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

来源 :华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1993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教活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以及个人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诗教”传统在教学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甚至有被淡化的倾向,不过在提倡提高语文素质的今天,诗教本身的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诗教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传统上对诗教的解释、尽善尽美所包括的内容及对当今诗歌教学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是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诗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体验。
  [关键词]诗教 尽善尽美 当代的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57-02
  
  一、诗教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诗》的教育。在他开设的6门教育中,第一门就是《诗》,一共305篇。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很高,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通过“诗”的教学可以使人达到“志意”之“信”,“情志”之“真”,天性之“善”的程度,以实现儒家的道德观的“诚”。“诗教”一词,始见于中国儒家经典《礼记•经解》篇,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也就被当作《诗》的基本内容、风格和教育意义。因为很多学者已经对“温柔敦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叙述,这也不是我这篇论文论述的主要角度。
  二、尽善、尽美
  《论语•八佾》里记录孔子评价韶月“尽美矣,又尽善矣也”,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杨伯峻先生认为“‘美’可能指声音言,‘善’可能指内容言。”后世对尽善尽美这个词理解得也十分广泛,我想可以用“尽善、尽美”来概括诗教的两大方面,“尽善”是针对思想内容的教化或者教育而言,尽美是针对艺术审美教化的教育而言。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谈诗教在当下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尽善
  孔子诗教中的“善”,是围绕他的政治和修身的核心“仁”来进行的。提出“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虫鱼之名。”等观点,《诗大序》提出“经夫妇,成教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后世相关的论述和阐释生发还有很多,剥去那些明显不适合当今时代迂腐之处,呈现出来的是诗教思想的温润美好,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善”。这个“善”在新课标中的体现就是德育。尽管初中以上不再开设思想品德之类的课,但是并不意味着教育环节不再进行德育教育,相反的,德育是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的。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自然成为传播德育的重要媒介,语文教师也成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人物。语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分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一个是从国家的角度,一个是从自我修养的角度。
  从国家角度而言,教化的过程应该是按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化目的是和诗教的目的相同的,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张载《张子正蒙•乐器》说:“兴己之善,观人之志,群而思无邪,怨而止礼义——入可事亲,出而事君。”王夫之注:“奋发于为善而通天下之志,群而贞,怨而节,尽己与人之道,
  尽于是矣。”这都是政治化、道德化的表现。所以诗教是以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以学生具备人文素养、文化品位,继而继承人类的文明为目标的。
  从自我修养的角度而言,有一句诗句最能体现,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气”是什么?宽泛地理解,可以指理想情操、生命意识、完善人格、有性情的灵魂,最起码指身心健康。那么怎样达到“气”呢?《诗经》里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是“兴”。朱熹认为“兴”是感发意志,郭绍虞认为是指启发感染鼓舞作用,杨伯峻认为是培养联想力等。虽然有很多关于“兴”的注释,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就是感发和感染的作用。叶嘉莹在论诗的时候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就是“感发”,她认为最好的诗就是具有普世感发的诗。这和当下语文教学中提倡的陶冶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陶冶教育就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文本,体会其中的美的真谛。而诗歌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的了,因为诗歌最能体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朱光潜指出,“意在言外”。惟其意在言外,才能言已尽而意无穷。语言是有限的,“心灵”(情志)是无限的;诗,既不要“吝志”之表达,又不要以为言可以尽,文可以言。因为诗本是意无穷的,所以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时也不能把诗的意味说得穷尽,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体味,也就是要留给学生“文本的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指诗的陶冶作用,在诗歌的陶冶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尽美
  诗教里对美的叙述和强调显然比不上对善的认可,但是也有论述。《论语》里记录“情欲言,辞欲巧。”“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质彬彬”。后世把这些话基本上看作是孔子的文论观,这里把它们看作是诗教里的文艺观。
  诗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我认为是最美的一句,和当下的美育教育不谋而合。结合诗歌进行美育的教育,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能够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中。
  语文教育常常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美育氛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是语言之美,诗歌的韵律、节奏、平仄,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音韵美,这种神秘韵味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其他语言形式没法比拟的。其次自然之美。有很多诗歌是描写山川河流、田园风光的,晋有谢灵运、陶渊明,唐有王维、孟浩然,在他们的笔下都是很美的自然风光。三是人情人性之美。古诗词中所洋溢的人文精神的美,无时不在体现对人成长的深切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其人文精神的内涵,发现美的存在。
  诗教还可以启迪智慧。诗歌里蕴含着很多人的智慧,通过诗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伟大诗人的高尚品格。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客观豁达等。通过诗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几行文字,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诗可以启悟人的灵性向深层次迈进。诗教的核心是“情”。方铭认为诗重在志、情、意。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关怀。“诗之‘志’”是有关于人生与人的对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感触和评价,诗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境遇的改善而创作出来的。诗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所以学生在学诗的过程中可以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尽善尽美的启示
  王国维说:“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推论之则“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传统的诗教的尽善尽美如何在当代的教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呢?这是我们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诗歌的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
