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尤利西斯》的诗学存在论整体上深深根植于小说文体对现代人类生存状态和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忧思、探索和建设。《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研究的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在文学格局变动的宏观情境下预示了一个复杂文学时代的来临,更重要的是,它借助于这个批判保守文学观的阐释机遇澄清了人们针对“小说消亡论”的探讨议题而给予的主观误解和悲观偏见。
[关键词]《尤利西斯》;小说诗学;多元;复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158-03
一、引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小说诗学及其研究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那个时期成形并传播开来的。当时全世界的文学研究界都处于边缘地位,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也正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利用意识流的小说文本对诗学文论的理念原则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全程跟踪式研究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因为当代小说文论的研究就是从诗学开始的,而发展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里,小说的诗学研究更加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势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的诗学实践研究。“意识流”这个概念认为:“人的脑海里时常会自动闪过许多复杂多义的非理性念头,这些念头毫无逻辑性和关联性可言;但是因为人的意识是由非理性、无逻辑的潜意识和自觉、理性的自我意识构成的,所以,人还是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复杂多义的意念材料进行有条理地选择和有目的地思考的。”而后来的心理学家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理论,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前意识和有意识,这个分析对“意识流”的作用很大。基于它的影响,由詹姆斯所提出的“意识流”概念说到20世纪20年代就成了西方文论家热烈讨论的焦点,并为推崇“意识流”手法的作家们洞察、描写人的心理世界起到了规范作用。据此,他们的创作理论互为依赖、互为支持、交织融合,构成一整套完整的“意识流小说”诗学体系。
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出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它旨在对传统的写实主义宣泄挑战和反叛,重在重塑人类认知世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代派作家的书写视域中,写实主义的那种理性认知方法和逻辑思维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和人的景象广泛地简单化了,它们那种单线型发展的叙事结构根本不可能完全披露现代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性。故此,他们都竭力强调要寻找现代人类“自我”的声音,为现代小说文类的表达形式和创作路式打开一条适合现代思想意识形态的理想渠道。意识流小说诗学的崛起正是支持这股文学潮流的一种理论构想,目前它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还形成了一个流派。尽管由于各国国情及各派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也就各有不同,但他们在共同探索的基础上都特别注意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和描写,“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文本,让主人公直接展示自己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展示看似杂乱、反复,偶尔甚至带着一种狂欢似的跳跃”。20世纪诗学的理论发展极为迅速,以小说文本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进一步进行结构论、符号论、对话论等诗学研究的程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的。20世纪的小说作品特别钟情于碎片性、矛盾性、挑战性、开放性和“没有情节”的故事文本。研究者们从作品文本内涵的解构中努力追寻着每一种解读策略,但是发现这种解读其实是开放性的、相对性的,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阐释型阅读,它颠覆了以往小说的文学特征与写作风格,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树立了写作模式的新典范。
二、《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特征
