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8直升机浴血阿富汗(中)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空炸弹,天使?魔鬼?
  在实战中,米-8机组似乎更愿意使用机枪和榴弹发射器,对火箭弹或航空炸弹则兴趣不大,原因是前两者可在射击时进行控制,可以反复装填弹药,而火箭弹在打了几轮后就消耗怠尽,留下空空的发射巢自白增加空气阻力。如果遇到比较难啃的骨头或打击目标距离较远时,米-8机组也会在货舱里预存一些备用火箭弹和航空炸弹,在挂架上的弹药用完后,直升机在安全距离外降落,从货舱内取出火箭弹和航空炸弹重新装填,然后恢复攻击。
  在米-8携带的武器中,航空炸弹是威力最大的一种,随着战场局势的复杂化,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阿富汗这个山国到处都是洞穴、山缝和巨石,是非常好的天然掩体和防御工事,而且当地传统建筑也非常坚固,如用厚厚的条石构筑的杜瓦尔民居和古堡,就连用粘土夯实的村庄房屋也异常牢固,墙体往往有一米多厚。敌人正是用这些现成的设施构建掩蔽所和火力点,苏军用机枪、榴弹发射器和中小口径火箭弹打击根本不起作用。为阻止“圣战者”大规模部署兵力、成立训练基地,苏军必须使用威力强大的航空炸弹去破坏他们的行动。
  按照教案,米-8可以投掷50-500千克不等的炸弹,只要它们能够兼容机载OPB-1R轰炸瞄准具即可。不过许多机组成员往往缺乏轰炸实战经验,使得炸弹使用效益不高,还经常发生误伤平民的意外。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旋翼杀手”的作用,苏军在总结经验教训后,迅速颁布新的航空炸弹补充使用规定,如在打击位于山地或坚固房屋内的火力点时,要求出动六架米-8,每架携带四颗OFAB-250杀伤爆破炸弹;在摧毁敌人藏身的要塞或房屋时,要出动四架米-8,每架携带两颗FAB-500爆破炸弹,考虑到炙热天气和较高地形等不适合大负载因素,每架直升机还可酌情减少挂弹量。上述建议只是一个确保摧毁目标的战斗规范,实战中出动直升机的数量很少能达到这一要求,基层部队只能因地制宜,量入为出。
  严格意义上看,米-8作为轰炸平台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战斗进入和实施瞄准过程往往“削足适履”。上文提到米-8在轰炸时需要动用OPB-1R瞄准具,本质是一种带准星的单筒潜望镜,安装在领航员工作台下面,飞行状态时则悬挂在驾驶舱壁上。由于使用不便,准确度低下,且只能在水平飞行时使用,飞行员们对其抱怨不断。OPB-1R的鼻祖是德国于1926年生产的Lotfe FL206轰炸瞄准镜,装备当时德军轰炸机,显然苏军是准备为这种瞄准镜“庆祝”百年诞辰了。
  在轰炸过程中,米-8机组还得注意一些细节。由于要保障轰炸的准确性,此时米-8的速度与高度都较低,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因为当投向地面的炸弹爆炸后,会产生大量高速破片,不仅进飞距离远,且在数百米外还保持着较强的杀伤力。例如,100千克级航空炸弹的破片进飞高度为600米,250千克和500千克炸弹的破片高度可达900米,而直升机在俯冲状态下发射S-5火箭弹的安全高度为50-75米。
  需要指出,苏联军需部门把阿富汗当作消耗库存弹药的“垃圾场”,许多米-8机组在前线碰到大量长年积压在仓库里的旧货,大家从没接触过。那些陌生的航空炸弹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需要使用者学习操作方法,掌握装填和悬挂时的技巧,后者是任何资料和教科书中都没有的。况且“爷爷辈炸弹”的使用说明书根本到不了使用者手中,谁都不愿意移交或接收这些涉密资料,费时费力不说,还不好管理。
  这种“上下脱节”的管理方式,直接导致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像昆都士的一支米-8分队在好几次战斗出勤中就胡乱“完成”了轰炸任务,原来他们扔的不是炸弹,而是“铁弹”。军械员V·帕耶夫斯基回忆起当日寸的情况时至今还心有余悸:“有一天,几架米-6给我们运来一批RBK-250-275航空炸弹,它的尺寸比较小,之前我也没见过。由于任务紧张,我们也没心思仔细研究这批炸弹的特点,还是按照常规的方法,把用锌纸包裹的炸药与普通引信一起装填到弹体内,可是在随后的作战过程中却没有一颗爆炸的,我们只好在机场周围找了块空地进行试验,让米-8一颗接一颗地把这种炸弹扔出去,但还是没有炸响。几次失败之后,我突然想到应该查看一下剩余的几颗炸弹,很快我就在弹体端面发现一行粗体字——‘从此处装入药柱!’此前我们在准备照明弹时也出现过这种错误,没想到我们最常用的航空炸弹也会有这种怪异的装填方式……那些武器供给员们经常会干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有一次拨给我们20颗OFAB-100炸弹,全都没有‘耳朵’(挂钩),最终只能扔回仓库里。”
