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地区首席经济学家的他,61岁仍然无法抵挡从事宏观性经济研究这个“最爱”的诱惑……
2006年6月下旬,台湾财经媒体纷纷报道,前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时任台湾世新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的华而诚先生,受中国建设银行邀请,7月1日起赴北京任职该行首席经济学家。在这些报道中,有人称这是岛内财经学者首度被大陆重量级营利机构挖角的个案。
半路出家,从气象学到经济学的跳跃
华而诚在经济领域表现突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经济学家竟然是“半路出家”,,华而诚大学本来读的是气象系,但读了一年之后,成绩优异的他因为对物理实验没兴趣,“感觉不对劲”,毅然就转学了经济系,这一转,少了个气象学家,却多了一个经济大师。
1992~1997年任世界银行中国地区首席经济学家期间,华而诚曾经为大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深获高层人士的器重,海外媒体甚至称他为“财经国师”。1993年,中国政府正采取一连串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当时,作为世界银行派任到中国的华而诚,广泛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计划之探讨,多次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方案提供建议,并被《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所刊载。由于其意见极具建设性,《人民日报》还曾特别以标注的方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仔细阅读该篇文章,以利贯彻中央的经济改革政策,,
华而诚1997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软着陆》一书,收集了1993年以来他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报告共11篇,客观地描绘了中国政府那几年里成功的软着陆政策。该书还获得了1998年中国国家图书奖。
华而诚之所以能为大陆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除了他的专业学识外,还得益于他在国际组织服务多年积累的经验。他领导过国际经济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及项目融资等多项工作,并先后在拉关、亚洲等地的经济危机中一层身手。
上世纪80年代,整个拉丁关洲陷入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以宏观经济稳健著称的南美大国哥伦比亚亦未能聿免,,华而诚先生于1988年到1992年期间,执掌哥伦比亚经济工作,协助其政府制定经济重整计划,恢复了国际债权银行的信心,使他们持续向该国提供融资。他领导完成的《哥伦比亚经济发展报告》还获得了该国第一大报《正l Tiempo》社论的高度赞赏。
丰富的国际金融经验,使得华而诚在看待经济问题时眼光独到。2003年2月,国际上一些媒体声称中国正在成为生产竞争性产品的世界工厂,因此造成了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压力。华而诚对此进行了批驳,他说:“受到中国低成本出口压力,尽管有些国家被迫重新配置多余的资源,并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痛苦。但恰恰是通过这种调整过程,才能做到使全球资本更加有效地得到配置。跨国公司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中国建厂,从而为世界市场(包括中国市场本身)生产并转移技术,其作用就像沟通资源配置的渠道一样、、更加强大的中国经济通过更高的进口额将会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进而降低了全球通货紧缩的风险;”
“台湾银行越晚去大陆越不利”
华而诚先生不仅为大陆经济发展献言献策,也曾为台湾经济的发展贡献过心力 并对台湾产业生计带来深远影响 1987年,华而诚从美国回台湾研究工业政策—当时,台湾正面临经济转型的瓶颈,头顶着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华而诚参与初期的政策规划,建议当政者以“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替代“奖励投资条例”,以便引导台湾的产业进行升级。此举奠定台湾日后的经济发展,也让台湾财经界对华而诚留下深刻印象
