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微信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破产,明日收拾行李回家,回家的高铁票钱还是有的!”晚上10点,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我妈能看到的消息。
  我妈的留言言简意赅:“删除此条!”这是本年度她第18次勒令我这样做了,理由惊人的一致:“你又在胡说!”
  2013年2月,在继微博、人人网、QQ之后,我妈再度与我结为微信好友。之后的每一天,我总能看到,我妈在我的聊天对话栏里置顶闪现。
  早起的早安句:“囡囡!”课间百无聊赖的问候句:“囡囡,你在上什么课呀?”晚间泡脚时分的总结句:“囡囡,你今天吃了什么?”这些和我那语句稀疏的回复,构成了每日忽长忽短、韵律跳跃的诗句:
  当然,以上这些你或许也在经历,只是以下所述未必。
  我妈发的朋友圈消息大致归类如下:1.各路營养专家不知何年发布的营养保健信息;2.当代商界成功者的励志故事;3.近郊旅游图片;4.佛教修行故事。
  与之相对,我发布在朋友圈的内容,则有一种文无定法的紊乱性。有时,我甚至开始认为每日和我妈寥寥的交流,全仰赖于此。
  老妈说:“给我发一张你的近照吧。”我闪回:“已经上传,请看朋友圈。”15分钟后,收获了朋友们的一堆“点赞”和我妈在下面孤零零的一句话:“胖了?还是你头发扎得不好?”手机漫不经心点下的一张照片,成了她眺望我的唯一可参考的视角。
  过度的私人领域展示,只会引来她的一个电话,或一句留言——“删除此条”。她总是说:“别人看到这些,会把你想成怎样的一个人?”我说:“想成我本来就是的人呀。”可我妈留给我最后的四字短语:“祸从口出。”
  你或许不会相信,每一次,在收到妈妈“删除此条”的信息以后,我都是第一时间照做。不再年幼的我终于明白,自由在高处,而我的脚下,尽是人到中年的爸妈用“好好说话”的信条编织出来的对家庭、对我的守护。
  删除此条,让她安心!我知道的天然正义、终生浪漫的一件事,莫过于:无条件让你安心。所以,口无遮拦的我,今夜,再度缴械投降!
  摘自《初中生阅读世界》
其他文献
一团模糊的东西贴着我的鼻尖飞过去。“我不吃这些!”克拉拉夫人哭喊着。尽管这位86岁的老太太来到我们老年病护理中心时间不长,但她的坏脾气已经人人皆知。她刚刚向我砸过来一小盒玉米片。  我刚从学校毕业,下决心要让我的病人参加更多的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可每次我动员克拉拉夫人参加户外活动或者与其他人交流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位老夫人很古怪。”护士安妮说道,“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情愿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房间里
期刊
阳光灿烂,蜗牛爬在树干上,伸着两只触角,一动不动,像个雕像。  蚂蚁问蜗牛:“嘿,牛哥,你怎么不动啊?”  蜗牛说:“唉!小老弟,我听说,我的触角上有两个小人国,住着好多人呢!我不敢动啊,怕伤害到他们。”  “那怎么办呀?”蚂蚁也担心起来,“现在太阳这么猛,那些小人会被晒干的;过会又要下大雨,那些小人会被冲走的。”  “那怎么办呀?”听了蚂蚁的话,蜗牛更担心了。  “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把触角收起来
期刊
初三下学期,小雨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一下,小雨的天空真可谓乌云密布,一记猛雷,眼看要下大雨了。果然,她被姑姑领回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校。生活的狂风暴雨,无情冲断了她的求学之路。  七喜本来就对上学不感冒,现如今,小雨离开了,这学校的魅力更是大打折扣。可无缘无故退学,怎么说也有点奇怪,家里、学校也没法交待。再说,他怎么也是学校“四大金刚”之一,中考在即,如果临阵退缩,也太没范了。思量再三,他决心暂且忍耐
期刊
当你行进在茫茫的夜空中,或是穿越在阴暗的山洞里,倘若前面突然有一束光向你投来,你的心里立刻就会打开两扇窗,兴奋的神经马上就会狂跳起来。因为它送给了你光明,点亮了你的希望。但你也不要高兴得过早,因为这也可能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光亮的背后,说不定还隐藏着其他许多不被人知的东西呢!  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太阳,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光体。有人科学推测,它理应是一个整日不停燃烧的大火球,把其“光能”和“热能
期刊
某马戏团为了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拟隆重推出动物扮人系列剧。  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反角演员——花狗冲冲的表演惟妙惟肖,赢得了最多掌声,它成了全团的台柱子。  一天休息时,冲冲突发奇想:“演反角都能一举成名,要是改演正角,那不红透了吗?”  当天演出结束后,冲冲拦住团长,先苦口诉说,后死磨硬缠。团长终于点头同意尝试。  休演数日,加紧排练。冲冲劲头十足,一口气接了七部戏,每部它都抢着演“一号
期刊
我一直觉得,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教育强势者:父母、老师。父母不爱学习,老师观念陈旧,是学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所遭遇的最常见的阻力与困扰。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不爱学习呢?我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中国父母有善言传而少身教的传统。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身教虽然远胜言传,但身教容易让天然具有权威的父母不习惯。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身教是把自己放进去,而不像言传一样是置身事外。把自己放进去,不停接受检验
期刊
品起来苦若霜  大脑失去方向  两眼发直  路在何方  忽来一束光亮  不再迷茫  甜甜的双桨  正在摇醒  失去的過往……
期刊
挂在中介的房子  终于撬动了  4年无人问津  如今买方盈门  走在小区的步道上  左顾右盼  还是以前的风貌  为何如今趋之若鹜  仔细察看  才发觉小区的树种改变了  一棵棵翠绿的柚子树  取代了之前的柏松  柚子树的青叶里  埋藏的柚子散发着早春的芳香  其实,生活中稍微有些变化  也會产生令人心动的微澜
期刊
不要难过莫伤感  人们当然喜欢  鲜红嫣红橘红和暗红  这是视觉的感应  但是,一旦掀开你的面纱  也能感受橙黄的撩人  一旦到你生长的地方  看到岩石缝里也能挺立起  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李树  也能为你的坚强击掌  一旦品尝到你的滋味  也許,许多烦燥的心态  由此会变得安宁  有时候,大红大紫会变形  有时候,又黑又土会生辉  这才是五彩斑澜的生活
期刊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原因是范蠡是一个有智慧、知进退、讲仁义的人。  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他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放弃功名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他从来不像人们传说中的奸商那样精打细算,唯利是图,而是对合作者谦和礼让,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以仁义待人。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他和一些农民、商人年初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