  除了不给武器使用说明书,苏联军械员自己也经常不遵守武器使用规定。很少有人去把过期的弹药挑出去,直接与正常弹药一起使用,也没有人会关心不同类型、批次的航空炸弹与投掷装置的配套问题。苏军在法扎巴德的弹药库甚至只是一条由坦克辗压出来的大深沟,卡车拉来的直升机用弹药就直接放在这里。这种散漫的工作态度一起被扩展到灵敏的引信和带药柱的炸弹、火箭弹上。1982年5月,驻巴格拉姆的米-8机械师M·马尼科就在往直升机上安装火箭弹时因操作疏忽而身亡。
  苏军的航空炸弹一般使用延时爆炸引信,保证直升机能有时间飞至安全距离,但不幸的事情总是会发生。1980年7月26日,两架米-8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距离地面约50米,长机投弹后,僚机正好飞过爆炸点上空,结果遭遇大量破片,油箱和驾驶舱被击穿,武器挂架被炸开。弹片擦着机组成员的身体飞了出去,直升机冒着白烟飞离战场。由于大量燃油泄漏,直升机只好迫降在轰炸点不远处。在长机的掩护下,僚机机组冒着敌人的炮火用粘合剂将油箱迅速补好,然后再颤颤巍巍开回基地。
  1980年9月20日,独立第181团奉命出动一个米-8中队,其中三架配备大威力无控火箭弹,一架则挂载炸弹,目标是歼灭正在法扎巴德邻近村庄里开会的“圣战者”首脑们。临出发前,苏军指挥员才了解到昆都士基地库存的炸弹所剩无几,只好让担负轰炸任务的那架米-8T将所有剩余炸弹都挂上,包括两颗OFAB-100-120杀伤爆破炸弹、一颗OFAB-250-270杀伤爆破炸弹和一颗FAB-250T厚壳炸弹。所谓“厚壳炸弹”,实际是具有坚固钢铸弹头的反掩体炸弹,主要用于摧毁防御能力较强的堡垒,一般不给直升机用。它还需要三耳挂架,然而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这种威力强大的炸弹还是给米-8T挂上了。   后来,米-8T在50-70米高度投下了炸弹,预先设定的引信爆炸延时为12秒。由于此前从未用过厚壳炸弹,随机出征的机械师决定在投弹后从货舱门口探出半个身子观察一下轰炸效果,如果效果强于普通炸弹的话,以后可以继续使用它了。事后,这位机械师回忆道:
  “炸弹刚刚触地就爆炸了,炸点就在直升机的正下方,这要么是引信出了问题,要么是军械员犯了错误,反正我们根本来不及逃脱了。我刚刚探出头,还没来得及往下看,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直升机猛地向上一振,我们周围瞬间全是烟尘,座椅下面的降落伞被震得竖起两朵‘玫瑰花’。炸弹破片穿透降落伞进入货舱,一块飞上天花板,一块射入发动机整流罩,当我们捡起它们时发现,每块都有100克左右。还有大量破片击穿了油箱、减速箱和螺旋桨,机尾也被炸了个洞,挂弹架、前立柱和发动机都没能幸免。我们用碎布堵住油箱后,直升机凭借最后几滴燃油逃回了家。后来我们一共在直升机上找到42个窟窿,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修好。”
  1981年6月26日,由于自己扔的炸弹爆炸,苏军独立第280团无可奈何地损失掉一架米-ST。当时这架直升机正在沿坎大哈西北部的一条河流去轰炸河边的“圣战者”宿营地,投弹高度为50米。当时它携带了两颗OFAB-100-120和两颗OFAB-250-270炸弹,但军械员在安装引信时犯下一个致命错误,该引信爆炸延时极短,其产生的破坏性足以将螺旋桨摧残成麻花。果然,当飞行员G·戈夫特韦扬大尉刚投下第一颗炸弹后,它就在直升机下方爆炸了,被破片炸伤的直升机在迫降时一头栽进沟渠,前立柱折断,三名机组人员全部受伤。很快,从轰炸中逃过一劫的“圣战者”冲过来企图抓活的,幸亏配合行动的苏军其它直升机实施救援,才让戈夫特韦扬等三人得救,至于他们的座机只能就地炸毁了。
  当然,炸弹在关键时刻仍给米-8带来巨大的战术效益。像驻昆都士的独立第181团有个大队(12架米-8),他们在战争紧张的日子里每个月就消耗掉5吨弹药,其中主要是航空炸弹,大部分用于护送运输队、支援地面部队和搜索敌军的行动中。另外在苏军突击桑吉杜兹旦山区的战役中,炸弹也起到重要作用。那里到处都是洞穴,自古就是盗贼与土匪的老巢,享有“贼山”的绰号。战争爆发后,“圣战者”看中这块宝地,不断招兵买马,1980年5月,苏军对此山发起首轮打击,在榴弹炮和火箭炮的打击下,苏军花了一周时间才将敌人赶走,结果苏军一撤离,他们很快就返回老巢。同年8月23日,苏军发起第二次攻击,这座“贼山”在苏军地图上被标注为“2700高地”,整个攻击持续了一天。首先由米-8和米-24组成的加强航空兵大队展开火力打击,12架米-8先用FAB-500炸弹“检验”了山体的强度,然后用ZAB-100燃烧弹“烤验”敌人掩蔽所的耐燃性,最后向山坡上发射了一顿“火箭雨”,最终桑吉杜兹旦山被攻下来,苏军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名负责航空引导的无线电报务员阵亡,外加几十名伤员。