在即将离开台湾前往大陆就任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际,对于台;弯银行在大陆的机会,华而诚认为,台湾银行越晚去大陆越不利 他说:“2006年底,中国大陆因为WTO规范,将进一步开放全融市场,台湾不应该自绑手脚,将自己挡在这个快速发展中的金融市场之外,台湾银行面对中国大陆本地银行及外资银行的夹击,越晚去是越不利,现阶段,台湾银行在大陆发展仍有利基存在,主要是有许多台商在大陆发展,且这些台商多数是台湾银行传统的客户 ”
事实上,大陆台商1000大企业(九成以上是制造业)2005年的营收,已达到台湾本地1000大制造业营收的35%,而和前一个年度比较,营收成长幅度为40%。在华而诚看来,“就数字而言,这当中蕴藏着许多银行的商机,只可惜,目前台湾的银行能参与的机会并不多,而且还眼睁睁看着别人鲸吞蚕食、”
对于台湾银行在大陆的前景,华而诚在担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乐观,“因为台湾银行到大陆发展,基本上并不是到一个陌生环境,因为他们对客户(台商)都很熟悉,台商到哪里发展,台湾的银行就应该跟到哪里,如果单打独斗不行,可以考虑和大陆的银行合作,国有银行太大没合作机会,可以考虑好的城市银行。”
重出江湖,只缘“最爱”
在华而诚眼中,在大陆财经界及世界银行友人的推荐下,再度到北京任职不过是人生一个学习、实验的过程,他的内心并未为此问太多“为什么”,只是凭着感觉走。
“我做事喜欢跟着感觉走,不会在一个位置上待太久。”华而诚如是说-这一次,以61岁的年龄“重操旧业”,华而诚也是遵循着相同的决策模式,,因此,尽管对任教四年的世新大学充满感情,但当中国建设银行发出邀请后,他还是做出了“换跑道”的决定。
“在校园内谈来谈去都是理论,回到业界,才有实践的机会。”在外人眼中,或许这才是华而诚“重出江湖”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及金融体系在加入WTO之后,正面临巨大的改变 中国建设银行也在变革中,面对如此一个庞大机构的转变,任何人都会充满好奇心,想要一窥究竟,即使“身经百战”的华而诚也不例外。
事实上,从事宏观性的经济研究,始终是华而诚的“最爱”,、从世界银行退休后,华而诚曾与大学好友携手共闯创投产业,担任全球策略创投执行长,不过华而诚喜欢研究宏观的东西,对于研究企业的兴趣并不大,所以后来应前世新大学校长之邀,回到校园教书。这次华而诚接掌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再度说明他虽然对名利淡泊,却无法割舍他的“最爱”。
[编辑 陈 力]
E-mall:Chinacbr@v,p.163.com
2006年6月下旬,台湾财经媒体纷纷报道,前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时任台湾世新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的华而诚先生,受中国建设银行邀请,7月1日起赴北京任职该行首席经济学家。在这些报道中,有人称这是岛内财经学者首度被大陆重量级营利机构挖角的个案。
半路出家,从气象学到经济学的跳跃
华而诚在经济领域表现突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经济学家竟然是“半路出家”,,华而诚大学本来读的是气象系,但读了一年之后,成绩优异的他因为对物理实验没兴趣,“感觉不对劲”,毅然就转学了经济系,这一转,少了个气象学家,却多了一个经济大师。

1992~1997年任世界银行中国地区首席经济学家期间,华而诚曾经为大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深获高层人士的器重,海外媒体甚至称他为“财经国师”。1993年,中国政府正采取一连串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当时,作为世界银行派任到中国的华而诚,广泛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计划之探讨,多次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方案提供建议,并被《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所刊载。由于其意见极具建设性,《人民日报》还曾特别以标注的方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仔细阅读该篇文章,以利贯彻中央的经济改革政策,,
华而诚1997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软着陆》一书,收集了1993年以来他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报告共11篇,客观地描绘了中国政府那几年里成功的软着陆政策。该书还获得了1998年中国国家图书奖。
