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什么?书法就是笔迹——优雅的笔迹。
摘要:笔者从事笔迹鉴定工作近三十年,实不忍见当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乱像丛生,拍假、假拍横行,意欲以《砥柱铭》事件为契机,本着做人的良知和专业技能,从笔迹学的角度对《砥柱铭》的真伪作出科学鉴定,以还原事实,澄清误会,为三百年来的争论划上一个句号。
自北宋黄庭坚书法长卷于2010年6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夜场专拍上横空出世,以4.368亿的总成交价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创造了又一个世纪神话。《砥柱铭》在赚足眼球的同时,也引来各方的质疑和论战,迅速由单纯的商业、文化行为演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这里面的戏剧性因素首先源于黄庭坚本人的人格魅力、书法成就以及仕宦风云。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代大书法家、大学问家、诗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元祐党人领袖之一,为人刚正不阿,一生宦途坎坷、跌宕沉浮。因此,黄庭坚的一生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其次,是源于《砥柱铭》收藏的曲折身世。此幅《砥柱铭》为民间收藏,卷后附历代藏家题跋26则,似乎清楚地记录了此卷的流传轨迹。然而,从乾隆年间开始,围绕此卷的真伪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因此,《砥柱铭》的真伪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历史谜案。
再次,是源于当今时代的资本运作、金钱游戏、不良的商业动机。拍卖公司不规范的商业运作模式,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谓鉴定专家们的集体翻云覆雨,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事件的爆炸性,《砥柱铭》的拍卖由单纯的商业、文化行为演变为社会公共事件也就成为必然。
围绕《砥柱铭》的真伪之争,正反双方的观点尖锐对立,大致涉及八个方面,2010年第13期《文史参考》中的杨济铭先生文章归纳为“《砥柱铭》八大疑团”:书法风格之疑、错字之疑、题跋之疑、文献之疑、印章之疑、鉴定方式之疑、友邻馆之疑、未见烬后痕迹。这八个方面的疑问和争论对辨明《砥柱铭》的真伪固然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均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砥柱铭》真伪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说得简单明了一点就是笔迹的同一认定问题,属于笔迹学研究的范畴,是笔迹鉴定专业人员从事的专门技术工作。这里涉及到鉴定人员的专业鉴定资质、专业素养、经验和能力诸方面。保利公司聘请的鉴定人黄君实、黄君、傅申三位先生均为国内外书画界名人,名头很响很大。据介绍,黄君实先生是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大家和书法家,黄君先生系黄庭坚35代世孙、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而傅申先生为台湾大学艺研所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可以说三位先生对书法艺术是有一定研究和造诣的。但是,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造诣并不等同于笔迹鉴定能力的高低,因为,书法艺术和笔迹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侧重于书法艺术的赏与评,重点在于对书写人书法艺术风格的分析,感性成分居多;后者侧重于对书写人的同一认定,重点在于对书写人的笔迹特征、书写习惯的研究,从而作出科学的鉴定结论,是理性的专业的科学研究。因此,从纯鉴定的角度看,保利公司聘请的鉴定人黄君实、黄君、傅申三位先生的鉴定资质和鉴定专业能力均存在瑕疵。举例说吧,《砥柱铭》手卷中“礼”、“祝”二字之“示”部写成“衣”旁,对这个稳定的错字特征,傅申先生在《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卷>研究》一文中提到在黄庭坚本人书法作品中“极力搜索,至今还未发现相同的例子”。而傅先生对此的解答是,在唐代释大雅所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中的“祉”字,是从“衣”部,有两点;又在元代书家杨维桢所写的“祝”字也有两点。杨维桢的“铁崖体”,吾人尚可置啄,但“王羲之既有此例,则山谷偶有此写法,即使是真的写错了,我们就不能允许他偶然失神写错了吗?”傅先生的如此高论真让人哑然! 错字特征是书写人在长期学习、练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隐僻的、个性化的写法特征,书写人自己主观上往往意识不到,因此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迹特征。且每个人出现错字的情况各不相同,岂能用一个人的错字去解释另一人的错字呢?