小说艺术观和诗学理念观不仅是《尤利西斯》理论与创作的言说内容和表达方式,而且还是小说家乔伊斯书写小说时的多元化立场和相对论倾向。归结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系统地包含革命艺术形态的文体诗学、沉思存在题旨的思辨诗学、透视历史真相的史实诗学,它们能使历史、语言和哲学交响为一,组合成一种特定的、彻底剥离叙事性论述的多声部小说新艺术,这种新艺术不仅背负着真实和确定的信息,还负载有假设或讽刺的信息;不仅能包容现代人类生存的现实复杂性,还不丧失其文学架构的清晰度。在《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中,小说与诗学的邂逅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般遇合,而是一种新型的小说本体论使命之思[1] (P93)。在哲学上,《尤利西斯》的文学创作沿着理性主义的历史道路受到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将思辨存在的有机力量植入小说故事的载体,使文学作品负载了丰富的思想信息量。在审美层面上,《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显然十分重视结构、文体等技巧的形式实验与手法革新,同时也十分讲究审美效应的开发与创造,但《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绝不是小说形式与美学意味二者的简单拼合,而是对二者贯通融合的一种提升和超越,它的小说诗学更注重分析和考察小说与人、小说与世界、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存在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不是像当代叙事理论那般过多地做语式或语体上的话语分析,这就有效地治愈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诟病。在实践层面上,乔伊斯又在小说艺术上从不同侧面做了互文、复调、戏拟、隐喻等多种叙事手段的尝试和探索,以期推进文本主题的深化,再度显示《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对位性优势。在其小说诗学体系中,小说家乔伊斯意欲通过小说结构题旨、叙事策略、审美意蕴的重重整合,竭力复原并倾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手稿时所遭际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正是现代小说家希冀再现小说文类新型艺术的革新契机和实践动因。况且,存在之思与文本之观的浑然融合恰是乔伊斯个人的艺术修养在小说诗学开拓领域内的具体体现[2] (P33)。而在小说本质的认识层面上,这一融合进一步引发出诸多原创性的小说艺术观:第一,《尤利西斯》的小说文本是以虚构人物的生活状态为基础的综合性长篇散文,这一概念不仅从文类学的视角承袭了小说形式的优秀叙事传统,而且在写作涵盖面上还扩大了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可能性空间。第二,《尤利西斯》的文本构成是小说家对于存在的诗性沉思,这一标示不仅界定了小说生存论的表达内容,而且还在当代复杂的人文语境中道明了小说的诗性智慧和思想使命。第三,《尤利西斯》的多重隐喻色彩及诗学研究价值把小说这一重要的文类形态或文学体裁发展为一门力求把握世间万物模梭两可性的发现型艺术,它的价值与立场使怀疑和相对成为小说形态的浓重人文底色。《尤利西斯》的这三个小说观与作家乔伊斯针对小说写作的三个艺术伟略紧密对应,共同成为其小说诗学体系中三个彼此关联的核心建构成分。饶有趣味的是,《尤利西斯》的小说艺术观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小说诗学思想的对话性本质。 三、《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
《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贯穿着这样的基本理念:思想奔放、锐意创新的现代小说都是对难以捕捉的人类生存意义的最高层次的情感批判和直觉分析,所以它的本质属性是用高于现实的诗意真实原则来驾驭人类所有情绪力量和理性认识的一件艺术品。这种理念标明了小说艺术的美学品质和内在真实性,因为小说就是生活本身,而艺术的奥秘就在于永恒的人性之中。《尤利西斯》的创作实践触及源于人类天性的心灵之泉,穿透文艺的心智所堆砌的理性之墙,用心构建出一种介于小说艺术和诗学观念之间的思考,独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原创魅力[3] (P8)。它的体系特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超越:
1就小说定位而言,《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实现了从唯美形式到生命真实的超越。在《尤利西斯》对纯美艺术与永恒真理的倾力追求中,乔伊斯跟其他艺术家一样,真正探索和维护的是人类漂泊存在的某些基本的生活激情状态,并非是“唯美”姿态。从这一点出发,《尤利西斯》主要通过以下三条渠道来深层抵达小说艺术与生命奥秘的双重真实与持久永恒。其一,以空灵飘忽的形而上情结深入强化了小说诗学的生命本真内涵,摆脱了传统小说中形式与内容、表象与本质、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文学困境,递嬗了小说揭示审美存在情境的生命创作说,升华了小说创作的考察视野和评判立场。其二,重新定义创作构思本源的概念,即素材、人物、形式和论题的本质思想界定。一方面,《尤利西斯》将“现实”从无数客观物质表面或主观精神表象的束缚中剥离开来,批判了浮于传统权威性做法的致命缺陷,还原“客观现实”以情感形式的本真面目;另一方面,它坚持“存在瞬间”的闪烁不定性,笃信小说的内在精神是由反常复杂的感官印象和无意识欲望汇聚而成。在此创作定位的基础上,《尤利西斯》的小说践行将“现实”划定为意(主观思绪)与象(客观实在)的艺术契合。其三,重新深思小说创作的构建历程。《尤利西斯》小说诗学体系的创设将理论的恒久价值与实践的情感荟萃确定为文学创作必经的两个准备阶段,它反复申明小说家在整理完对现实的观感之后必须努力将人生的美学体验和刹那感受即兴记录下来,要将观物取象的直觉感知锻造成一件感悟生命的艺术品。同时,它的小说诗学实践还证实了小说的构思创作必须以祛除外在生活现实的表象为前提,以深度再现和挖掘内心感受的思绪记忆为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传达出思想和精神那瞬息万变的持续流动状态。《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创作论重点突出了文学原理等思想理论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综合体现了小说创作从无形到有形的同化性和内在性。乔伊斯在构思《尤利西斯》时,彻底打破以情节历时线索为叙事框架的传统写作模式,用“意识流”的联结意象呈现生命,用日常现实的现存真实和主观感受的印象真实来传播现代生活的碎片特质和现代生命的碎裂体验。
