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在“北移”中破局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so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回眸生猪产业发展历程,“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猪周期”,见证了业内无数散养户的退出、中小企业的减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崛起,养猪业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深度洗牌,却又深陷迷惘。
  作为“安天下”的养猪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各路资本角逐的战场,同时又面临着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严峻考验。
  我国生猪产业究竟该如何转型升级?
  有人提出,为解决水资源失衡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那么解决生猪产业难题,何不效仿实施一个“良猪北养、精品南运”工程呢?
  近日,当笔者踏上黑龙江省这片黑土地时,已嗅到一场改变我国生猪养殖业甚至产业格局的生猪北移的“战事”正悄然拉开……
  行业巨头“北移”黑土地
  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已步入转型期,正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受地域差异等因素所限,一些看好生猪产业未来前景且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主动开拓新的领域,寻觅“宝地”,谋求发展。东北的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土壤肥沃,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饲料资源得天独厚,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基础雄厚。这种独特的生猪养殖优势,吸引了不少行业巨头前来“探宝”布局。
  2010年以来,全国三大生猪龙头企业雨润、双汇、金锣集团在黑龙江陆续完成产业布局。
  2012年6月,江西某集团6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一体化项目在黑龙江扎根沃土,是当时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项目,项目主要布局在巴彦、肇东、青冈等9个县(市)。
  2013年9月,我国农牧业市值第一的北京大北农集团年出栏生猪600万头、屠宰加工400万头、饲料加工200万吨项目再次落户黑龙江,项目主要布局在巴彦、宾县、汤原等15个县(市)。
  除行业内大型企业,由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公司和浙江省粮食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的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也于今年上半年多次前往黑龙江调研,确定在几个非生猪调出大县建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
  “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安全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生态环境、自然气候和畜牧资源优势,构成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如今,一些大的集团以及养殖企业纷纷把触角伸向这片黑土地,扎根发展。”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孙文志欣喜地告诉笔者。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投资经理邬建春说:“黑龙江地大物博,生态环境优良,饲料资源丰富,这些是南方没有的,也正是许多企业所看重的。”
  谈到为何选择在黑龙江省发展生猪产业时,邬建春表示,一方面是浙江和黑龙江两省政府在战略合作协议上有明确内容;另一方面是出于企业自身战略需要。“企业能到黑龙江投资,当地政府给予了极大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我们集团很看好黑龙江生猪发展前景。”
  饲料龙头企业大北农集团也雄心勃勃,立足黑龙江,进军生猪养殖行业。但也有人提出疑问,饲料做得好好的,为何选择一条相对陌生的产业呢?
  对此,大北农(东北)集团生猪管理运营部总经理郝凯向笔者道出了缘由:“大北农的饲料在黑龙江省一直有口碑,已与当地的饲料经销商和养殖户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养殖户认可大北农饲料品牌,集团正好可通过饲料网络这个基础平台,让更多的养殖户参与到大北农生猪饲养环节。”
  “到2020年,大北农集团将在东北三省控养1000万头生猪,计划在黑龙江省的10个-15个县发展600多万头生猪产业。”郝凯说,“今年9月中旬,公司的第一个猪场在巴彦县已经竣工,刚引进1200头祖代母猪。猪还未到出栏时,已经有很多农户开始预订了。因为他们相信大北农的饲料品牌,自然也相信大北农的猪。”
  “北移”
  实际上是养猪业的区域选择
  “所谓‘北移’,实际上是养猪业的区域选择。”谈起生猪“北移”的话题,东北养猪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魏国生开门见山,“早期农户养猪,主要是解决食用问题,养猪只是作为副业,根本谈不上布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开始主导‘菜篮子’、‘米袋子’项目,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化,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食肉问题,一些养猪场逐渐布局在大中型城市周边。”
  魏国生分析,从生产角度来讲,“北移”就是由政府调控、决定什么地方养猪、什么地方不养等区域布局。
  “黑龙江省谋划生猪产业‘北移’,应该是从当前全国养猪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考虑的,具有深远的前景和实践意义。”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乳家集团董事长赵又霖说。
  对于南方省份设立生猪禁养、限养区,魏国生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大中型城市周边的饲料资源极其有限,甚至无饲料资源。二是粪污处理问题。三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加快,养猪场以及一些养猪企业与一些非农企业还存在着土地资源竞争的问题。
  “广东东莞等地禁养、限养,未必是出于污染环境的考虑,而是产业选择问题,因为电子等行业产值要远远大于饲养业。”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