  米-8要携带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多,动力装置却几乎“原地踏步”。由于参战的米-8超重问题逐渐突出,从1984年以后,苏军一方面调遣更多的米-24支援,一方面为米-8拆掉使用频率逐渐下降的外挂机枪和榴弹发射器。但米-8身上万万不可拆的是防护设施,其中包括装甲、针对单兵肩扛式导弹的“椴树”主动干扰装置和ASO-2V热焰弹发射器。经过一番调整,米-8自备的射击武器只剩下机首和机尾机枪。机尾机枪作用很大,统计证明米-8在攻击时被打中的几率是撤离时的两倍多,即73%-75%比25%-27%,这反映出米-8后部的火力掩护大大地抵消自身机动方面的弱点,而米-24却因缺乏后射武器,导致其前部和后部因遭受打击而受损的几率是相同的。此外,少量米-8曾短暂携带过UPK-23-250航炮吊舱,内装23毫米口径的GSh-23L航炮,在打击厚重的粘土房屋时会发挥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力,甚至连航空炸弹和火箭弹都无法媲美,其高初速炮弹可以穿透一米厚的墙壁,击毙房间内的敌人。
  “直升强击机”
  1982年起,苏军开始投入米-8家族中火力最强的型号——米-8TV,有多达6个武器外挂点,总挂载量达1500千克,除了单颗重500千克的炸弹,还可携带“方阵”M导弹系统,装有4枚9M17M外挂式反坦克导弹,轻武器方面则是一挺NS-VT-12.7式机首机枪和K-10T手动瞄准具,备弹700发。由于驾驶舱空间有限,机枪弹药都放在货舱前部的弹箱内,通过机身侧舷的外部横臂可以将弹链自动装入机枪内。为了发射反坦克导弹,领航员座位处安装“彩虹”F操纵系统,该系统沿袭坦克用光学瞄准仪,它非常笨重,在飞行期间会影响领航员的工作。此外,米-8TV还可搭载一个班的空降兵,他们可用随身的单兵武器通过舷窗向外射击,机上专门为他们储存了2500发子弹。
  从装备的武器数量和质量看,米-8TV毫不逊色于米-24,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更多的外挂点,最多可挂载六部UB-32A火箭发射巢)。米-8TV有着非常结实的装甲,驾驶舱外部覆盖有19块5~8毫米厚的KVK-2特种钢板,乘员座椅下面有一块碗形钢板,背部也有防护钢板。机身从货舱两侧向前都被装甲包围,风挡处安装50毫米厚防弹玻璃,由多层硅酸盐玻璃和有机玻璃组成。另外,发动机燃油泵、润滑油箱和液压指控系统外部都覆有8毫米厚钢装甲。由于米-8TV装备较多的武器,且全部集中于机首,为了保持机身重心不变,生产厂家不得不将电池组转移到货舱门口处。按照设计要求,米-8TV要被打造成“飞行步兵战车”,不仅可以投送空降兵,还要能打击包括坦克、普通装甲车在内的各种目标,以至于人们将其称作“直升强击机”。
  据苏联老兵回忆,阿富汗战场上,只有独立第280团装备过米-8TV,还有驻塔吉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的苏联边防军有所装备,他们经常深入阿富汗北部,阻止“圣战者”渗透。总的来说,该机装备数量非常少,因为有技术验证的味道,所以它的产量受到严格限制。经过一段时间运用,苏军发现在复杂的阿富汗战场上,米-8TV“大武备”的优点却很容易变成缺点:过多的武器和防护装甲增加了机体的自重,且在动力方面落后于它的前辈们,无力搭载过多的物资。在炙热的高山地区,沉重的米-8TV甚至根本飞不过山峰。事实上,苏联正规军列装的米-8TV在阿富汗没有发射过反坦克导弹,火箭发射巢的使用频率也很少,在飞行距离与续航时间方面也比不过普通的米-8。后来,米里设计局专门对其进行改装,项目名称为“阿富汗式直升机”,也称“第40集团军特制直升机”,然而所有改进工作都被机尾油箱下面的ASO-2V热焰弹发射器挡住了。该发射器下面有个储弹箱,刚好占用了其它米-8型号上都有的引射泵的位置,这个引射泵按惯例要布置在排气口处,带有大量管道,正因为少了引射泵,才使得米-8TV动力不足。   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米-8TV也有自己的“粉丝”,别的不说,光那挺大口径机枪的威力就足够让人仰慕了,其火力远远大干PKT机枪。土耳其斯坦军区陆军航空兵副司令塔本西科夫就是米-8TV的“拥趸”之一,他坚持让该机执行战斗任务,还经常去部队探望,询问其应用情况。1982年4月,独立第280团的两架米-8TV参加了著名的“南方战役”,打击被形容为“阿富汗的百慕大”的拉巴吉-扎利地区,它位于阿富汗与伊朗交界地带,是亲伊朗的哈扎拉族“圣战者”的根据地。行动期间,米-8TV的超强火力让敌人难以招架,可是此次行动却因指挥失误出现败笔。因为航向偏差,包括米-8TV在内的80余架直升机居然闯到伊朗境内,一度被伊朗防空雷达锁定,差点酿成国际冲突。就在这件事结束后不久,独立第280团的米-8TV也悄然退出阿富汗战场,接替它们的仍是普通的米-8。
