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马蔚华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国内少有的从操作货币政策官员出身、后来又成功转型为锋芒毕露的商业银行家,马蔚华在尊重独立思考、不媚俗和尊重人性价值这样的角色上,与德鲁克宣称的“旁观者”别无二致。
  马蔚华独特的个人魅力不仅曾经深刻影响了招商银行的成长“性格”,表现在《感悟华尔街》这部书中的许多灵光闪现的思维中,是对于中美国情差异背景下对于银行业角色思考独特的一份“清醒”,尤其每当把华尔街和美国100多年来的金融创新作为潜在参照时,一种个人化叙事的还原,不仅仅是作为见证人与独立思考者的选择,更是马蔚华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银行家们“心中那自由奔放的信念世界”。
  从视美国富国银行为标杆用网络改造传统银行开始,马蔚华用IT流程、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三大法宝”,将招商银行当初这一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小银行,带上了坐直升火箭轨道,十年下来,甚至坐上了国内银行界的第六把交椅,仅次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新一代银行改革家的典范性人物,马蔚华早年也参与了国家货币政策制度和运行,并且在美国金融界有着极为广泛的交游,这也使得他无论从行业视野还是从到制度体察,都有着相当敏锐的个人思考和独到把握,在百年未遇的新一轮金融大萧条在背景下,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一部生动的美国金融史的系统解读和深刻反思。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正当华尔街为首的美国金融界陷入萧瑟秋风中时,马蔚华的考察笔记却是缘于招商银行在纽约分行正式成立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华尔街冷风频吹的时刻,把红旗插到纽约曼哈顿,马蔚华在《感悟华尔街》一书中的表达,是责任大于欣慰,忧患大于机会。在美国从消费者到整个社会都在经历“去杠杆化”的痛苦时刻,中国银行业还在为如何学习美国“杠杆”而陷入创新迷思。从这样的意义上看,这本《感悟华尔街》不仅仅是一位中国银行行长的“感悟”,更是关于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思考读本。
  与他所著的前一本书《因势而变》不同的是,马蔚华在这本新书里对于美国金融体制的反思和历史追述,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个人解读,更希望能为中国迷途重重的银行业改革提供一个理性和建设性的参照文本。
其他文献
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中国,学生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出了教室很难找到说英语的环境,因此,教室成为学生学习英语和用英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