傅申先生在其《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卷>研究》一文中自谓:“在三十五年前的笔法比较时,就采用剪字排比法,甚至更进一步用双钩个别笔法”,“近日经笔者将《有邻馆本》逐字仿写比观各基准作品,极多的字或同一笔都能找到相似的写法。甚至笔者认为最突出碍眼或可诟病的笔法如上述的「也」、「之」及其他捺笔等字,也可以在诸名作中找到神似的字例”。可见傅申先生在比对中侧重在“笔法比较”、“相似的写法”以及“找到神似的字例”,也就是说傅申先生只做了笔迹一般特征的比对,并未对笔迹细节特征进行充分比对分析就作出了他的结论,这点从傅申先生随后的举例中看得很明白。
黄君先生所著《魏征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论黄庭坚<砥柱铭卷>》包括七个部分,即:“前 言 ;一 、《砥柱铭卷》概况 ;二、 《砥柱铭》文及黄庭坚相关书作 ;三、 杨明叔其人和《砥柱铭卷》的创作时间、背景 ;四、 《砥柱铭卷》的书法特色与黄庭坚晚年书风的关系 ;五、 《砥柱铭卷》的著录、流传情况 ;结 语 ”。
除第四部分泛泛提及“《砥柱铭卷》作为一件大字行楷书,它的书风特色是十分典型的——结字修长奇崛,呈放射状,笔法开张、挺拔,章法则参差错落,整幅作品气息可谓淋漓潇洒,气势夺人。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其实也是黄庭坚其他大行楷名作的共同特征。” 黄君先生这段叙说,仅仅点到了黄庭坚书法的风格特点,亦即黄庭坚书法的共性(一般特征),大凡练习过“黄体”书法的人都具备此种共性,因此,只能作为种类判断的依据,不能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黄君先生此文完全回避《砥柱铭卷》与黄庭坚本人笔迹细节特征的异同,只能视为对黄庭坚个人经历、书法特点(风格)的评述,而不是对《砥柱铭卷》真伪的鉴定。还是回到《砥柱铭卷》笔迹鉴定本身吧。
《砥柱铭卷》全长1100厘米,通卷高37.6厘米,前半部分内容为唐代名相魏征218字《砥柱山铭》,大字行楷书43行,行4—6字不等。其文曰:“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轨,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於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殽亟之险,践分陕之地,缅惟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间然;玄符仲尼之歎,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按笔迹鉴定专业习惯,以下我们将其称为检材。
用于比对的黄庭坚本人笔迹样本,考虑到笔迹特征的可比性,我们筛选了与《砥柱铭卷》创作时间、字体字形、书法风格接近的三件作品及《黄庭坚书法字典》作为比对样本:
一、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称样本(一);
二、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卷》,以下称样本(二);
三、黄庭坚书《诸上座帖》,以下称样本(三);
四、《黄庭坚书法字典》(湖北美术出版社),以下称样本(四)。
对检材、样本笔迹的分析:
检材笔迹系毛笔书写,字体为行楷,书写速度中等,墨色前后基本一致,缺少浓淡枯涩的规律性变化,笔力平缓,绵软无力;除卷首1—3存在擦刮、修补痕迹外,字迹笔画书写动作自然流畅,无明显伪装现象,具备检验鉴定条件。
样本(一)、样本(二)及样本(三)后半部分系黄庭坚行楷真迹,笔力遒劲,力透纸背。样本与检材字迹创作时间、字体字形、书法风格相近,二者之间具较强可比性,符合检验鉴定条件。
将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进行比较检验,发现二者之间虽然书法风格相同,字体字形相近,但是,检材笔迹间架结构较为松散,字间笔画缺乏照应,相同单字写法雷同(尤其是相连或相并的两个相同单字写法相同,如“浩、浩”、“所、所”二字,此乃书家大忌),点画稚嫩,长直笔画运笔飘浮,多出锋而无收敛,行笔缺乏变化,笔力特征较弱。而样本笔迹间架结构严谨,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前后照应、笔断意连,笔画运笔拙重,力透纸背,行笔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而富于变化,笔力特征雄强。
进一步选择检材和样本中相同的单字、偏旁部首进行比对,发现二者在运笔特征、连笔特征、搭配特征、笔顺特征、比例特征、写法特征以及符号特征等细节特征方面存在大量的特征差异点。如:
综合评断:
以上细节特征上的差异点数量多,覆盖面广,稳定性强,质量高,特征价值大,其总和反映了不同人的书写习惯体系,是本质的差异。检材与样本之间的符合点主要表现为同一种书体(黄体)之间的共同性特征,是非本质的符合。
鉴定结论:
上述检材笔迹《砥柱铭》不是黄庭坚本人书写。
摘要:笔者从事笔迹鉴定工作近三十年,实不忍见当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乱像丛生,拍假、假拍横行,意欲以《砥柱铭》事件为契机,本着做人的良知和专业技能,从笔迹学的角度对《砥柱铭》的真伪作出科学鉴定,以还原事实,澄清误会,为三百年来的争论划上一个句号。