  相比之下,装备给苏联边防军的米-8TV服役时间更长一些,其下辖的杜尚别航空兵大队(1983年10月23日扩编为独立第23航空兵团)装备了一个米-8TV中队,驻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马雷市郊的边防军航空兵大队(后来编入独立第17航空兵团)也有几架米-8TV,它们都得到较好的应用。1981年12月,为配合第40集团军清剿潘杰希尔谷地的行动,驻塔吉克斯坦的苏联边防军也出动多架米-8TV跨境支援,其中一架的弹药消耗量是:12.7毫米机枪子弹1590发,7.62毫米机枪子弹930发,S-5KPB火箭弹270枚,航空炸弹(含照明弹)30颗。
  半年之后,1982年5月中旬,苏军又在库法布峡谷发起清剿行动,阻止阿富汗“圣战者”向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渗透。苏军最高统帅部特意派出一个庞大的战役指挥小组,总指挥官为克格勃边防军总局局长V.A·马特罗索夫大将,一行人从莫斯科飞到“莫斯科边防总队”驻地(该总队驻地是塔吉克斯坦境内一个名为“莫斯科夫斯基”的村镇),负责航空兵指挥的是边防总队航空兵司令员N.A·罗霍洛夫少校,他具体指挥米-8TV的轰炸与强击任务。开战后,9架米-8TV轰炸了“圣战者”盘踞多年的穆什吉夫村,随后又有多架米-8TV执行“搜索-攻击”任务,有一架在整个行动中累计战斗了17天,消耗了1845发NSVT-12.7机枪子弹,500发PKT机枪子弹,646枚S-5KPB火箭弹,42颗100/250千克炸弹和燃烧弹,并且投送了66名官兵和7.85吨物资。
  苏军的米-8TV没有在阿富汗用过“方阵”M反坦克导弹系统,倒是苏联边防军的米-8TV一次又一次地发射过。作为这类直升机用导弹系统的处女作,“方阵”M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射手们在使用过程中好好地练习和适应。“方阵”M所发射的9M17M导弹通过手动模式进行无线电制导,从进入瞄准具视界到照准飞行,再到最后命中目标,整个过程要求极其严格,需要射手具备良好的操纵技能。即便在靶场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一般击中坦克靶标的概率为40%-50%,而在战场上的平均命中率仅为20%。克格勃边防军总局副局长I.P·维尔杰尔科中将亲历过一次米-8TV发射9M17M导弹,当时他就坐在杜尚别航空兵大队副大队长F·沙加列耶夫少校驾驶的直升机上(副局长能坐直升机亲临战场也反映出当时的事态非同寻常):
  “敌人占据着高地,下面就是通往喷赤河(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的界河)的必经之路,敌人不停地向公路射击,使交通陷入瘫痪。敌人的火力点藏在一个较深的山洞里,不管子弹还是炮弹都打不着它,我们的边防军就是攻不上去,因为当面是一整片悬崖,山洞就在悬崖中间,除非把战士们送到阿富汗一侧去寻找道路,但那样做太冒险了。这时沙加列耶夫少校想出用反坦克导弹攻击的办法,我接受了他的提议,于是直升机像一条绿毛虫一样靠近了悬崖。很快我们就发现了敌人的巢穴,因为在灰色的悬崖上不断有射击的火光闪烁,那里就是匪巢所在地。沙加列耶夫向我报告发现了目标,我命令他可以开火了。几秒钟后,悬崖上发生猛烈的爆炸,我们仅用一枚导弹就拔掉了这颗毒牙。”
  需要指出的是,苏联边防军航空兵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入阿富汗作战的,而且在编制调配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每个边防总队都有一支混编中队,配备不同类型的直升机(有时甚至可以纳编固定翼飞机),每个中队装备三架直升机,而空军和陆军航空兵中队则装备四架。从飞行时间方面讲,边防军的直升机飞行员要远多于第34航空军的飞行员,许多人都飞过1000多小时,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的V·波普科夫大尉甚至飞行了2500个小时!相比之下,第34航空军飞行员的战斗飞行时间则较短,原因是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部队,打完一年仗后就回国了。