2就小说要义而言,《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实现了从对立到统一的超越。西方传统诗学的模仿论观念长期视形式为表现现实或流露情感的修辞手段,而不是超越内容和形式二元对立的困境融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重要的是将思想情感的表现视为小说的形式,而不是将语言的修辞手法绝对地视为作品的形式”[4] (P78),这正是《尤利西斯》的小说创作所要表达的。《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理念秉持“文学是形式与情感合一的一种有机物”等思想,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充分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强调“有意味的形式乃是情感关系的表现”等观点。据此,《尤利西斯》中的基本情感关系以形象性和整体性为表现品格,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命运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发了生命的非单一性和心灵交感性。《尤利西斯》的诗学艺术观与符号论美学中的“文质说”完全相通,它的情感表现形式说以主体存在的精神意象来构建小说的艺术形式,以“生命意识”的节律过程和循环性来凸显小说的本质,超越了再现说所误导的内容形式二元论。《尤利西斯》对生命本真的记录和感悟以“个体意识的绵延性和相连感”[5] (P42)为核心,阐释了现代社会共同精神生态的文化主导气象和独立思考立场。
3就小说宗旨而言,《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实现了从古典整体性到印象片断性的超越。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写作实践中翔实探讨了一部文学作品内部精神真实性的标准问题,用心梳理了唯美与真实、形式与真实、破碎与真实、短暂与真实之间的逻辑关联机制和内蕴相通要义。这种以心观心的意识审美体验是一幅从观到悟的心境全景透视图,既能表现瞬息万变、丰富多彩的个体心灵意识,又能观照生命体验与真实世界的超现实对应关系,还能充分概括诗性小说的艺术雏形和奇幻境界。其诗学观的真实标准超越庞杂纷乱的现代生活对艺术之真或情感之真(自我意识之真)的二元对立或精神分裂,将基于古典美学精髓的真实理念充分整合为一个囊括心灵之真、想象之真、艺术之真、头脑之真的和谐立体观。在汲取事实之真的基础上,将事、景、情、理融为一体,并列放置,体现了从认知心境到生命共感的物我契合的相通过程,实现了从生命共感的理解到虚实相生的意境的超越。
四、相对开放性的结语
对《尤利西斯》小说诗学体系的归结最终势必要迈向对“未来小说前途和命运”的探讨上,对这一全球性文学话题的思考,《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做出了前瞻性的应答。在理论上,它回顾分析了小说艺术的当下处境;在实践上,它的形式革新实验开创了小说文体样式的新纪元。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碰撞中,我们既不能承认小说的未来将趋于消亡,但也不忍将现在的小说受到种种条条框框的宰制。《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研究告诉我们,小说的未来并未走到尽头,只要我们肯延续小说的光辉传统和弘扬小说的诗学精神,它的文类形态发展之路还是充满着诸多潜力和提升机遇的,只不过“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却是曲折的”。《尤利西斯》这种熔小说艺术与诗学理念于一炉的文学倾向,在当前的小说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就其写作的初衷而言,文类与文论的互通应该是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一种顺合举措,当文字世界与内在世界一起遭受表述功能的历史性位移时,传统意义上的“纯小说”概念在文字表达论层面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撼动和质疑,诗与非诗、思与非思的内部对位在此情形下也必然会走向融合。至此,传统的小说文学观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小说与非小说的本质区别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成分的虚构性和想象性,各种非虚构性要素同样也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小说文类的艺术世界中,甚至这一文类的叙事功能也可横向型向叙思或叙意的创作模式发展。任何东西都能够毫无疑问地成为文学,而任何一种文学又不都是虚构的,倘若文学研究就是研究一个具有确定不变之价值的特定实体,而有些极度精致的共同内在特性又被视为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标志,那么,这种意义上的文学信念实属妄想,可以斩钉截铁地加以抛弃。《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研究的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在文学格局变动的宏观情境下预示了一个复杂文学时代的来临,更重要的是,它借助于这个批判保守文学观的阐释机遇澄清了人们针对“小说消亡论”的探讨议题而给予的主观误解和悲观偏见。
[参考文献]
