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自交系株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

来源 :作物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wa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 60~ 90年代初我国自育和引进的39个骨干自交系株形和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效应的研究表明 ,随着年代的推移 ,自交系的穗位高、穗位高 /株高比值明显降低 ,茎粗逐渐增加 ,株形更趋紧凑 ,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长度逐渐减少 ,改良效果显著。在产量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改良效果显著 ,单株粒重有所增加 ,但改良效果不明显 ,其它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甚微。 Studies o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effects of plant shape and yield traits on 39 backbone inbred lines introduced in China from 60 to the early 90s showed that the ear height, ear height / plant height The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tem diameter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plant shape more compact, tassel branch number and tassel length gradually reduced, the improvement effect is significant. In the yield traits,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ear diameter and the number of ear rows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grain weight per plant increased bu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was not obvious. The improvement of other yield traits was negligible.
其他文献
研究了载于环状载体上的V-Ti系二段床催化剂中的活性组份二氧化钛和有关助剂银、锌、磷、锑、铷等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放大制备的高负荷上、下两段床催化剂,经单管
在温度为 55 ℃、H2O2与苯乙烯的摩尔比为 1.15和丙酮作共溶剂的反应条件下,PdCl2对苯乙烯的液相催化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苯乙酮的选择性.考察了共溶剂、反应温度以及相
期刊
@@
苏棉14组合为苏棉5号/徐141//中棉所19,1989年单交,1990年复交。通过南繁加代,扩大群体,单株选择,多点鉴定,于1995年育成。1999年4月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产
为规范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医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体检)行业有序、可持续发展,由《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主办,四
期刊
高粱纯系 40 1- 1幼胚培养的突变体 ,经过 15个世代性状是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是由两对核基因发生的隐性突变引起的 ,两对基因符合独立遗传规律。 Sorghum line 40 1- 1 imma
建立了苯与乙烯在β沸石催化剂上烷基化反应的气-液-固三相反应器数学模型,并应用变步长的Runge-Kutta法给出了模型的解.比较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反应器行为.计算结果表明,无
采用浸渍法制备CuO/ZnO/活性Al2O3催化剂,用于合成N-异丙基苯胺的N-烷基化反应。并且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因素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得到了CuO/ZnO/活性Al2O3催化剂制备N-异丙基苯胺的适宜反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