自北宋黄庭坚书法长卷于2010年6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夜场专拍上横空出世,以4.368亿的总成交价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创造了又一个世纪神话。《砥柱铭》在赚足眼球的同时,也引来各方的质疑和论战,迅速由单纯的商业、文化行为演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这里面的戏剧性因素首先源于黄庭坚本人的人格魅力、书法成就以及仕宦风云。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代大书法家、大学问家、诗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元祐党人领袖之一,为人刚正不阿,一生宦途坎坷、跌宕沉浮。因此,黄庭坚的一生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其次,是源于《砥柱铭》收藏的曲折身世。此幅《砥柱铭》为民间收藏,卷后附历代藏家题跋26则,似乎清楚地记录了此卷的流传轨迹。然而,从乾隆年间开始,围绕此卷的真伪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因此,《砥柱铭》的真伪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历史谜案。
再次,是源于当今时代的资本运作、金钱游戏、不良的商业动机。拍卖公司不规范的商业运作模式,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谓鉴定专家们的集体翻云覆雨,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事件的爆炸性,《砥柱铭》的拍卖由单纯的商业、文化行为演变为社会公共事件也就成为必然。
围绕《砥柱铭》的真伪之争,正反双方的观点尖锐对立,大致涉及八个方面,2010年第13期《文史参考》中的杨济铭先生文章归纳为“《砥柱铭》八大疑团”:书法风格之疑、错字之疑、题跋之疑、文献之疑、印章之疑、鉴定方式之疑、友邻馆之疑、未见烬后痕迹。这八个方面的疑问和争论对辨明《砥柱铭》的真伪固然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均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砥柱铭》真伪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说得简单明了一点就是笔迹的同一认定问题,属于笔迹学研究的范畴,是笔迹鉴定专业人员从事的专门技术工作。这里涉及到鉴定人员的专业鉴定资质、专业素养、经验和能力诸方面。保利公司聘请的鉴定人黄君实、黄君、傅申三位先生均为国内外书画界名人,名头很响很大。据介绍,黄君实先生是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大家和书法家,黄君先生系黄庭坚35代世孙、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而傅申先生为台湾大学艺研所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可以说三位先生对书法艺术是有一定研究和造诣的。但是,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造诣并不等同于笔迹鉴定能力的高低,因为,书法艺术和笔迹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侧重于书法艺术的赏与评,重点在于对书写人书法艺术风格的分析,感性成分居多;后者侧重于对书写人的同一认定,重点在于对书写人的笔迹特征、书写习惯的研究,从而作出科学的鉴定结论,是理性的专业的科学研究。因此,从纯鉴定的角度看,保利公司聘请的鉴定人黄君实、黄君、傅申三位先生的鉴定资质和鉴定专业能力均存在瑕疵。举例说吧,《砥柱铭》手卷中“礼”、“祝”二字之“示”部写成“衣”旁,对这个稳定的错字特征,傅申先生在《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卷>研究》一文中提到在黄庭坚本人书法作品中“极力搜索,至今还未发现相同的例子”。而傅先生对此的解答是,在唐代释大雅所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中的“祉”字,是从“衣”部,有两点;又在元代书家杨维桢所写的“祝”字也有两点。杨维桢的“铁崖体”,吾人尚可置啄,但“王羲之既有此例,则山谷偶有此写法,即使是真的写错了,我们就不能允许他偶然失神写错了吗?”傅先生的如此高论真让人哑然! 错字特征是书写人在长期学习、练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隐僻的、个性化的写法特征,书写人自己主观上往往意识不到,因此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迹特征。且每个人出现错字的情况各不相同,岂能用一个人的错字去解释另一人的错字呢?