  魏国生认为,生猪产业“北移”可以很好地弥补前述不足。首先,国外规模化养猪企业,基本上是集中在玉米主产带,也就是说玉米带就是养猪带。养猪企业建在我国东北、西北的粮食主产区,可实现饲料就地转化,玉米带同时成为养猪带。其次,南方人口密度较大,如浙江与黑龙江相比较,其人口数量接近黑龙江的1.5倍,但土地面积只有黑龙江的近三分之一。如果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南方养猪、鸡等畜禽,将进一步加重该地区的环境负荷,环保压力也会增加。另外,在南方大密度地饲养畜禽,防疫的压力也相对较大。第三,南方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服务业也较发达,从劳动力方面考虑,更多的人会选择比养殖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所以在南方养殖劳动力方面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从养猪业几个要素的配置来讲,养猪业转移到北方地区,从饲料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可以节省很多,这也是养猪产业发展的优势。”魏国生说。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综合处处长陈宏分析,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快速转变,对肉类消费量逐年增长,导致养猪业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猪产能的扩大,势必占用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资源,形成“人畜争地、人畜争粮”的态势。尤其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生猪养殖大省,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养殖生猪的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加之饲料用粮大多需从北方甚至国外调入,以及气候变暖,猪病频发等因素,使得我国南方省份或主动、或被动压缩生猪饲养规模,导致生猪饲养量逐年下降。
  更需要“北移”的是观念、设备、技术、人才……
  黑龙江省具备生猪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原本涉足生猪养殖的企业、饲料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甚至像浙江省农发集团这种没有养过猪的企业,正紧锣密鼓地在黑龙江布局建厂。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生猪“北移”的产业格局已成定局?
  “没那么简单,生猪产业‘北移’是一项非常巨大的社会化工程,应从当前全国养猪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要实现这个战略,不能只是一时口号的提出,必须事先做好‘南猪’和‘北养’两方面的基础工作,奠定好相关条件,制定好稳定的相关政策等。”赵又霖告诉笔者,“‘北移’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市场经济调节十分稳定的状态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目前南方养猪受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困扰,这种困扰难道在北方、在黑龙江就不存在吗?”笔者问。
  “在有总体规划和治理措施的前提下,只能延缓南方养猪出现同样问题的到来。黑龙江土地资源虽然比南方优越,但耕地不能动,林地、生态保护地环境也不能破坏,优越条件并非很大。目前,北方凡是有养殖的地方,基本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样亟待解决。随着北方养猪量的急剧增加,会很快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况。劳动力的问题、用工难在全国基本相同。北方养殖设施要求高,寒冷季节长,养殖成本会增加。”赵又霖分析。
  谈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畜牧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娣提示,不能步南方后尘,“土地辽阔并非没有环境污染压力”。她提醒来黑“寻宝”的企业大鳄们要因地制宜,“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家一定要先行调研,不能简单地把南方养殖模式搬到黑龙江”,“要控制规模,不能无限发展;要有技术性解决方案,把握好节奏”。
  对于在东北养猪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方面,魏国生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一是东北冬季较寒冷,猪舍的建设成本投入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大,养猪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比南方要高出1倍以上。二是环境的控制成本较高,尤其是冬季猪舍的防寒保温运营成本比南方高。三是粪污处理方面,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就是土地消纳。猪场、林地或者耕地要相互配合好,从猪场出来的粪污经过发酵处理,再浇灌林地或者耕地,这样形成一个生态绿色循环模式。
  对于“北移”后的生猪产业未来,魏国生提出,规模化“穷”养猪的理念一定要改变。规模化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标准,而所谓的“穷”,指的是设施、设备的建设必须要高标准、高规格。“从设备、设施到环境控制,硬件不解决好,想把猪养好是不现实的。”
  “猪要转移,技术也要转移。”魏国生说,原来养猪优势的产区,也是养猪科技、人才的产区,像广东、浙江、湖北等地养猪业发达,科技方面也相对发达,“如果活猪转移到东北等地,养猪的人是否应该同时转移或者就地培养一批养猪人,这些都要考虑清楚。”
  孙文志提出,生猪养殖“北移”后,在产业发展上应考虑尽量避免猪只活体运输,在就地屠宰加工上做文章,形成精深加工食品,面向全国大中城市的消费群体。这样,既可防止疫病的传播扩散,又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猪只减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因长时间运输,猪只出现各种应激症状,猪肉品质的下降。“这也是我们提出的‘精品南运’的涵义。”
  “生猪产业‘北移’至黑龙江,必然导致黑龙江的养猪量剧增,这对黑龙江的畜牧业甚至农业,是发展机遇吗?”笔者问。
  “畜牧业发展应按照适应本省自然优势条件均衡兼顾发展,借助土地、粮食资源优势,在大量吸纳生猪的同时,应该走一条耗粮型畜牧业与节粮型畜牧业立体发展道路,相互补充,这才是黑龙江省畜牧业的新增长点。”赵又霖说。