  1.朗读、背诵。古代的教学以朗读和背诵为主,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语感的形成既可以迅速地领悟诗歌的意义,又可以进行语言的再创造。所以诗歌要以朗读为主。诗歌是有一定韵律、节奏、平仄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音韵美。这样诗歌对于学生来说不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是在感受美,欣赏美。
  2.鉴赏规律的传授。诗歌的鉴赏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分析一首诗,先要从整体着手,感受诗的整体意境,千万不可以上来就讲单个句子或者单个词语,割裂诗的整体性。诗的鉴赏主要以学生自己的体悟为主,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些作者的背景,让学生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时代去鉴赏这首诗。对于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老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但是不能过于详细地进行讲解,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学到的就只是老师的想法,而没有自己的思考。
  3.感悟诗美。老师应该把学生当做诗歌的鉴赏者,在诗歌欣赏的过程中只是充当引路者的角色,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当学生没有想法的时候不去讲解,当学生有了想法但是表达不出时,给以适当的启发。主要还是让学生去读,去想,去结合自己的生活,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诗歌的“艺术空白”最大,所以只有学生自己真的进入了诗歌的情境中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心灵体会。
  4.写诗体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诗歌写作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诗歌的文字鲜活灵动,往往能够表现出学生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抓住诗歌写作的这一特点,充分挖掘培养学生发现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这种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应用到其他体裁的作文写作中,改善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出现的“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的现象,增强作文内容的新鲜感和独创性。同时,诗歌的写作讲究文字的推敲和锤炼,在推敲和锤炼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整体语言素养。
  四、小结
  把传统的诗教和当前理念下的诗歌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努力的方向,我只在这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是要真正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还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继续努力,在实际教学中找到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方铭.从出土文献“诗”与“志”的关系看文学的价值[J].中国文化研究,2001(4).
  [2]方铭.《孔子诗论》与孔子文学的目的论的再认识[J].文艺研究,2002(2):35.
  [3]金良年,撰.《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8.
  [收稿日期]2010年3月24日
  [作者简介]张学颖(1985~ ):女,河北秦皇岛人,东北师范大学中学语文课程论专业硕士。狄晓昀(1986~ ):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语文课程论专业硕士。
其他文献
[摘 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侧重实践和应用的课程,是高职IT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学生就业所需的实践性、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本文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的重要性、实用性角度出发,针对该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对如何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加强实践性教学模式,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教材更新和实训设备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等进行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重要性 实用
期刊
[摘 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特点,对运用多媒体参与英语教学的优势进行论述,从而得出多媒体教学因为它的互动性、新颖性、直观性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作为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学,使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身临其境 交互性 多样化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城市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资源在不同城市间频繁调配已变得平常,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间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城际铁路发展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表明了城际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际铁路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40-
期刊
[摘 要]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如果对学习体育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阐述了如何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课 学习兴趣 设置疑问 兴趣化 多样化 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21-02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不但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随着观念的转变而转变,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角色和行为。笔者提出教师的角色应从单一化转变成为多元化,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终身教育的先行者、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重塑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本文以《赤壁赋》的课堂实际教学为例,结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力求在实践中思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方向,为实现更为理想的教育目标而做出有深远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对于新的学习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仅当我们致力于使新知识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经验、知识建立实质性联系,优化地发展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时,我们才深入到了数学教育过程的核心。  [关键词]数学认知结构 问题情境 数学思想 整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55-02
期刊
[摘 要]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措施,以期对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一政治课堂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43-0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学口头作文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重视口头作文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阐述了口头作文的训练和方法以及对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现状 必要性 实践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62-02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回答是否定的
期刊
[摘 要]掌握体育教学心理学,是更好完成体育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重技能教学和重结果要求,轻视心理辅导,这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心理教育渗透原理,提出在激发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  [关键词]体育课 心理教育 兴趣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