华而诚之所以能为大陆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除了他的专业学识外,还得益于他在国际组织服务多年积累的经验。他领导过国际经济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及项目融资等多项工作,并先后在拉关、亚洲等地的经济危机中一层身手。
上世纪80年代,整个拉丁关洲陷入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以宏观经济稳健著称的南美大国哥伦比亚亦未能聿免,,华而诚先生于1988年到1992年期间,执掌哥伦比亚经济工作,协助其政府制定经济重整计划,恢复了国际债权银行的信心,使他们持续向该国提供融资。他领导完成的《哥伦比亚经济发展报告》还获得了该国第一大报《正l Tiempo》社论的高度赞赏。
丰富的国际金融经验,使得华而诚在看待经济问题时眼光独到。2003年2月,国际上一些媒体声称中国正在成为生产竞争性产品的世界工厂,因此造成了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压力。华而诚对此进行了批驳,他说:“受到中国低成本出口压力,尽管有些国家被迫重新配置多余的资源,并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痛苦。但恰恰是通过这种调整过程,才能做到使全球资本更加有效地得到配置。跨国公司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中国建厂,从而为世界市场(包括中国市场本身)生产并转移技术,其作用就像沟通资源配置的渠道一样、、更加强大的中国经济通过更高的进口额将会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进而降低了全球通货紧缩的风险;”
“台湾银行越晚去大陆越不利”
华而诚先生不仅为大陆经济发展献言献策,也曾为台湾经济的发展贡献过心力 并对台湾产业生计带来深远影响 1987年,华而诚从美国回台湾研究工业政策—当时,台湾正面临经济转型的瓶颈,头顶着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华而诚参与初期的政策规划,建议当政者以“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替代“奖励投资条例”,以便引导台湾的产业进行升级。此举奠定台湾日后的经济发展,也让台湾财经界对华而诚留下深刻印象
在即将离开台湾前往大陆就任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际,对于台;弯银行在大陆的机会,华而诚认为,台湾银行越晚去大陆越不利 他说:“2006年底,中国大陆因为WTO规范,将进一步开放全融市场,台湾不应该自绑手脚,将自己挡在这个快速发展中的金融市场之外,台湾银行面对中国大陆本地银行及外资银行的夹击,越晚去是越不利,现阶段,台湾银行在大陆发展仍有利基存在,主要是有许多台商在大陆发展,且这些台商多数是台湾银行传统的客户 ”
事实上,大陆台商1000大企业(九成以上是制造业)2005年的营收,已达到台湾本地1000大制造业营收的35%,而和前一个年度比较,营收成长幅度为40%。在华而诚看来,“就数字而言,这当中蕴藏着许多银行的商机,只可惜,目前台湾的银行能参与的机会并不多,而且还眼睁睁看着别人鲸吞蚕食、”
对于台湾银行在大陆的前景,华而诚在担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乐观,“因为台湾银行到大陆发展,基本上并不是到一个陌生环境,因为他们对客户(台商)都很熟悉,台商到哪里发展,台湾的银行就应该跟到哪里,如果单打独斗不行,可以考虑和大陆的银行合作,国有银行太大没合作机会,可以考虑好的城市银行。”
重出江湖,只缘“最爱”
在华而诚眼中,在大陆财经界及世界银行友人的推荐下,再度到北京任职不过是人生一个学习、实验的过程,他的内心并未为此问太多“为什么”,只是凭着感觉走。
“我做事喜欢跟着感觉走,不会在一个位置上待太久。”华而诚如是说-这一次,以61岁的年龄“重操旧业”,华而诚也是遵循着相同的决策模式,,因此,尽管对任教四年的世新大学充满感情,但当中国建设银行发出邀请后,他还是做出了“换跑道”的决定。
“在校园内谈来谈去都是理论,回到业界,才有实践的机会。”在外人眼中,或许这才是华而诚“重出江湖”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及金融体系在加入WTO之后,正面临巨大的改变 中国建设银行也在变革中,面对如此一个庞大机构的转变,任何人都会充满好奇心,想要一窥究竟,即使“身经百战”的华而诚也不例外。
事实上,从事宏观性的经济研究,始终是华而诚的“最爱”,、从世界银行退休后,华而诚曾与大学好友携手共闯创投产业,担任全球策略创投执行长,不过华而诚喜欢研究宏观的东西,对于研究企业的兴趣并不大,所以后来应前世新大学校长之邀,回到校园教书。这次华而诚接掌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再度说明他虽然对名利淡泊,却无法割舍他的“最爱”。
[编辑 陈 力]
E-mall:Chinacbr@v,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