  刘娣认为,生猪“北移”,不应是单纯养殖,然后把活猪运往外地;而应该延伸产业链,侧重食品加工,把黑龙江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黑龙江通过发挥环境、资源和产业优势,以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出政策、建园区、广招商,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来黑龙江创业发展,建设畜产品加工厂,打造核心产业基地,形成集群开发态势。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正在有序释放,生猪产业发展在全省已成大势。”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祖伟表示。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踪?”生猪“北移”,势必改变我国生猪养殖业甚至生猪产业的格局。黑龙江省为产业健康长效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生猪产业“北移”的破局之举,也是产业发展的破题之径。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15日下午,2014第十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特邀客商座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室组织召开。  云南省农业厅、商务厅、工信厅及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等7个州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特邀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员单位及全国各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电商等51家代表参加座谈。  新型政府   高效务实求发展  据悉,作为昆明泛亚农博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特邀客商座谈会”是云南省副省长
期刊
广东省河源市,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这股大浪潮的冲击下,河源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粤东北最封闭的山镇,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由珠三角北部最落后的小城,变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明珠之城。一系列惠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发展前景,激起了一些走出家门到外地发展的家乡人回乡发展的热情。如今的河源涌现了一批实干拼搏的农民企业家。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
期刊
宁乡县卫红米业作为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一直以来致力于发挥粮食生产加工龙头作用,在农村办基地、连农户,促进了当地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农民种粮难、收粮难、存粮难、售粮难、贷款难和企业粮源难稳定、品种难统一、品质难保证等问题,卫红米业创新思路,于2013年5月采取顺价存储、定值存储方式创立“粮食银行”。一年多的运作表明,“粮食银行”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深得农民欢迎。  开办“
期刊
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农业部门结合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引导农民在沙地种植产淀粉率高的优质红薯,并鼓励各县政府兴建大型红薯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据介绍,目前该市优质红薯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工程开始实施,青岛、日照、临沂相继试种茶树成功,拉开了北方种植茶叶的序幕。北纬36°是世界上公认的种植茶叶纬度最高界限的地方,茶树却在这里发芽生长,代代延续。一棵棵茶树吐新芽,一批批茶茗上新市,一阵阵茶香醉心窝。就在黄海之滨、胶东半岛南翼的山东省海阳市丹露春茶场,作为鲁茶中的“后起之秀”,生产的“海阳绿茶”与“日照青”、“崂山绿茶”构成了鲁茶三足鼎立的格局。  丹露春
期刊
提起包头市,在记者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在2006年的一段相声作品《找舅舅》。在这段相声作品中,马季先生用一封舅舅来信描述包头风沙大、全市共7盏路灯、只有一条自来水管,一年四季吃不上青菜。谁知,到了包头发现截然相反,这里竟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相声通过制造悬念和对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包头这一西北边塞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如此,如今,包头市工农业并重,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期刊
“扫一扫,有意外惊喜”,在广东省第五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上,从农博会主办方到会场参展商,扫描二维码几乎成为每个商家必推的项目。不知从何时起,传统的农业企业开始变得很时尚,好似一夜间,农商们都有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号,以各种方法吸引消费者来“扫一扫”。  农博会上,“品牌化与信息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成为一大亮点,论坛邀请到了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
期刊
“妈妈,我要摘这个大苹果!”四岁的小男孩天天指着树上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对旁边的妈妈说。满脸喜悦的妈妈抱起儿子摘下了选中的苹果,转过头高兴地对记者说:“这里环境优美,空气好,苹果清脆甜口,带孩子来亲自体验一下采摘乐趣,真的挺好!”这是11月16日,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张家村采摘园内的一幕。当天,上百名游客涌入苹果园,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令他们流连忘返。  据了解,张家村现有600多亩优质果园
期刊
“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11月7日,在2014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粮食加工行业,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粮食安全体系,通过大力扶植粮食加工企业,搞活粮食生产和流通。  郭孔丰称,中国拥有13.5亿人口,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以及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作为世界巨大的农产品市场,
期刊
天津市蓟县农业蔬菜技术服务站等单位申请对“桑梓西瓜”等36个产品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请材料已通过地县两级农业部门审核确认和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初审合格,并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的登记保护条件,农业部拟准予登记,依法实施保护。现将本次拟予登记保护的3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内容予以公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