傅申先生在其《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卷>研究》一文中自谓:“在三十五年前的笔法比较时,就采用剪字排比法,甚至更进一步用双钩个别笔法”,“近日经笔者将《有邻馆本》逐字仿写比观各基准作品,极多的字或同一笔都能找到相似的写法。甚至笔者认为最突出碍眼或可诟病的笔法如上述的「也」、「之」及其他捺笔等字,也可以在诸名作中找到神似的字例”。可见傅申先生在比对中侧重在“笔法比较”、“相似的写法”以及“找到神似的字例”,也就是说傅申先生只做了笔迹一般特征的比对,并未对笔迹细节特征进行充分比对分析就作出了他的结论,这点从傅申先生随后的举例中看得很明白。
黄君先生所著《魏征之铭•山谷之书•稀世之宝——论黄庭坚<砥柱铭卷>》包括七个部分,即:“前 言 ;一 、《砥柱铭卷》概况 ;二、 《砥柱铭》文及黄庭坚相关书作 ;三、 杨明叔其人和《砥柱铭卷》的创作时间、背景 ;四、 《砥柱铭卷》的书法特色与黄庭坚晚年书风的关系 ;五、 《砥柱铭卷》的著录、流传情况 ;结 语 ”。
除第四部分泛泛提及“《砥柱铭卷》作为一件大字行楷书,它的书风特色是十分典型的——结字修长奇崛,呈放射状,笔法开张、挺拔,章法则参差错落,整幅作品气息可谓淋漓潇洒,气势夺人。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其实也是黄庭坚其他大行楷名作的共同特征。” 黄君先生这段叙说,仅仅点到了黄庭坚书法的风格特点,亦即黄庭坚书法的共性(一般特征),大凡练习过“黄体”书法的人都具备此种共性,因此,只能作为种类判断的依据,不能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黄君先生此文完全回避《砥柱铭卷》与黄庭坚本人笔迹细节特征的异同,只能视为对黄庭坚个人经历、书法特点(风格)的评述,而不是对《砥柱铭卷》真伪的鉴定。还是回到《砥柱铭卷》笔迹鉴定本身吧。
《砥柱铭卷》全长1100厘米,通卷高37.6厘米,前半部分内容为唐代名相魏征218字《砥柱山铭》,大字行楷书43行,行4—6字不等。其文曰:“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轨,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於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殽亟之险,践分陕之地,缅惟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间然;玄符仲尼之歎,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按笔迹鉴定专业习惯,以下我们将其称为检材。
用于比对的黄庭坚本人笔迹样本,考虑到笔迹特征的可比性,我们筛选了与《砥柱铭卷》创作时间、字体字形、书法风格接近的三件作品及《黄庭坚书法字典》作为比对样本:
一、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称样本(一);
二、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卷》,以下称样本(二);
三、黄庭坚书《诸上座帖》,以下称样本(三);
四、《黄庭坚书法字典》(湖北美术出版社),以下称样本(四)。
对检材、样本笔迹的分析:
检材笔迹系毛笔书写,字体为行楷,书写速度中等,墨色前后基本一致,缺少浓淡枯涩的规律性变化,笔力平缓,绵软无力;除卷首1—3存在擦刮、修补痕迹外,字迹笔画书写动作自然流畅,无明显伪装现象,具备检验鉴定条件。
样本(一)、样本(二)及样本(三)后半部分系黄庭坚行楷真迹,笔力遒劲,力透纸背。样本与检材字迹创作时间、字体字形、书法风格相近,二者之间具较强可比性,符合检验鉴定条件。
将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进行比较检验,发现二者之间虽然书法风格相同,字体字形相近,但是,检材笔迹间架结构较为松散,字间笔画缺乏照应,相同单字写法雷同(尤其是相连或相并的两个相同单字写法相同,如“浩、浩”、“所、所”二字,此乃书家大忌),点画稚嫩,长直笔画运笔飘浮,多出锋而无收敛,行笔缺乏变化,笔力特征较弱。而样本笔迹间架结构严谨,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前后照应、笔断意连,笔画运笔拙重,力透纸背,行笔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而富于变化,笔力特征雄强。
进一步选择检材和样本中相同的单字、偏旁部首进行比对,发现二者在运笔特征、连笔特征、搭配特征、笔顺特征、比例特征、写法特征以及符号特征等细节特征方面存在大量的特征差异点。如:
综合评断:
以上细节特征上的差异点数量多,覆盖面广,稳定性强,质量高,特征价值大,其总和反映了不同人的书写习惯体系,是本质的差异。检材与样本之间的符合点主要表现为同一种书体(黄体)之间的共同性特征,是非本质的符合。
鉴定结论:
上述检材笔迹《砥柱铭》不是黄庭坚本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