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致效理论对语文教学评价的启示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tin65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实行的大背景下,究竟如何评价语文课的效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教学研究界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但多是针对于学科内部进行研究,难以走出把语文定位为一种单纯的学科教学的园囿。笔者在学习传播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传播效果原理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建构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故陈浅见于方家。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传播过程,是运用课堂这种特殊的媒体来向特定的传播对象——学生传播系统的知识,但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知识、技能,还包括文化、精神、审美和价值观。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教学,文学即人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要用人文的情怀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用人文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用精神文化传承的要求来评价语文教学。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这种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人文情怀,如何才能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和传播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传播致效理论认为:要使新闻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就要遵循信息利于受众的集中注意;目标利于受众行动;来源利于受众改变态度;方式利于受众理解劝服;环境利于受众接受劝服;针对个性利于受众听从劝服的原则。
  由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语文课堂的导入必须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对于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经验、心理状态等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进入教学环境和语文环境中去,不能为导入而导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才是成功的?笔者认为,对于语文课而言,应该是导入方式能够引起学生视觉的和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在语文课的第一时间里抓住学生的心灵,如同一部小说的精彩开头一样,引导学生产生对课堂与所学课文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当然方法是多样的,不能概括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要充分调动自我的潜能和学生的潜能,以一种独特的、富有新意的导入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笔者举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例说明:笔者在讲授高一《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就利用自己对毛泽东书法的爱好,提前在宣纸上用毛笔临摹了这首词,上课的时候,笔者就把这副书法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并请学生从书法中体会毛泽东诗词豪放雄浑的特点,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方式兴趣盎然,课堂教学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笔者还多次利用简笔画、音乐、多媒体等手段来进行导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要善于抓住学生对立体图像的爱好大于平面的特点,采用立体导入法、知识性导入法、趣味性导入法、欣赏性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等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清晰性、活动性和自觉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呢?笔者的浅见是,教学目标必须具有清晰性、活动性和自觉性。
  所谓清晰性就是指教学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性清晰。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对单元目标和训练重点都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这更有利于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目标,但对于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来说,依然需要教师在大的单元目标基础上准确地提炼或者是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根据单元教学提示,在综合该单元所有课文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掌握如何写作写人记事的散文,这就比较清晰,操作起来也很容易。
  教学目标需要具有活动性,指教学目标不应遵循呆板的套路和形式,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调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就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他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的或者已经熟悉、掌握了的就及时删除,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省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课堂冗余乏味。
  自觉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能够让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教师授课的过程必须具有丰富性、权威性和生动性
  
  这三点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的丰富性、观点的权威性、过程的生动性,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切实考察,一堂语文课的课堂丰富不丰富,取决于老师的知识是不是能够游刃有余,只有知识丰富的老师才能让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不能信口开河,胡扯乱弹,语文课上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老师上来就讲,一直讲到下课,可学生听得天南海北,不知所云,这就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必须具有权威性,容不得信口开河。每一个知识点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点对于理科的教学来说容易做到,但语文课答案的不统一性和理解的主体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观点不是照本宣读,学生记笔记;也不是老师信口讲来,讲个模糊大概。这都不是有效的语文课。有效的语文课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权威的观点,不论这种观点在将来会不会有所变化,但至少在时下是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动性,生动性的表现也是有很多种形式的,但都以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清、理解深、感悟深为指归。我们要力求语文课能真正成为美学课、人文课,能触及学生心灵的课。
  
  教师授课的方式必须具有情感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很重视授课方式的这三性,他曾总结激发学生兴趣的十种方法。分别是:一、运用集体唱歌、集体朗诵、口头作文等方式组织教学。二、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语。三、运用字体变化、故意写错字、变换表述方式、图表图画等方式设计板书。四、运用愉快、乐观、自信、热情、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五、通过调整音量、音调、音速等语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课堂更灵动。七、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创造的情境之中。八、让学生猜测老师,调动学生的兴趣。九、适当运用一点班级用语,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十、请学生说、读、写,活跃课堂的气氛。这十种方法融情感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揣摩、学习。而且不断改进授课过程中的“三性”投入,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情感得到最大的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方式的改进来促进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学、爱上生活。
  
  要善于把课堂从“小课堂”变成为“大环境”
  
  特级教师李镇西上课喜欢突破教室的狭小空间,例如,他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踏青,让学生亲身体会春的美和文章的美,教学效果特别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写到,他经常带学生去野外上课,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也让他们的作文更加言之有物,情景交融。这样的课一学期上二、三节比上十节课对学生的帮助还要大。而且,现在的学生每天只是面对平面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倦,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说白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格价值观,而善于把语文课放置在大自然中进行,不但学生感到新奇特别,而且也能触发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从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心灵去体会语文,感悟文学。这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实际情况”就包括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两个方面。我们经常说:“众口难调”,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很自主的课程。对同样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举的一个事例,阅读量广的学生早就听过读过了,所以感觉很乏味,希望老师讲一点更新鲜的,而从没有听过的学生则感到兴趣盎然。这就是学生的不同需求。每次开班会要求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必须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另外,教师还必须要注意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古人云:“因材施教”,语文课上学生是一个整体,但更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善于深思,有的学生爱好广泛,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是让这些具体的不同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这一点对于一个决心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必须要去做到的,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
  
  要注意教学效果互动性和反馈性
  
  传播效果理论同样认为,受众和传播者要实现互动和积极的反馈,在互动中传播者知道受众的需求是什么,同时受众也从各个角度不断检验传播的整体效果。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是实现互动性和反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引导、讨论、解疑、研究等方式让语文的感觉从学生的内心升腾起来,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语文教学。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实际上是在学生的自觉思考、提问、质疑等行为中不断地收获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而学生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思考,收获了来自老师的反馈信息,从而让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深刻、更明显、更生动。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对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项聚集度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聚集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行为习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Tayl
介绍了2012~2013年引黄济冀输水工作的意义、输水线路、受水区监测站点接收水量情况;同时对此次引黄济冀输水工作的特点和输水河段的损失率、输水率及输水期间的泥沙情况进行