[1]盛宁. 文学:鉴赏与思考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4]柳鸣九.意识流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美]罗伯特·汉弗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 [M].程爱民,王正文,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薄刚]
[关键词]《尤利西斯》;小说诗学;多元;复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158-03
一、引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小说诗学及其研究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那个时期成形并传播开来的。当时全世界的文学研究界都处于边缘地位,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也正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利用意识流的小说文本对诗学文论的理念原则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全程跟踪式研究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因为当代小说文论的研究就是从诗学开始的,而发展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里,小说的诗学研究更加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势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的诗学实践研究。“意识流”这个概念认为:“人的脑海里时常会自动闪过许多复杂多义的非理性念头,这些念头毫无逻辑性和关联性可言;但是因为人的意识是由非理性、无逻辑的潜意识和自觉、理性的自我意识构成的,所以,人还是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复杂多义的意念材料进行有条理地选择和有目的地思考的。”而后来的心理学家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理论,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前意识和有意识,这个分析对“意识流”的作用很大。基于它的影响,由詹姆斯所提出的“意识流”概念说到20世纪20年代就成了西方文论家热烈讨论的焦点,并为推崇“意识流”手法的作家们洞察、描写人的心理世界起到了规范作用。据此,他们的创作理论互为依赖、互为支持、交织融合,构成一整套完整的“意识流小说”诗学体系。
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出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它旨在对传统的写实主义宣泄挑战和反叛,重在重塑人类认知世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代派作家的书写视域中,写实主义的那种理性认知方法和逻辑思维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和人的景象广泛地简单化了,它们那种单线型发展的叙事结构根本不可能完全披露现代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性。故此,他们都竭力强调要寻找现代人类“自我”的声音,为现代小说文类的表达形式和创作路式打开一条适合现代思想意识形态的理想渠道。意识流小说诗学的崛起正是支持这股文学潮流的一种理论构想,目前它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还形成了一个流派。尽管由于各国国情及各派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也就各有不同,但他们在共同探索的基础上都特别注意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和描写,“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文本,让主人公直接展示自己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展示看似杂乱、反复,偶尔甚至带着一种狂欢似的跳跃”。20世纪诗学的理论发展极为迅速,以小说文本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进一步进行结构论、符号论、对话论等诗学研究的程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的。20世纪的小说作品特别钟情于碎片性、矛盾性、挑战性、开放性和“没有情节”的故事文本。研究者们从作品文本内涵的解构中努力追寻着每一种解读策略,但是发现这种解读其实是开放性的、相对性的,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阐释型阅读,它颠覆了以往小说的文学特征与写作风格,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树立了写作模式的新典范。
二、《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特征