  很显然,因为长年在驻地服役,苏联边防军的米-8飞行员们在环境适应性方面要强过正规军。像上文提到的米-8飞行员沙加列耶夫最早是在1980年1月投入阿富汗战斗飞行的,成为“苏联英雄”后,他还在负责阿富汗一塔吉克斯坦边疆安全的边防军独立第23航空兵团当团长,直到战争结束那一刻还在战斗。另一位“苏联英雄”波普科夫是在1982年秋天以中尉军衔从军校毕业,很快就投入战斗中,一直坚持到1989年2月苏军撤离阿富汗时止。
  (未完待续)
  [编辑/秦蓁]
其他文献
为了保护华侨、港澳台同胞支援四化建设的爱国爱乡热情,进一步做好接受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有关加强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管理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
据说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专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为此,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缺少激烈紧张的气氛。为了让比赛更顺
经中国宇航学会批准,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将于一九八三年四季度召开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会议筹备小组已经成立,征文通知已经发出。一、征文内容 1.结
国防科工委航空气动力协作攻关办公室于1983年5月11日至5月16日在厦门召开1983年度办公会议,会议由办公室主任韩志华、副主任程映雪主持,办公室成员和各专业组正副组 Aviat
两个Zoe    “大家好,我是Zoe,很高兴认识你们!大家说,我们的班主任漂不漂亮?”  “漂亮!”  “我相信我们0603班在Miss Sue的带领下,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对不对?”  “对!”  “大家有没有信心一起努力?”  “有!”  在一大半男生主动走上讲台自我介绍后,风风火火上来一位短发女生,声音洪亮,大方活泼,立刻调动起大家兴奋的神经,使气氛略显紧张的新生班会生动起来。这是开
法国航空空间公司同西德 MBB 公司于1983年12月9日签定了一项合同,共同研制一种全频段通信卫星——空问汽车(SPA-CEBUS)。“空间汽车”卫星可以满足通信方面的 Air France
为贯彻实施《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特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条例》的发布实施,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
中国民航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地勤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为宗旨的高等学校。为了加强我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加快民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民航局不久前又决定利用联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使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省公安厅于4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这项科技法规的实施,对公安机关在高新技术领域里的工作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川府发[1993]120号省政府同意省劳动厅《关于贯彻执行〈四川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