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

来源 :科教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创新思想。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是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既带来福祉,又产生负面效应,科技创新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解放。尽管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与当今不可同日而语,但其科技创新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不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而且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
其他文献
幼儿天性喜欢模仿,榜样为幼儿提供了模仿的参照物。榜样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活动。当下榜样教育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即榜样审美的淡化与异化。榜样审美的淡化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榜样的审美价值;榜样审美的异化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幼儿的审美体验。幼儿在欣赏榜样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诸如语言美、形象美等一系列的审美体验;榜样是审美情感的认同,幼儿拥有自己的审美判断,当情感与审美榜样达到契合时,幼儿才会去模仿和学习榜样;榜样是审美理想的寄托,承载了幼儿的美好期待。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榜样审美教育十分重要,因为榜样为幼儿审美感知提
在太平湖,我习惯选择一个临湖的小屋住下,沏上一杯新茶,透过窗户欣赏眼前的山山水水。远处的群山被层层叠叠的绿色所覆盖,千丘万壑,连绵起伏。绿色一团一团的,错落有致,如同涌动的波涛。山下的一湖碧水,仿佛是由这绿色渲染而成,绿得那样深湛,那样厚重,那样令人神往遐思。一座座峰峦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翩翩起舞,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妙秀丽的山水画,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意境浮在眼前,让人惬意、陶醉。
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提高大学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需要通过长期的创新教育进行培养。该文阐述了创新的分类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课程开展创新教育的选择性施教,以期为地方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高等院校通过落实认证工作,找缺补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基础课程设置,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确保认证顺利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增强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高等院校必须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工作。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彭罗斯提出,这一概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微课模式的嵌入式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入手。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进一步分析了微课嵌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应用技巧,以方法论的形式呈现微课模式下嵌入式思政课的实践应用,旨在为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应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其中校企合作是关键环节。该文提出利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优化和改善管理手段与培养流程,解决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高校企联合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新工科已成为改革话语中最为醒目的词语。对于本科教育来说,材料工程基础在材料类专业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目前材料工程基础课堂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潜力、改革考核体制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出适用于材料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该文主要从一线招生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分析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来华留学医学院校招生工作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从学生流动性、生源质量、招生途径与工作机制、留学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分析目前来华留学医学本科专业项目招生面临的问题,探索后疫情时代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新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稳健发展的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念正处于确立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而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教育环节的落实与渗透是必要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工作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职能上具有互补性,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全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其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立足立德树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