小说艺术观和诗学理念观不仅是《尤利西斯》理论与创作的言说内容和表达方式,而且还是小说家乔伊斯书写小说时的多元化立场和相对论倾向。归结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系统地包含革命艺术形态的文体诗学、沉思存在题旨的思辨诗学、透视历史真相的史实诗学,它们能使历史、语言和哲学交响为一,组合成一种特定的、彻底剥离叙事性论述的多声部小说新艺术,这种新艺术不仅背负着真实和确定的信息,还负载有假设或讽刺的信息;不仅能包容现代人类生存的现实复杂性,还不丧失其文学架构的清晰度。在《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中,小说与诗学的邂逅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般遇合,而是一种新型的小说本体论使命之思[1] (P93)。在哲学上,《尤利西斯》的文学创作沿着理性主义的历史道路受到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将思辨存在的有机力量植入小说故事的载体,使文学作品负载了丰富的思想信息量。在审美层面上,《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显然十分重视结构、文体等技巧的形式实验与手法革新,同时也十分讲究审美效应的开发与创造,但《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绝不是小说形式与美学意味二者的简单拼合,而是对二者贯通融合的一种提升和超越,它的小说诗学更注重分析和考察小说与人、小说与世界、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存在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不是像当代叙事理论那般过多地做语式或语体上的话语分析,这就有效地治愈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诟病。在实践层面上,乔伊斯又在小说艺术上从不同侧面做了互文、复调、戏拟、隐喻等多种叙事手段的尝试和探索,以期推进文本主题的深化,再度显示《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对位性优势。在其小说诗学体系中,小说家乔伊斯意欲通过小说结构题旨、叙事策略、审美意蕴的重重整合,竭力复原并倾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手稿时所遭际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正是现代小说家希冀再现小说文类新型艺术的革新契机和实践动因。况且,存在之思与文本之观的浑然融合恰是乔伊斯个人的艺术修养在小说诗学开拓领域内的具体体现[2] (P33)。而在小说本质的认识层面上,这一融合进一步引发出诸多原创性的小说艺术观:第一,《尤利西斯》的小说文本是以虚构人物的生活状态为基础的综合性长篇散文,这一概念不仅从文类学的视角承袭了小说形式的优秀叙事传统,而且在写作涵盖面上还扩大了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可能性空间。第二,《尤利西斯》的文本构成是小说家对于存在的诗性沉思,这一标示不仅界定了小说生存论的表达内容,而且还在当代复杂的人文语境中道明了小说的诗性智慧和思想使命。第三,《尤利西斯》的多重隐喻色彩及诗学研究价值把小说这一重要的文类形态或文学体裁发展为一门力求把握世间万物模梭两可性的发现型艺术,它的价值与立场使怀疑和相对成为小说形态的浓重人文底色。《尤利西斯》的这三个小说观与作家乔伊斯针对小说写作的三个艺术伟略紧密对应,共同成为其小说诗学体系中三个彼此关联的核心建构成分。饶有趣味的是,《尤利西斯》的小说艺术观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小说诗学思想的对话性本质。 三、《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
《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贯穿着这样的基本理念:思想奔放、锐意创新的现代小说都是对难以捕捉的人类生存意义的最高层次的情感批判和直觉分析,所以它的本质属性是用高于现实的诗意真实原则来驾驭人类所有情绪力量和理性认识的一件艺术品。这种理念标明了小说艺术的美学品质和内在真实性,因为小说就是生活本身,而艺术的奥秘就在于永恒的人性之中。《尤利西斯》的创作实践触及源于人类天性的心灵之泉,穿透文艺的心智所堆砌的理性之墙,用心构建出一种介于小说艺术和诗学观念之间的思考,独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原创魅力[3] (P8)。它的体系特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超越:
1就小说定位而言,《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实现了从唯美形式到生命真实的超越。在《尤利西斯》对纯美艺术与永恒真理的倾力追求中,乔伊斯跟其他艺术家一样,真正探索和维护的是人类漂泊存在的某些基本的生活激情状态,并非是“唯美”姿态。从这一点出发,《尤利西斯》主要通过以下三条渠道来深层抵达小说艺术与生命奥秘的双重真实与持久永恒。其一,以空灵飘忽的形而上情结深入强化了小说诗学的生命本真内涵,摆脱了传统小说中形式与内容、表象与本质、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文学困境,递嬗了小说揭示审美存在情境的生命创作说,升华了小说创作的考察视野和评判立场。其二,重新定义创作构思本源的概念,即素材、人物、形式和论题的本质思想界定。一方面,《尤利西斯》将“现实”从无数客观物质表面或主观精神表象的束缚中剥离开来,批判了浮于传统权威性做法的致命缺陷,还原“客观现实”以情感形式的本真面目;另一方面,它坚持“存在瞬间”的闪烁不定性,笃信小说的内在精神是由反常复杂的感官印象和无意识欲望汇聚而成。在此创作定位的基础上,《尤利西斯》的小说践行将“现实”划定为意(主观思绪)与象(客观实在)的艺术契合。其三,重新深思小说创作的构建历程。《尤利西斯》小说诗学体系的创设将理论的恒久价值与实践的情感荟萃确定为文学创作必经的两个准备阶段,它反复申明小说家在整理完对现实的观感之后必须努力将人生的美学体验和刹那感受即兴记录下来,要将观物取象的直觉感知锻造成一件感悟生命的艺术品。同时,它的小说诗学实践还证实了小说的构思创作必须以祛除外在生活现实的表象为前提,以深度再现和挖掘内心感受的思绪记忆为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传达出思想和精神那瞬息万变的持续流动状态。《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创作论重点突出了文学原理等思想理论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综合体现了小说创作从无形到有形的同化性和内在性。乔伊斯在构思《尤利西斯》时,彻底打破以情节历时线索为叙事框架的传统写作模式,用“意识流”的联结意象呈现生命,用日常现实的现存真实和主观感受的印象真实来传播现代生活的碎片特质和现代生命的碎裂体验。
