一种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即客观历史,第二种是对历史的描述与记载。反映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注重了对史料的选择与解读而忽视了对历史细节的叙述与描绘,使历史只剩下一个苍白的躯体和无数乏味的史料及生硬的说教。史学关注的虽然是铁的事实和规律,但作为教育者的历史教师,面对那些十几岁的初中孩子,我们更应关注孩子们眼中的历史细节,关注那些具体的生命和精神,由此,也才能改
期刊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概括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导致大多数学生畏惧数学,不喜欢数学,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信心,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那么,究竟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期刊
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时,一般先让学生讨论导入,接着进行单词和语言点讲解、课文分析、重点句型精炼、复习巩固、课堂活动导出,最后布置作业。课堂上“满堂灌”,始终以教师为重点。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课堂活动的整体,英语口语也没有得到锻炼,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并不意味着取得等级证书,传统的“哑巴英语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屡屡突破传统,不正之风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就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随之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的比例,那究竟什么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呢?又该如何教育呢?下面就这些问题我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教”的角色,学生是“学”的角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完美结合,是新形势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引导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增效。“有效”是指有效果、能实现预期目的;“引导”是指带领,引领对方向着某个目标行动。“教师引导的有效性”则是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
期刊
本人于2004~2012年间从教于广西西南部边远山区的一所高中。自从教以来,本人不断观察当地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自己当班主任时一些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跟大家分享。  一、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理想好比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一个学生有了理想,有了人生目标,他对生活就充满了希望,对学习就有了动力
期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