2就小说要义而言,《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实现了从对立到统一的超越。西方传统诗学的模仿论观念长期视形式为表现现实或流露情感的修辞手段,而不是超越内容和形式二元对立的困境融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重要的是将思想情感的表现视为小说的形式,而不是将语言的修辞手法绝对地视为作品的形式”[4] (P78),这正是《尤利西斯》的小说创作所要表达的。《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理念秉持“文学是形式与情感合一的一种有机物”等思想,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充分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强调“有意味的形式乃是情感关系的表现”等观点。据此,《尤利西斯》中的基本情感关系以形象性和整体性为表现品格,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命运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发了生命的非单一性和心灵交感性。《尤利西斯》的诗学艺术观与符号论美学中的“文质说”完全相通,它的情感表现形式说以主体存在的精神意象来构建小说的艺术形式,以“生命意识”的节律过程和循环性来凸显小说的本质,超越了再现说所误导的内容形式二元论。《尤利西斯》对生命本真的记录和感悟以“个体意识的绵延性和相连感”[5] (P42)为核心,阐释了现代社会共同精神生态的文化主导气象和独立思考立场。
3就小说宗旨而言,《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体系实现了从古典整体性到印象片断性的超越。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写作实践中翔实探讨了一部文学作品内部精神真实性的标准问题,用心梳理了唯美与真实、形式与真实、破碎与真实、短暂与真实之间的逻辑关联机制和内蕴相通要义。这种以心观心的意识审美体验是一幅从观到悟的心境全景透视图,既能表现瞬息万变、丰富多彩的个体心灵意识,又能观照生命体验与真实世界的超现实对应关系,还能充分概括诗性小说的艺术雏形和奇幻境界。其诗学观的真实标准超越庞杂纷乱的现代生活对艺术之真或情感之真(自我意识之真)的二元对立或精神分裂,将基于古典美学精髓的真实理念充分整合为一个囊括心灵之真、想象之真、艺术之真、头脑之真的和谐立体观。在汲取事实之真的基础上,将事、景、情、理融为一体,并列放置,体现了从认知心境到生命共感的物我契合的相通过程,实现了从生命共感的理解到虚实相生的意境的超越。
四、相对开放性的结语
对《尤利西斯》小说诗学体系的归结最终势必要迈向对“未来小说前途和命运”的探讨上,对这一全球性文学话题的思考,《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做出了前瞻性的应答。在理论上,它回顾分析了小说艺术的当下处境;在实践上,它的形式革新实验开创了小说文体样式的新纪元。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碰撞中,我们既不能承认小说的未来将趋于消亡,但也不忍将现在的小说受到种种条条框框的宰制。《尤利西斯》的小说诗学研究告诉我们,小说的未来并未走到尽头,只要我们肯延续小说的光辉传统和弘扬小说的诗学精神,它的文类形态发展之路还是充满着诸多潜力和提升机遇的,只不过“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却是曲折的”。《尤利西斯》这种熔小说艺术与诗学理念于一炉的文学倾向,在当前的小说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就其写作的初衷而言,文类与文论的互通应该是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一种顺合举措,当文字世界与内在世界一起遭受表述功能的历史性位移时,传统意义上的“纯小说”概念在文字表达论层面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撼动和质疑,诗与非诗、思与非思的内部对位在此情形下也必然会走向融合。至此,传统的小说文学观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小说与非小说的本质区别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成分的虚构性和想象性,各种非虚构性要素同样也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小说文类的艺术世界中,甚至这一文类的叙事功能也可横向型向叙思或叙意的创作模式发展。任何东西都能够毫无疑问地成为文学,而任何一种文学又不都是虚构的,倘若文学研究就是研究一个具有确定不变之价值的特定实体,而有些极度精致的共同内在特性又被视为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标志,那么,这种意义上的文学信念实属妄想,可以斩钉截铁地加以抛弃。《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研究的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在文学格局变动的宏观情境下预示了一个复杂文学时代的来临,更重要的是,它借助于这个批判保守文学观的阐释机遇澄清了人们针对“小说消亡论”的探讨议题而给予的主观误解和悲观偏见。
[参考文献]
[1]盛宁. 文学:鉴赏与思考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4]柳鸣九.意识流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美]罗伯特·汉弗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 [M].程爱民,王正文,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